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2022届高中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骊山(lì)松柏(bǎi)轻佻(tiǎo)锃光瓦亮(zèng)B.晕车(yūn)踯躅(zhú)镣铐(liào)寡廉鲜耻(xiǎn)C.脖颈(gěng)墁地(màn)鸢尾花(yuān)称心如意(chèn)D.寒砧(zhān)逦迤(lí)媵嫱(yìng)如椽大笔(chuán)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蕴籍色厉内荏得鱼忘荃消声匿迹B.嘻戏迫不急待钉头嶙嶙陈词滥调C.剽掠糜糜之音历尽苍桑估名钓誉D.颦蹙积腋成裘百尺杆头殒身不恤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付梓(稿件交付刊印)锱铢必较(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高低冥迷(分辨不清)尺牍(古代指书信)B.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廊腰缦回(缦,萦绕;回,曲折)瘐毙(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亡)踯躅(犹豫不决)C.齐楚之精英(指优秀的人才)可怜焦土(可惜变成焦土)直走咸阳(趋向)不霁何虹(下雨或雪)D.两朝开济老臣心(开,开创;济,扶助)隔离天日(隔开,阻断)尽态极妍(美丽)独夫(帝王对自己的称呼)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人可贵的是有自知之明,妄自尊大是愚昧无知,登高自卑是卑怯懦夫;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理性地认识自我。B.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公安干警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的枪战,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C.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12-\n,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D.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生前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却一直铭记在心,耿耿于怀,这份情和爱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当地人告诉我,倾听沙子呜呜的鸣响最好是在清朗干爽的风天的黄昏较为合适。B.在最近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C.北大招生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中学名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推荐的高中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D.自从飞人刘翔为救助华南师范大学患白血病的在读研究生发出呼吁之后,社会各界反应相当积极,纷纷踊跃捐款帮助这位患病的学生。6.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与智慧,但更离不开精神与情感。。。。,,,嫦娥、玉兔、桂花树一定比登月车还永恒。①这不是因为我们都是诗人,而是人的灵魂中都常驻着美好,美好的东西才不朽②人类的审美情感需求往往大于科学需求,大于探索需求③所以,我从不担心科学的发展会让我们的生存状态处于像知道了胜负再去看足球比赛那样索然无味之中④科学只能满足我们的头脑,并不能满足我们的精神⑤正像美国罗纳德·埃文斯对太空中准备登月的宇航员说的那些有审美诗性的话⑥无论人类从事什么样的伟大事情,那颗诗性的心灵永不泯灭A.①⑤⑥③④② B.⑤⑥④①②③ C.④②③⑤⑥① D.②①⑥③⑤④二、现代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12-\n袁济喜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性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容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⑤-12-\n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7.下列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性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B.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C.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容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12-\n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三、古代诗文阅读及默写(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纳好博弈,每谏止之。纳曰:“聊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夷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于世,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了无闻,皆由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易》称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荐隐。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太兴初,典章稍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豫平王敦功,赐爵平陵乡侯。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归于家。贫无资用,书遂不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年七十余,卒于家。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就而卒就:完成B.是后更疾隐,形于言色形:容貌C.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疾:恨D.芜舛不伦舛:错乱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隐有志著述的一组是()①少好学,有著述之志②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究③纳好博弈,每谏止之④而了无闻,皆由无所述作也⑤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⑥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⑤D.②③⑥-12-\n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隐到了江南,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的祖纳一向了解他,也很敬重他,彼此间的谈话也无芥蒂,直言不讳。B.王隐认为晋朝没有自己的史书,时局不太平,史事资料多有丢失,只有有志之人才能在著述史书上有所建树。C.王隐认为祖纳年少时生活在都市,又有丰富的官宦经历,耳濡目染胜败兴衰之事,具备著书立说的优越条件。D.王隐承父遗志,潜心求学,官至著书郎,后虽历经挫折,但仍坚持著述,终成心血之作,成为知名的史学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1)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2)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4)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小题。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注释】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写下这首诗。这时,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1)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5分)(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每空0.5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n(1)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2)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3),锦官城外柏森森。,隔叶黄鹂空好音。,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4),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5),未云何龙?复道行空,?高低冥迷,不知西东。(6),开妆镜也;绿云扰扰,;,弃脂水也。四、现代文阅读(14分)16.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4)题。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 10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2022年,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从2022年到2022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12-\n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予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 2022年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22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1)为什么说何泽慧“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请简要分析。(4分)(2)文章第一段从何泽慧八九十岁开始写起,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5分)(3)文章最后写道:“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请结合何泽慧的一生,从“朴素”和“信仰”中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5分)五、写作(30分)17、请阅读下面小诗《秋实》,按要求作文。-12-\n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头不是在自我陶醉,它是在想——我是怎样变得成熟?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丑陋。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根据诗歌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2022届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6分,每小题2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DBCDDACCCBBD1、A.庇佑(bì)B.看顾(kàn)拮据(jū)D.叨扰(tāo)繁文缛节(rù)2.A.兢B.掇、畴、诡、涸C.忌惮、编辑、唉声叹气D.撮合、趋之若鹜4、哀鸿遍野: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还比作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哀鸿:哀鸣的鸿雁。野:田野,郊外。刮目相看:离别几天后就应该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他人。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应作“不容小觑”;一石激起千层浪:指扔一块石头到水中掀起千层浪花。比喻一句话或某一细小行动,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惟妙惟肖:惟:真,特别。妙:美妙,漂亮。肖:相像,逼真。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应作“淋漓尽致”5、A.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B.搭配不当。“韩寒成为……名人”C.成分残缺。在“等严重问题”后加“的报道”6、②句总领,⑤⑦写人,④⑥写生命,由小到大。7、⑴⑷⑻名词动用/⑵⑹名词作状语/⑶使动/⑸⑽意动/⑺动词名用/⑼形容词名用8、⑴⑸被动句/⑵⑷宾语前置句/⑶⑹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⑺定语后置句。-12-\n10、抑:压制。11、①梅尧臣因家世背景屡次被推荐考进士⑥欧阳修对梅尧臣诗文的评论13、A.强拉因果。B.并未推荐给朝廷C.假设情况。14、(1)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2)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15、(1)3分。邹明府的主要特点: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为了还债只能将宝剑卖掉,随身相伴的只有书。如今只身冒雪远游朔方,前路艰险,单薄的衣衫难抵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展现其至清至廉的形象。(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为大雪覆盖的边塞景象,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16、(1)实迷途其未远;舟遥遥以轻飏;(2)云无心以出岫;抚孤松而盘桓(3)审容膝之易安;既窈窕以寻壑(4)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5)穷岛屿之萦回;即冈峦之体势(6)披绣闼;山原旷其盈视(7)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8)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辩乎荣辱之境(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10但以刘日薄西山;人命危浅(11)臣之辛苦;皇天后土实所共鉴17.(1)①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②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2)①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充史志》《保宁府志》《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等。 ②数量多:陈皮匠用大半生的时间收集老书,教授及其助手在书房忙活六小时,陈皮匠用十多天才把书整理完。 ③具有研究价值: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3)①陈皮匠藏书不只是爱好,其心愿更是在于彰显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历史荣光; ②他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 ③他认真阅读了牟教授的论文和相关评论,认定牟教授是能进一步挖掘藏书价值的人。(4)①-12-\n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③肯定陈皮匠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作文立意提示: 初看这则材料,很容易让人想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以谈无私奉献,热心帮助或是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作为命意指向。实则不然,材料中牧师送出的是郁金香,但这只是手段,目的是培育生机勃勃的花园,他付出的是爱,收获的也是爱还有信任,这同“予人玫瑰”单向的给予不同。每个得到花的孩子同时也是整座花园的守护者,这就一改牧师和孩子因摘花而可能形成的对立关系为利益共同体,这正是牧师处理问题的智慧所在。①“爱和美”话题(爱的方式)②“教育方法”话题③“共享”话题④“转变思维”话题文言文翻译: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辅助人家办事,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12-\n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庐陵欧阳修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