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一中2022-2022学年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七大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0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一、名篇名句的默写(10分)1.《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写了潮涨江阔、诗人扬帆东下的情景的诗句是:,5.《短歌行》中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曹操对贤才渴求之情的诗句是:,6.《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7.《蒹葭》一诗中写清晨秋霜中主人公顺流而下追随恋人的诗句是:,8.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9.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沙漠风光的句子是:,10.《涉江采芙蓉》中,相爱的两人不能生活在一起,只能孤独的终老的一句话:,二、基础知识:(8分)1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酾酒(shī)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危坐(jīn)B.嫠妇(lí)愀然(qiǎo)舳舻(yóu)山川相缪(liáo)C.壬戌(rén)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虚御风(féng)D.庐冢(zhǒnɡ)枕藉(jí)懈怠(dài)一叶扁舟(piān)1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不全为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于是余有叹焉。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纵一苇之所如。-11-\n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凌万顷之茫然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来而记之者已少。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D.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14.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此余之所得也。②遂与之俱出。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有碑仆道。⑥固一世之雄也。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⑤/③④C.①⑥/②③⑤/④ D.①⑥/②/③④/⑤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11-\n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木岸:编排木桩,填以土石的堤防。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B.闻者始哗不厌厌:心服C.适足以累之也累:劳累D.赙以金帛,辞之辞:拒绝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B.小人,古语亦有多种含义,如指地位低的人(后用作自己的谦称)。文中的意思指人格卑下的人。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D.《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B.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藩王官邸就听说了他的名字-11-\n就想重用他,韩琦就向皇上举荐了苏轼。C.苏轼在苏洵死后,为父亲向英宗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表孝心。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员。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2分)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2分) (3)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分) (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分)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分)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2分) 四、诗歌鉴赏:(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20-21题。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20.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n21.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11分)琴王游睿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他的琴声太动听了。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11-\n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赴死。。B.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C.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D.文章以“琴王”为题,既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暗示情节都与琴声有关;突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不愧为“王”。E.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这种结尾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23.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请你简要分析(3分)24.有人说,这篇小说将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放到乡村的背景下,让他在危难时不去逃命而却拉琴,这样的情节设计有失真实;也有人说,琴声给人们幸福和充实,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真实。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理解。(4分)-11-\n六、语言文字运用:(7分)2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①特别是傍近铁路的河堤,更是牢固严实,________,简直连个蚂蚁洞的孔隙也没有给洪水留下。②我军万船齐发,攻破“千里江防”,很快就占领了蒋介石自以为防守得________的南京城。③潮汛已经过去了,大坝仍然屹立不动,________。A.坚如磐石 稳如泰山 固若金汤B.坚如磐石 固若金汤 稳如泰山C.固若金汤 坚如磐石 稳如泰山D.稳如泰山 坚如磐石 固若金汤2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蛟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介绍,海军护航是保护中国船员生命与中国船运公司资产的国家行为,不会向受到被护航的船只收取任何费用。C.收看了来自天津港爆炸事故现场的采访录像,对我们每一个不在现场的年轻人的启发和教育都很大,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用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感染。2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然而,①,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②。其实,只要愿意,_____③,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七、作文(35+5分)-11-\n有的人,无论远近,放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针织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11-\n三明一中2022-2022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一、名篇名句的默写(10分,每题1分)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0.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二、基础知识:(8分,每题2分)11.A B.舳舻(zhú);C.冯虚御风(píng);D.枕藉(jiè)。12.A(所谓:所说的)(A.于是:对于这件事。B.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如:往。C.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非常:不平常,不寻常。至于:到。)13.B(以:连词,因为)(A.于:介词,从。于:介词,表被动。C.而:连词,表承接。而:连词,表转折,却。D.文:碑文。文:石碑上残存的文字。)14.B(①⑥判断句,②⑤省略句,③④状语后置句)三、文言文阅读:(20分,每题2分)15.C.累:拖累16.C 17.B 文中的意思是地位低的人(自己的谦称)。18.B 韩琦并未举荐,而是要朝廷先好好地培养他。19.(1)苏轼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2)如果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全部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3)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4)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那么一丝一毫我都不会拿取的。(5)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且慎重舍取的原因。(6)后世的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四、诗歌鉴赏:(4分,每题2分)20.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1.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11-\n五、阅读:(11分)22.AE(4分)解答此题,可从文章主题、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分析时,要将选项代入原文进行比较,A.他们准备勇敢赴死,这一说法不当,应是听得到琴声,生的希望就在眼前。E.人们陶醉在他的琴声中,并非不关心他。23.(3分)答案:①他的琴声太动听了,饱含诗意与美感,让人变得澄清。②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烦恼和不快,都渐渐消融;第二天又可以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③危难时,他的琴声让人们心态平和,重树希望,井然有序,最终获救。解析:24.(4分)答案:这样的情节设计很真实。①因为即便是乡村,人们也需要琴声这样的精神财富来充实激励心灵;即便是危难之际,也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让恐慌的内心平静下来。②琴声给人们幸福和充实,这句话之所以真实就在于它说出了艺术力量、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对人的重要性——给人充实和幸福感。③文中,乡亲们在琴声中得到放松、得到激励是真实可信的。④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之外,也的确日益注重精神生活的品质了。这样的情节设计是符合生活真实的。解析:六、语言文字运用:(7分)25.(2分)B 这三个成语不但结构相同,而且都有“非常牢固,不可动摇”的意思,但每个成语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固若金汤”着重在“固”,“坚如磐石”着重在“坚”,“稳如泰山”着重在“稳”。“固若金汤”形容城池或阵地坚固,不易攻破。“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稳如泰山”形容安稳牢固,不可动摇。“固若金汤”只用于“物”,不用于“人”;“坚如磐石”多用于“物”,也用于“(人的)集团、组织、国家”,但不用于“个人”;“稳如泰山”多用于“物”,也用于人的组织,还用于“个人”。26.(2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病。一看句中典型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词等等;二压缩语句,保留主干。A项,搭配不当,应为“促进……的发展”。 B项,不合逻辑,去掉“受到”或“被”。C项,主语残缺,去掉“收看了”。27.(3分)答案:(意思相近,符含语境即可。)①我们并不习惯给予②给予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③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离家到各处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领。程氏读东汉的《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不会答应我呢?”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11-\n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常常一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特别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地说:“过去我有些想法,没能表达出来,如今读罢此书,真是句句是我的心里话。”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正当科举应试之文结构松散文辞奇特的不良之风已成主流,主考官欧阳修正想凭借这次的应试文来扭转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又惊又喜。后来(苏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起初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藩王官邸就听说过苏轼的名字,所以就想按照唐朝的先例,召请苏轼进入翰林院,(让他)担任知制诰一职。宰相韩琦说:“苏轼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现在关键是要朝廷好好地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敬畏爱慕佩服他的,都希望朝廷重用他,那时候再重用苏轼,人们就不会再有异议。如果现在骤然使他身居要职,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那样反而拖累了他。”苏轼听说韩琦的话,(对韩琦非常感激,)说:“韩公是一个以德爱人的人!”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赐予苏家金银丝帛,(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追封(苏洵)官爵。(英宗)于是追封(苏洵)为光禄寺丞。(苏轼)调任到徐州主持工作。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裕的百姓争着要出逃躲避水灾。苏轼说:“如果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全部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毁坏城池。”(他)将富裕的百姓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毁坏城池,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竭尽力量。”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泥巴和积水,我们这些地位低下的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苏轼)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地下,城中没有被淹没的只有三版之墙。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住各面城墙,终于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岸,以便预防洪水的第二次到来。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