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2022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语文模拟试卷语文Ⅰ试题 本试卷为仿真2022江苏高考卷模式,题型调整有待2022届江苏考生注意。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南通的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 ,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南通人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 ,为中国印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②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 ,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 了千里之外的异地。A.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B.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C.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D.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数仅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3.“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⑤它跃起是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A.④⑤③②①B.①②③⑤④C.②①④⑤③D.①②④③⑤5.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A、①韩愈 ②班固 ③屈原 ④苏轼B、①韩愈 ②司马迁 ③屈原 ④李清照C、①欧阳修 ②司马迁 ③贾谊 ④苏轼D、①欧阳修 ②班固 ③贾谊 ④李清照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6(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D.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旧例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不敢引疾 B. 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 D. 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8.用四字词语概括朱筠的形象特点(3分)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晚山行殷遥寂历青山晚,山行趣不稀。野花成子落,江燕引雏飞。暗草薰苔径,晴杨扫石矶。俗人犹语此,余亦转忘归。【注】殷遥,天宝间仕为忠王府仓曹参军。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1)中间两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2)简要说明诗人“忘归”的原因。(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2)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杜牧《阿房宫赋》)(4)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蒹葭凄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6)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6 (7) ,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8)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听雨叶延滨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学科网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学科网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12.为什么在文章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1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2)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614.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15.“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根据全文进行分析。(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君子”在这个时代稀有难得。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粹的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十分相近。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作为比较讨论,使我明白代表“五四”初期两个北方作家: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记得《毁灭》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一般读者反应,都觉得是新诗空前的力作,文学研究会同仁也推许备至。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在文学运动理论上,近二十年来有不断的修订,语不离宗,“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从作品上加以试验、证实,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求通俗与普及,国语文学文字理想的标准是经济、准确和明朗,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这也就恰是近三十年有创造欲,新作家待培养、待注意、又照例疏忽的一点。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实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我觉得佩弦先生性格最特别处,是拙诚中的妩媚。他对事、对人、对文章,都有他自己的意见,凡事和而不同,然而差别可能极小。他也有些小小弱点,即调和折衷性,用到文学方面时,比如说用到鉴赏批评方面,便永远具教学上的见解,少独具肯定性。用到古典研究方面,便缺少专断议论,无创见创获。即用到文学写作,作风亦不免容易凝固于一定的风格上,三十年少变化,少新意。但这一切又似乎和他三十年主持文学教育有关。在清华、联大“委员制”习惯下任事太久,对所主持的一部门事务,必调和折衷方能进行,因之对个人工作为损失,对公家贡献就更多。熟人记忆中如尚记得联大时代常有人因同开一课,各不相下,僵持如摆擂台,就必然会觉得佩弦先生的折衷无我处,如何难能可贵!又良好教师和文学批评家,有个根本不同点:批评家不妨处处有我,良好教师却要客观,要承认价值上的相对性、多元性。陈寅恪、刘叔雅先生的专门研究和最新创作上的试验成就,佩弦先生都同样尊重,而又出于衷心。一个大学国文系主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能将新旧连接,文化活用,引导所主持一部门工作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的。中国大学的国文系,若还需要办下去,佩弦先生的这点精神,这点认识,实值得特别注意,且值得当成一个永久向前的方针。 (选自《不毁灭的背影》 有删节)16.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佩弦先生的成就。(6分)17.作者是如何评价佩弦先生的“小小的弱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18.为什么“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谈谈理由。(6分)6七、作文(70分)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三毛 2.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2022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语文模拟试卷语文Ⅰ试题 1.D2.D3.A4.C5.B6.B7.A8.才智过人,淡泊名利 倾心学问,推进学术 兴趣广泛,豪爽好客9.(1)先生认为经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来教育读书人。(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提倡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10.(1)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野花飘落、果实初成,江燕引雏飞,柳枝飘拂等,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暗草薰苔径”是从嗅觉角度写景。②动静结合。如“暗草薰苔径,是写静景,“江燕引雏飞”、“晴杨扫石矶”是写动景。(4分,每点2分。如从远近、明暗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①山中幽静而富有生机,景趣良多。②诗人向往宁静脱俗的生活。(4分,每点2分)11.(1)蟹六跪而二螯(2)春与秋其代序(3)谁得而族灭也(4)佛狸祠下 (5)白露未晞 (6)草色入帘青 (7)仰观宇宙之大(8)青青子衿12.结构:照应文题,引出话题;内容: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13.(1)雨声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人们喜欢雨声因为它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正处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几天晴朗的日子;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14.1.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分开来2.直述其事其情,省去文字过渡3.丰富文章思想内涵。15.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16.坚守文学的革命原则;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求通俗与普及;持之以恒地在创作中加以实践和运用;兼容并包,尊重价值上的多元性;连接新旧,使文化活用,把文学引导到一个更新发展趋势上。17.不足之处:少独具肯定性,无创见创获,风格少变化、少新意。优点:兼容并包,使得文学得到繁荣发展。作用:真实地展现佩弦先生形象,使其更丰满,增强作品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牺牲自我等精神。18.作家的“常人品性”是一种“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这种质朴厚实的品性使得作家更能走进生活,走进大众,贴近人的心灵,反映大众的心声。 这样的作家给人的感觉是“真人”真性情、朴素无华,他的作品是真实的,最能反映现实生活、贴近民众,因此说“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常人品性”更重要。而所谓的“英雄气质”是一些作家强调的“个性”,虽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但也很可能是表现了个例或表现法让人难以理解、接受,甚至脱离生活,走向极端。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