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br />一、选择题,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2小题,) <br />1. 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的育种法,并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1935年,他在一次演说中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家:“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直到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据此可知( ) <br />A. 李森科的科研成果有重要科学价值 <br />B. 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 <br />C. 李森科主义是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 <br />D. 意识形态一度干扰苏联科学发展 <br />D <br />从题干信息“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说明A项错误,D项正确; <br />“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说明B项错误; <br />C项说法本身有误. <br />故选D. <br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 <br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br /> <br />2.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这说明当时 <br />A. 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 <br />B. 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 <br />C. 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 <br />D. 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 <br />A <br />本题考查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即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时期,由于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因此在农业方面存在着更为突出的问题。材料反映了苏联个体经济的自留地仅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全国农产品总量的25%,这种失衡反映了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的发展,故A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经济是苏联农业产量的主体,B错误;C不符合题干要求,D“自然条件的恶化”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故选A。 <br /> <br />3. “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 <br />A. 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 B.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br />C. 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 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 <br />B <br />A.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材料反应的这位同志是赫鲁晓夫. <br />B.赫鲁晓夫改革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r /> <br /> <br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是勃列日涅夫改革. <br />D.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减少了计划的因素,下放了一部分经济管理权,并没有用市场调节的方式来管理经济,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是戈尔巴乔夫. <br />故选B. <br />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内容特征来分析材料. <br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br /> <br />1. 195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产量逐年从两位数逐步降低,到70年代后期已落到每年3%-4%,而且仍在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br />A. 大量资本倾注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br />B. 领导人经济政策的调整 <br />C. 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刺激经济的增长 <br />D. 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br />A <br />注意限定信息“主要原因”,依据题干“70年代后期”可知,处于勃列日涅夫时期,材料信息反映了苏联工业增长乏力,这是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