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然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同时,我看见自己的残缺。。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畴,而不是内在()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花的植物,但是生活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渔村的贫乏,造成我美的贫乏。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是()A悯mǐng利涵拙zhuōB闵mǐn力函绌zhuóC悯mǐn力涵拙zhuōD闵mǐng利函`绌zhuó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A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B十八岁时不知道政府责任、下水道、环境保护、高速公路、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C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政府责任、下水道、环境保护、高速公路、政治自由等等,这都不难补课。D十八岁时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这都不难补课。我认为,健全的人文传统既包含思想也包括行动。这种思想和行动()是超乎自身利益的思想和行动,它的前提是知识人的()身份。正如佩尔斯所说:“”在中国,像这样的知识分子并不多见。中国()的是“文人”,中国渊源流长的是“文人传统”。“文人”首先是官僚和地主,别看他们吟诗作赋,(),却丧失了改革文化的潜力,因为“文人”无一例外地委身于国家官僚体制及亚细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用艾森斯塔德的话来说,即“成为了政策联盟的一员”,用许体云的话来说,即“以其自身的独立来换取安全”。这样的“文人”所创造的“文人传统”自然是先天失调的。他们确实参与了现实政治,他们的参与身份既不是抗议者,也不是批判者,而是“奴才”。3、下列词语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A必需独立多如牛毛才高八斗B必需独力多如繁星才高八斗C必须独力多如繁星满腹经纶D必须独立多如牛毛满腹经纶4、依次填入下面语句在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他能够提出人类文明面临的基本问题,并就这些人文问题进行比任何政治家更有说服力的辩论。②9他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长于批评的智力和合乎道德的理想的同时,又不忘记履行其社会责任。③知识份子应该永远做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坚持原则的孤独者。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②①③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日喻说苏轼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B.道可致而不可求致:自然获得、得到C.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肆:扩大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扣盘而得其声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D.今世以经术取士愿以十五城请易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9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B.文章第3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外,更主要的是在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②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4分)③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3分)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西陵夜居(唐)吴融寒潮落远汀,暝色入柴扃。漏永沉沉静,灯孤的的青。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尽夜成愁绝,啼蛩莫近庭。(1)诗中的_________(填一个字)最能传达诗人暗夜中的情绪,堪称“诗眼”。(2分)(2)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夜”的哪两个特点?试简述之。(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题。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①9饥饿是我们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态的国民性。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千年,习惯成自然,已经制度化,见怪不怪。饥饿一旦成为我们的基因,渗入我们的血脉,铸造出我们的人格,那么我们对世界上的一切就采取了“吞下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吞下主义”会让人丧失理智,不管它能不能消化,先一口吞下再说,哪怕被撑死,有俗语为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②既有饥饿的尖锐记忆,又有“民以食为天”的潜移默化,中国人的味觉和肠胃系统异常敏感和发达,中国人的口腔一刻也难以停止运动,形成了习惯。形形色色的“饥饿后遗症”仍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稍微注意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但凡餐厅、婚宴等场合,总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碰杯猜拳声不绝于耳,以至于中国人的那种热闹不能称为兴奋,而应该叫亢奋。很多外国人到中国餐厅吃一次饭都像经历了一场世界末日。③一日三餐还不够,宵夜还不够,即使在工作、开会、学习、谈恋爱的时候,中国人也是茶水、水果、瓜子甚至各种糖果和糕点吃个不停。在中国,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演化成了“吃”这种仪式,连死人也不放过,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西方人扫墓不过一束花而已,中国人却将宴席摆到坟头上,酒、食、器皿、仪式等一样也不能少,可谓“以饥民之心,度鬼神之腹”。不过,这些行为也使“吃”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中华美食文化。④我们进餐时抢,乘车时抢,入学时抢,分配时抢……大街上到处都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鸭子般伸长了脖子的人在寻找一切猎物。我们像蝗虫一样,争抢着眼前的一切,即使这些东西已经过剩,我们还是要抢,就像一些暴发户买来“茅台”或者“人头马”,喝一口吐一口。⑤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个体人格和普遍国民性,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风气。这个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饥民特征”。在历史和现实中,中国的商人擅长官商勾结、投机倒把,而不是创新和开拓;企业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采取的是掠夺式的开采;官员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政府部门出现种种短期行为,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老百姓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人生哲学。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最高的储蓄率,建立起奢华⑥饥饿是藏在中国文化内核里的永动机,是我们的个体人格和民族魂。这一切才是鲁迅先生关于中国历史“吃人”论断的最深层、最残酷的社会根源。这种人格已经藏不住,可以外化为文学形象。鲁迅先生曾经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形象来高度浓缩蒙昧的中国人,对于病入膏肓的国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饥饿后遗症”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凡聚会、婚宴等场合,总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碰杯猜拳声不绝于耳。B.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将中国人和外国人在用餐及扫墓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国人对“吃“的美好感情。C.饥饿是藏在中国文化内核里的永动机,是我们的个体人格和民族魂,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D.“饥民特征”是一种变态的心理,争抢着眼前的一切,就像一些暴发户买来“茅台”或者“XO”,喝一口吐一口。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3分)()A.“饥民特征”是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制度化的、习以为常的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态的国民性。B.当饥饿渗透到我们的灵魂深处、影响到我们人格的形成的时候,我们就会非理智地“吞下”一切。9C.因为“饥饿后遗症”普遍存在着,所以中国人的味觉和肠胃系统异常敏感和发达。D.我们进餐时抢,乘车时抢,入学时抢,分配时抢……即使这些东西都已经过剩,还是要抢。14.中国文化中的“饥民特征”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4分)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赵孟頫,开放在元朝的那朵无主桃花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境由心生,大概我只顾着他和他的管道升了。可读到赵孟頫那一句“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便再也读不下去了。我仿佛听到一声轻轻的哀叹,带着无奈和愁怨,从这位南宋末世皇孙凄惶郁闷的胸腹中游丝般吐出来。赵孟頫在家中排行老七,是庶出之子。赵孟頫的父亲赵与告,户部为官,善诗文、富收藏。赵孟頫五岁开始习书学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1岁时父亲去世,原先的富足急转直下。1279年,二十四岁的他更是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成了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赋闲家中。这样,仕元施政还是隐居乡野,对赵孟頫来说就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母亲是不甘的,她声泪俱下地哭诉:你是庶出,父死国变,只有为朝廷所用,你我母子才会有出头之日啊。但是作为亡宋贵胄去做元朝的官儿,在当时反元情绪高涨的宋室遗逸看来,这简直就是“失大节”,既有辱门庭又失个人操守。此时的赵孟頫犹如站在刀尖上,这两难的抉择要难为死他了。然而命运似乎格外垂青这位才高八斗的青年。御史程文海搜罗才子名流,于是赵孟頫“被荐应诏”。他抱着“在山为远志”的宏愿与热诚,离家别乡入朝为官,但于心里却也揣了不舍与不安。在元朝统治者眼里他是“南人”,纵然通史、博学,善诗文、工书法,却遭到大臣的妒忌。入仕受挫,郁郁寡欢的赵孟頫发出“昔为水山鸥,今作笼中鸟”的哀叹。好在他是明智的,窥探了官场的卑鄙与险恶,为躲是非,他携妻子管道升出任济南。可鲁地也在元人统治之下。赵孟頫终于在1295年的夏秋之交,借病乞归,回到了阔别多年、朝思暮想的故地——吴兴。隐居乡野四年,赵孟頫广结友人,家乡的佳山秀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的艺术修养陡然增高。他画山水、作花鸟,激情肆意;他沾浓墨,书篆、书隶、书行、书草,样样绝伦。他俨然成为江南文人的领袖,许多当地的达官显贵以结识他为荣。这期间,他为好友周密画下了那幅著名的“鹊华秋色”图。此画与其说是了却友人的思乡情缘,倒不如说是亡宋遗孙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图中的鹊山和华不住山,一个云峰高耸,一个漫圆浑厚,平原上州渚红树,芦荻茅屋,渔网翠柳,也将他一腔的乡愁泼墨于一纸之上,这难道不是对自己“误落尘网中”的羞愧和自责吗?一个朝代的更迭给赵孟頫带来的岂止是精神的悸痛,挥之不去的还有山河不在的破灭感。假如赵孟頫的人生轨迹就这样走下去,也许他内心的伤痛还小一些,然而1310年,57岁的赵孟頫再次奉旨进京。这次应诏赴京的直接原因是皇太子对他产生了兴趣,希望用汉文化的“博雅渊深”来藻饰元朝的“太平之美”。一代文宗的命运被轻而易举地掌控在元朝的统治者手里。但和上次主动入仕不同,虽然官居一品、出将入相,但赵孟頫总觉得自己充其量是朝廷手中摆弄的“花瓶”,不禁悲从中来。说起来真的是知夫莫若妇,妻子管道升看着日日忙碌的丈夫感慨万千,填词道:“9人生贵极是诸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得于妻子的规劝,加之思乡心切,1319年赵孟頫带着妻子再一次踏上了归乡之路。然而夫人管道升却病逝舟中,客死他乡。这让赵孟頫身心俱疲,万念俱灰。他再也不看重名利了,一心潜心于佛,经常以书写经文为精神依托,在平淡中过着最后、也是最弥足珍贵的晚年时光。1322年,69岁的赵孟頫在观书作字中走完了一个书画家矛盾而荣华的尴尬一生。今夜的我藉着他的风范,读出一个文人的安心与安逸来。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不惑之年的我,也在潸然泪下的阅读和理解中,一步步走向自已的归途。15.为什么说“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6分)16.结合全文,解释文章结尾“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一句话的内涵。(4分)17.简要分析本文行文的特点。(4分)18.文中说,“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没感到“寒意”。你有过类似的阅读体验吗?请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你的体会。(7分)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注意:选做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最好的位子(美)布鲁斯·瓦格纳演出于凌晨两点在贝弗利山酒店一间带走廊的平房里举行。太爽了!在座的可全是名人——“美国偶像”评委西蒙·考威尔、名作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名导演麦克·莫尔、电影明星希安·拉博夫、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小公主艾玛·沃特森、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当然还有我。因为又额外加了18万美元,我坐上了最靠前的位子,而其中又属我坐得离王子最近。坐上最好的位子,使得我被人诅咒了无数次。演奏会结束后,我居然受邀与王子共餐,我坐得离这个传奇人物更近了。这种亲密特权使我又花了8.5万美元,但是没关系,我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简析“我”的形象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二)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通“窠”。坑) 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9(《孟子·尽心上》)(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有一只鸟长着两个头,当一个头睡觉时,另一个头就担负警卫任务。左边的头爱打瞌睡,右边的头只好常常当警卫而不得休息。一天,右边的头在执行警卫任务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一颗香甜的果子。右边的头想叫左边的头一起品尝,但见到它睡得香,不忍叫醒它,就想:“反正我和它同一个身体,我吃下去,它也受惠。”于是就把果子吃掉了。左边的头醒来后,听到右边的头打了一个饱嗝,又闻到一阵香味,就明白了右边的头独享了美味佳肴,从此怀恨在心。一天,轮到左边的头担任警卫了,它想也能独享香甜的果实。正好,一阵风吹来,隔壁树上掉下一颗有毒的果子。左边的头在怨恨自己背运的同时,想道:“它独享了甜果,我就独享毒果了,反正我和它是同一个身体,要死就一起死吧!”于是就把毒果吃下去了。根据以上材料,分别从两个角度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Springbook是澳大利亚一个草原的名字,那里的草儿都长得特别好,所以那里生长着的羊群规模越来越大。随着羊群不断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走在前面的羊群总能够吃到草,而走在后面的羊群总是只能吃剩下的,于是后面的羊群在前面羊群吃草的时候就会跑到队伍前面,就这样,羊群为了争夺食物,都不愿意落在后面。 羊群开始不断地往前奔跑。刚开始的时候,跑在前面的羊群还会知道停下来吃草,但到最后,所有的羊都知道:只要想吃到草就要拼命跑在最前面。这样在Springbook草原上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壮观的场面,羊群都朝一个方向不停的奔跑。Springbook草原的尽头是一个悬崖,羊群跑到悬崖边缘也全然不去理会,于是整群的羊就往悬崖下跳。9株洲市二中202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1.略12.AB项,“美好情感”与文意不符。D项,“是一种变态的心理”夸大其词,不合文意。C项,“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无中生有。13.C“因为…,所以…”强加因果。14.(1)积极影响:形成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让“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中华美食文化。(2)消极影响:对“吃”过于敏感,容易对世界上的一切都采取“吞下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每点2分)【解题思路】作答本题时,要从题干出发,在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对其进行归纳整合。由文中的“这些行为也使‘吃’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知,“饥民特征”对中国文化有积极的影响;由文中的“中国的商人擅长官商勾结、投机倒把…铺张浪费等怪现状”可知,“饥民特征”对中国文化有消极的影响。考生用简明的语言将“饥民特征”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印象概括出来即可。15(6分)(1)画中的景物,表现了赵孟頫对故乡田园的思念(2分);(2)赵孟頫更是借画中景物抒发朝代更迭带来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2分);(3)画中田园风光的美好,还表达了赵孟頫对自己选择官场的羞愧和自责(2分)。16.(4分)答题要点:“安心为文,安逸为人”,是对赵孟頫晚年生活的概括(或者答:对赵孟頫整个一生的认识和升华)。晚年的赵孟頫终于彻底看透了官场的虚名,不再看重名利,而是以书写经文为精神寄托,在平淡中度过自己的晚年。(2分)这八个字也是作者获得的生命启示,是自我勉励之词。(2分)17(4分)(1)本文以时间为序,记叙了赵孟頫尴尬的一生。(2)以情带文,作者运深情于笔端,将记叙、抒情、议论融于一体行文流畅自然,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赵孟頫的崇敬之情。(行文特点:包括行文结构特点、语言特点或其他行文的技巧手法等,言之成理,且在此范围内,可酌情给分)18.(7分)此时此刻,作者的心里只想着赵孟頫和他的妻子,无心关注其他,故而不感觉寒冷。(句意理解2分,阐明自己的观点3分,联系事例说明2分。)19.(1)“我”是继承了一笔遗产的暴发户,(1分)不知物力维艰,奢侈使用大笔金钱,只为和“王子”近距离接触,除满足虚荣心之外毫无意义。9(2分)“我”体现了某些没有通过创造而获得钱财的“暴发户”的典型弱点;(1分)通过刻画“我”的形象,作者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2分)【参考译文】(1)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2)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21.从右边头的角度:与人打交道,不仅仅要宽厚包容,更要尽量了解对方个性,及时有效沟通,化解误会,以免积怨益深,酿成恶果。从左边头的角度:自私嫉妒,常怀小人之心,以恶意推测他人,遇事冲动走极端,最终害人害己。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