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片区2022—2022学年上期半期学情检测试题九年级语文(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满分:120分,考试形式:闭卷)一、基础知识(1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A.分外(fèn)禁锢(gù)涕泗(sì)留滞(zhì)B.妖娆(ráo)田圃(pǔ)喑哑(yīn)栖息(qī)C承蜩(tiáo)强聒(guó)陨(yún)落灵柩(jiù)D.崩殂cú麾下huī引擎jínɡ斟酌zhēnzhuó2.选出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2分)A.亵渎谈笑风生一代天娇润如油膏B.社稷不可明状断章取意引喻失义C.旁鹜廓然无累相形见拙脑羞成怒D.喧嚷气吞斗牛夙夜忧叹恪尽职守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A.妄自菲薄,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C.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组是()(2分)A.我们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B.我们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保证所有人和别人的安全,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好公民。C.今天来我班听课的那位老师,大概有60岁左右,令我们很感动。D.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我懂得了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现在就要刻苦学习。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信文一般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五部分组成。B.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C.《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而《唐雎不辱使命》就是出自于其中的《魏策》。D.《三国志》记载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其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凸、凹、丱、卯、凼”都是五画。11B.“鼠目寸光、亲贤远佞、朝花夕拾、行阵和睦、察纳雅言”都是主谓短语。C.“我们在事业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决不能骄傲自满。”该句关联词使用正确。D.”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此句主语是“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7.根据《傅雷家书》的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正确一项()(3分)《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傅雷家书》谈生活艺术。B.《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C.《傅雷家书》抒父母之爱D.《傅雷家书》谈官逼民反二、古代诗文(25分)(一)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完成8—11题。(10分)【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⑧之。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注释】①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8.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盖追先帝之殊遇②醉翁之意不在酒B.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①第以实言之②闻之,欣然规往D.①帝诘之②欲报之于陛下也。。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2)宗道谢曰谢:(3)使者及门及: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2)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11译文:11.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3分)答:(二)诗词赏析(5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13)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2.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1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三)古诗文积累。(每空1分,共10分。)14.默写(1)《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与世无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卜算子•咏梅》中表现梅花即使玉石俱焚,仍然高洁坚贞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画的残阳,常映入古诗文中。或借“斜晖”诉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望江南》);或以“夕阳”衬游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现代文(29分)(二)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5—19题。(18分)墙梅苑①11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②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云空,溶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③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的音符。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活着究意为了什么?为了些什么?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④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⑤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⑥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意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山区。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因此,你说: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⑦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疵。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线,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像杀人吧,算是一种最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11⑧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建筑在人类的心里。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了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么不会发生误解、仇视、纷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⑨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15.文章所写的“墙”有两种,是哪两种?对这两种墙,作者分别抱什么态度?试加以概括说明。(6分)答:16.本文以墙为题,却从路写起,用意何在?(4分)答:17.作者说“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依据上下文,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3分)答:18.文章第④自然段有两处给“墙”用了相同的四个修饰语,但语序不同,第一处把“厚厚的”放前面,第二处把“高高的”置于开头,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4分)答:1119.在文章最后,作者说“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请结合教材中学过的人物或者身边的人物(举一个例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答:(三)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5--18题。(11分)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11(作者:赵迎辉。有删改)20.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答:2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答:2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3分)答:23.文章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并概述其作用。(3分)三、作文(共5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任选一题作文。(1)阅读冰心的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要求:请从小诗中引出话题,自拟题目,围绕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人生道路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甚至一句话,一则故事……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启迪你的灵魂,点亮你的心灵。请以“点亮心灵的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文章内容充实,叙事清楚,结构完整,立意新颖;②恰当地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11180136011154011观音片区2022—2022学年上期半期学情检测试题九年级语文答案一、基础知识1.D2.C3.A4.A5.D6.D7.A二、古代诗文(25分)8.B9.(1)广开言路(2)道歉(3)到10.(1)这实在(的确、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候(时刻、时期、关头)啊。(2)如果皇上责怪你来晚了,拿什么来回答?解析:(1)是判断句。(2)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为对”。重点词“诚”“秋”“即”、“对”。11.忠实(意思对即可)12.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1分),把拉弓的声音比作打雷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弓箭发射声音的大,更体现了战争的激烈。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2分)示例(二)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1分),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2分)示例(三)运用侧面描写(1分),以马快弦急托出抗战英雄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2分)13.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抑郁之情。(1分)。14.答案(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4)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5.文章所写的“墙”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墙、一种是无形的墙。(2分)(2)对有形的墙,在作者看来,它既是“自然的破坏者”,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既“庇护人类”,又“纵容罪恶”。(2分)(3)对无形的“墙”,作者表示了深恶痛绝的态度,认为它是“绝对多余的障碍物”,因为它隔绝了心灵,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仇视和纷争,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长拉远。(2分)16.写没有“墙”的路是为下文作铺垫,既和有形之墙形成反差,又隐含对无“墙”境界的追求。17.“善恶”的界限是微妙的、模糊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或美丑、善恶、得失的判断都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思想。18.第一处作者将“厚厚的”这一修饰语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这堵墙“11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的功能(作用);(2)第二处作者将“高高的”置于开头,是为了与上文的“无法跃过那堵墙”照应。19.这个“多余的障碍物”就像一道厚厚的障壁,它阻碍了《故乡》“我”与闰土之间的纯真友谊;(示例:它使得《祝福》中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了之后变成了人们咀嚼的谈资;它使得《我与地坛》中作者的苦痛成为了母亲遍布在园中的脚印……)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才能有思想的交换、汲取,才能有心灵的相印和情感的亲近。(点明自己的理解,并言之成理)20.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2分)二者不可偏废。(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21.①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出论题,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23.运用了对比论证(1分),通过不少人年轻时与中年时读书态度的对比,更加突出地证明了读书与阅历不可以互相代替的道理。(每处2分,共3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