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河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政治试卷(12月)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1.春节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每年春节,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舞狮子、耍龙灯、逛庙会……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材料体现了民族节日()A.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B.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节日C.对于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3.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A.电视B.大众传媒C.网络D.报刊4.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A.认同本民族文化,反对外来文化B.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C.认同外来文化,反对民族文化D.根据国家实力来看待5.以下分别是2022年索契冬奥会、2022年平昌冬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徽。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些会徽的设计体现了()A.文化既是创新的又是守旧的B.文化既是稳定的又是善变的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文化既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6.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国外定居生活,在这里反映的文化传播途径是()A.商业贸易B.人口迁徒C.亲朋聚会D.旅游观光7.中国的春节已逐渐成为世界性节日。2022年春节期间,浓浓的中国年味又一次香飘海外,英国的商会大年初三举办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春节庆典,吸引数十万英国民众、华侨华人和外国游客。这表明()A.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B.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已经消失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D.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8.2022年12月16日,众多知名作家来到江苏淮安开展“走进恩来故里·追忆伟人风范”采风活动。作家们通过实地采风,感受淮安厚重历史文化,寻找创作题材和灵感。作家们通过采风寻找创作题材和灵感,这反映了()A.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5-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采风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9.《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③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③④B.②④C.①②D.①③10.多年来,中国民族声乐把吸收西洋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与中国传统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要求相结合,使西洋美声唱法融汇成中国民族声乐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这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成果时,我们要坚持()A.互相尊重,各取所需 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注重融合,共同发展 D.剔除内容,借鉴形式1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下列名言中能够正确体现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有:()①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席勒)②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④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孙家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形成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的文化。该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全面继承传统文化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取长补短,从而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④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前提下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的行为规范。由此可见,文化创新的根基是()A.体现时代精神B.礼会实践C.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14.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④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5.“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B.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C.要维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D.要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16.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汉字的具体部首和结构,频写错别字。“汉字危机”-5-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必须高度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汉字是()①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文化的基本载体③汉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④汉字记载着中华文化发展的成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7.如果你要问哪一种文化的包容性最强?有着五千年的丰厚底蕴的中华文化绝对是首选。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①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③包容牲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④能够完全吸收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8.我国民居各具特色,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军民、山西民居,多为窑洞;福建客家土楼呈圆形围合,土筑而成,形似堡垒;北京四合院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材料说明()①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②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③地域文化之间缺乏共性④文化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9.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这表明()①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柄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颇似中国的缠枝莲,而细部又表现出欧洲纹饰的特点。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感。由此可见()①中华文化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④不同文化交流会磨灭文化多样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1.习近平说,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这告诉我们要()①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②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发展③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④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目的23.自“六朝”以来,中国国画在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近现代又受到西方油画的很大影响。但中国国画在交流互鉴中保留了以意境见长等民族特色,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说明()-5-①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文化交流要吸收各国文化成果③中华文化能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④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4.我国传世的浩瀚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等体例,这些史书是()①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5.中国人民大学的一群理科学霸在吃饭时跳“快闪”,深情合唱《我爱你中国》,刷屏络,惹友飙泪。这表明大众传媒()A.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C.已经完全代替旧的文化传媒D.具有渠道多、反馈及时、方法灵活的特点2.26.我国古代科技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B.我国科技一直处于世界前列C.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D.我国古代科技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7.“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从文化特点的角度看,这两句话反映了( )A.文化的源远流长B.文化的博大精深C.文化的区域特征D.文化的包容性28.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曲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①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②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③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④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A.①②③B.④C.①④D.②③④29、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里的“民魂”是指()A.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B.中国人的脊梁骨C.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30、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下列对爱国主义理解不正确的是()①爱国主义是思想观念,而不是具体行动②在当代中国,爱国和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都是相同的④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①③-5-二、判断题: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将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每小题1分,共10分)。3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32.文化创新,表现在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33.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34.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35.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36.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37.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38.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39.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40.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和重要源三、简析题(共30分)41.2022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意义?(4分)(2)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交流?(6分)42.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0分)43(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是什么(4分)?(2)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6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