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中高二年级2022—2022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期中检测Ⅰ卷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2分)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修葺(qì)栖隐(qī)纰漏(pí)庇佑(pì)自古洎今(jì)B.老妪(yù)伛偻(lóu)飧饔(sūn)尚飨(xiǎng)无涯之戚(qī)C.舟楫(jí)缉拿(jī)扁舟(piān)偏袒(piān)韦编三绝(wéi)D.偕同(xié)劫持(xié)遽然(jù)深邃(suì)亲厚无间(jiàn)2、下列书写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A.渗漉珍馐曝晒栏楯流水潺湲B.荟粹悸动贿赂子嗣怙恶不悛C.寂寥戒马雪霰勖勉暝然兀坐D.欢谑缫丝饥馑哂笑如丧考比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津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C.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D.官府的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C.为了应对医疗保健成本不断提高以及员工冷对自愿健身计划的问题,美国许多公司正计划对腰围偏大或有高血压的员工采取惩罚措施。13\nD.根据眼科专家的说法,如果你的视力超过2米(6.6英尺)就模糊不清,那你就是近视,其原因通常是由于人们年轻时眼球拉伸造成的。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韩愈,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阳)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B.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曾在北宋中叶再度发起古文运动。C.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开后世“湖州竹派”,苏轼曾向其学习画竹。D.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桐城人,明初桐城派著名散文家,其以口头语说家常的笔墨与意境,是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6、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聚集)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吊祭)B.迨诸父异爨(分家)摄乎大国之间(夹)C.抑本其成败之迹(还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掠夺)D.捐余袂兮江中(献给)游人只合江南老(应该)7、下列各组句子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②敛不凭其棺B.①莫春者,春服既成②予在湖州曝书画C.①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②鼓瑟希,铿尔D.①既然已,勿动勿虑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吾与点也B.①人往,从轩前过②大母过余曰C.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②如惠语以让单于D.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各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批大郤,导大窽,因其固然②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③因之以饥馑B.①能以足音辨人②不赂者以赂者丧③以吾一日长乎尔C.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③呱呱而泣D.①吾儿,久不见若影②其莳也若子③若予者,岂独得其意13\n10、下列均为古今异义的一组是①大块假我以文章②观流水兮潺湲③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④毛血日益衰⑤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乎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⑦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⑧余稍为修葺A.①③⑦⑧B.②⑤⑥⑦C.①③⑤⑦D.①③④⑥11、下列各组句式相同的一项A.故不我若也惟兄嫂是依B.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C.智勇多困于所溺异乎三子者之撰D.理,非吾业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二、科技文阅读(每题2分,共6分)现代诗的“有”与“无”《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13\n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1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13.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D.《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三、文言文阅读(选择每题2分,共8分)武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13\n“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1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②去以六月息者也B.①僧复来,为述往事②端章甫,愿为小相C.①李异归,月余始愈②未始以为忧也D.①李喜,馆之客舍②故乡人号之“驼”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⑤僧笑,命李试其技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⑤⑥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13\n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Ⅱ卷注意: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共64分19.把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⑵众相顾,迄无应者。⑶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四、诗歌鉴赏(8分)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20、王维是唐代诗派的代表作家,苏轼曾评价他的作品“”。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五、填写下列名言名句(12分)1、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2、,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孟浩然《夜归鹿门歌》)13\n3、垆边人似月,。未老莫还乡,。(韦庄《菩萨蛮》)4、叶上初阳干宿雨,,。(周邦彦《苏幕遮》)5、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弾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6、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六、文学作品阅读(16分)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迟子建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外壳的花大姐,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间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对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这时候我注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百年老树,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里的白雪地上奔逃的兔子。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深深地掩埋了。③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看见了它那矫健身的影——虽然说它是那般的小;又仿佛听见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④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从弟弟家过完除夕回到自己的家。推开家门,见陈设还是过去的陈设,杜鹃依然如往常一样怒放着,而窗外的雪山和草滩也一如既往地沐浴着冬日清冷的阳光,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久久不肯离开。我想让目光与那些流云做伴,因为它们行踪飘忽,时有时无,与我迷离的心态正吻合。⑤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接过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13\n⑥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去。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乱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史。⑦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的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2022年《文汇报》)1.第①第②段写出了我对虫子们怎样的态度?据此与后文的关系可判断出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略作说明。(4分)2.文章第⑥段中两次用到“我以为……,谁料它……”这样的句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有何效果?(4分)3.文章第③段作者说:“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联系后文说説作者被“震撼”的原因有哪些?(4分)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第四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杜鹃、雪山、草滩以及窗外的流云,与第二段所写的飞鸟、流云、老树等景观前后呼应,强化了成年的我“淡忘”虫子、关注美丽山川的心理。13\nB.第六段开头写小虫子“爬起来姿态万千”,“跳着多姿多彩的舞蹈”,突出了它在地面上的爬行是“那么地得心应手”,与后来向着“呈直角的佛龛爬”时的艰难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下文对小虫子的赞美作了铺垫。C.在进军佛龛的过程中,这只小虫子不断地受挫,文章前后多次写到了它从高处栽下来的情景;尤其是爬得最高的那一次,它摔得特别重,“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来”。作者这样细致描写,意在突出小虫子不懂得知难而退因而屡战屡败的行为。D.小虫子受了香气的吸引努力地试图爬上佛龛,这几乎是昆虫的本能行为,在我眼里却成了“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在“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的高尚行为;这小虫子也成了“一个伟大的战士”甚至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这真切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崇敬之情。E.最后,这只虫子死在佛龛下的角落里,触角已残破不堪,可是,在这“心情最灰暗的时刻”,当我凝神着它“依然那么明亮”的黑壳,这闪烁的黑色,却仿佛一盏灯,为我的心“送来一缕明媚的光”,让我精神为之一振。七、小作文(20分)一个资深心理专家,写了一本名为《唯一》的书,里面介绍了3000多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和1万多种药物。可是,在一次演讲中他却说,书中的所有内容只要四个字就能概括,即“如果、下次。”他解释说,造成人们精神消耗和折磨的,不过是“如果”两个字。比如“如果我考上大学”、“如果我当年不放弃的话”、“如果我当时激流勇退”、“如果我当初能换一个工作的话”……针对这各式各样的的“如果”,医治的方法数千种,但最终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将“如果”换成“下次”——“下次我有机会再去进修”,“下次我决不放弃”……其实,将“如果”换成“下次”,并不是简单的换词,而是将“心态”换了;改变了你的心态,幸福和成功就在你眼前显现。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以“如果·下次”为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议论文字,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至少使用两种论证方法;不超过350字。参考答案基础知识1、C2、A3、D(A.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患难与共)。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这个成语不能用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B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合语境。C.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D.“悲天悯人”意为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使用正确。)4、C(A、缺谓语导致“学”与“活动”不搭配,应该为“开展学雷锋活动”;B、“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句式杂糅)13\n5、D(归有光唐宋派的散文家)6、B7、A8、D9、A10、C11、A科技文12.D试题分析: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点评: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还有选项中是否出现时间倒置和因果倒置的情况。本题的错项与原文之间就是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异。13.C试题分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点评: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据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过细,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还是充要都要搞清楚。.14、A试题分析:“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第一、二个层次。考点: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点评: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有些似是而非的选项要单独提出来,再次阅读与这句话相关的所有文字,逐字逐句推敲,确定选项。像本题,考查的就是对全文各部分内容的概括。学生应该在做题前进行必要的梳理。古文15.A16.D17.D18.C19.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⑵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3分)李超,字魁吾,山东淄川西郊人.性格豪爽,乐善好施。一次,有个和尚托着饭钵来化缘,李超给他饱吃一顿。和尚非常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出身,会点武术。让我传授给你吧。”李超大喜,留和尚在客舍里住下,给他丰厚的待遇,早晚跟他学武术。三个月后,李超对武术相当精通了,得意非凡。和尚问他:“你有收获吗?”李超说:“有收获。老师能的,我已经全都能了。”和尚笑着叫李超一试身手。李超就脱掉衣服,在手心里唾了一口,时而像猿飞跃,时而像鸟落下,翻腾跳跃了一阵子,骄傲地站在和尚面前,和尚又笑着说:“行啦。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到手了,让我们比个高低吧。”李超欣然同意。当即各自交叉双臂,摆出架势。接着在支撑、格斗、抵挡的较量中,李超13\n不断寻找和尚的破绽;不料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已仰面摔出一丈多远.和尚拍手说:“你还没全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甩手撑着地面,惭愧地向和尚请教。又过了几天,和尚告辞走了。从此,李超以武术出了名,遨游南北,没人是他的对手。一次,李超偶然到济南,看见一个年轻的尼姑在场上耍武艺,四周围满了观众。尼姑对观众说:“反来覆去,老是我一个人,大冷落了。有爱热闹的,不妨下场交手玩玩。”这样说了三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应声的,李超在场边,不觉手痒,信心十足地走进场内。尼姑笑着向他合掌致意。刚一交手,尼姑就喝他停下,说:“这是少林宗派啊。”马上又问:“你的老师是谁?”开始李超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告诉说是和尚。尼姑抱拳说:“憨和尚是你老师吗?要是这样,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李超几次要求比试,尼姑不同意。那些围观者极力怂恿,尼姑才说:“既然你是憨师的弟子,我们就是同一路的人,不妨玩玩,只要双方领会意思就行了。”李超嘴上答应了。但他看尼姑长得文弱,因而轻视她;加以年轻好胜,故一心想打败尼姑,以获取一时的名声。两个人正打得不相上下的时候,尼姑却突然停住了。李超问她为什么,她只笑,不说话。李超认为她胆怯了,非让她再较量不可,尼姑才又和他比起来。一会儿,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拄五指向下削他的腿;李超只觉得膝下像刀砍斧劈的一样,跌倒在地起不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鲁莽了,冒犯了你,请不要怪罪!”李超被抬回了家,一个多月才好。过了一年多,和尚又来了,李超向他回叙了这件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腿已经断了!”诗歌鉴赏20、1)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候童、野鸡唤伴、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写出四个即可)2)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3)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分)散文阅读1.①小时候,我将虫子当作玩物,视虫子为最低贱的生灵;②成年之后,视虫子为微不足道的东西,逐渐将它们淡忘了。欲扬先抑。更能突出后文对小虫子的钦佩与敬仰。(回答“我对虫子们怎样的态度”,可以从小时候和成年之后两个时期考虑,小时候“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成年之后“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再结合最后对虫子的“钦佩与敬仰”,得出手法为“欲扬先抑”。)2.这两个句式都是转折意味的句子,用意是为了表明“我”的认识在不断地转变,我原先的认识其实都是一种误解。突出了这只虫子的表现出乎意料非同一般(或令人诧异)。(“我以为……,谁料它……”这样的句式,是转折意味的句子,转折突出后者,突出了这只虫子的表现出乎意料非同一般。3.(1)小虫子的乐观、自信与执著,让我看到了小生灵的可敬与伟大,逐渐由鄙视变为对它充满钦佩与敬意;13\n(2)小虫子的英勇顽强让苦闷彷徨的“我”感到惭愧,促我警醒,让“我”为之振奋。(为“我”灰暗的心情送来一缕明媚的光)(此题考查概括能力,注意第④段“迷离”,第⑤段“茫然”等词语。分析时结合原文,答对要点即可)4.BD(A项: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引出“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这一内心状况,与第二段的描写意图并不相同。C项:作者这样细致描写,意在突出小虫子知难而进、屡败屡战的精神。E项:所谓的“心情最灰暗的时刻”(第三段),并不是此时“我”面对死去的虫子时的心态,应是看到虫子死去的几天前的心态。)小作文例文:如果·下次(18分)“如果”和“下次”最大的不同在于“如果”代表着对过去的否定,同时也否定了未来;而“下次”在过去看到了未来。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沉湎于追逐“如果”的就是庸者,执著于“下次”的才是勇者。东晋的殷浩,一战失利后难以自拔,天天在家比划着“咄咄怪事”,一遍遍还乡着得胜后的欢悦却只得到落寞沉寂;北宋的王安石,屡被旧派打压后却仍执著于“下次”,直到临终也不忘斗争。或许,他们都没有成功,但沉湎于“如果”的殷浩确乎被众人唏嘘,而执著于“下次”的王安石则赢得了包括对手在内所有人的尊重。所以,属于过去的人在“如果”的未来里庸碌和消磨,属于未来的人在过去的阴影下喊出“下次”学会突破。对于我们来说,“未来”尚未开始。但只要咬着“下次”的一股劲,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如果·下次(17分)当木已成舟时,不要强调“如果”,“如果”是回不去的曾经,时间不会倒流,你唯一的机会便是积极迎接“下次”,止步于“如果”,迎接“下次”成功的到来。“如果”是消极的、是懒惰的,而“下次”则是积极的、上进的。一位青年到银行面试,一次次被拒绝,但他不曾放弃,一次次告诉自己“下次我一定可以”,这已经是他第51次踏入这家银行,当他拦住西装革履的人流捡起地上的图钉时,他便踏上了成功的第一步,他第二天便被录取并在这个领域功成名就,他就是恰科,一个不断相信“下次”,迎接“下次”到来的伟人。13\n他坚定的相信“下次”,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成功,这种积极的心态就像马达一样使他向成功迈进,若他在求职中放弃了,我想他更会成为慨叹别人成功,说“如果当时……”的那个人吧!所以积极的向前看吧,成功是必然会降临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