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淇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淇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创新决定着社会实践的发展C.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2.随着微博热的兴起,诸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官方微博也相继亮相网络。如点击江西省旅游局的官方微博,网友不仅可领略庐山的雄奇、欣赏婺源的油菜花、把玩景德镇瓷器,还能相互交流旅游心得。材料告诉我们,微博:①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③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④强化了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管理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舌尖上的中国》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从这部纪录片里,有人看到了美食,有人看到了乡愁,有人看到了传承,有人看到了国魂。这表明:①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4.“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样的差异。”这一观念要求我们:A.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B.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C.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吸收、借鉴外来文化5.美国学者戴维•科尔伯特写到:“读罗林女士(《哈利波特》作者)的书的乐趣之一是你可以发现它游戏般地隐藏在文字中的英国历史、传说和文学典故。”这:A.要求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启发我们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C.表明文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6.2600年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至今。相关历史事件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史记》,元代纪君祥以此创作杂剧,影响深远;现今京剧、潮剧、秦腔、豫剧、越剧都保留有《赵氏孤儿》这一剧目;同一题材的小说、话剧亦不鲜见;这一故事十八世纪还曾传入欧洲,伏尔泰将之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上演引起轰动。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与发展不竭的源泉③文化传承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基础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7.“无论做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功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徜复仅凭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来源③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新④文艺创作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8.“在一定程度上,我感到有塞尚、高更、凡高、莫奈等强烈的色彩和简练线条的影响。我在中国画里吸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定要把它搬下来,也不是故意做作,而是在有意无意中就在笔墨中出来了。受别人影响,但又要有自己的东西,这非常重要……”这说明: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和创新的主体C.文化创新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D.文化创新既要博采众长又要保持特色9.两岸客家一脉情,宁化石壁是台湾地区客家寻根问祖的地方。当前,应通过发挥客家文化独特的吸引力和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弘扬客家文化,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交流与发展。利用客家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依据是: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5-\n③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④各族人民对共同的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0.2022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白蛇传、梁祝、孟姜女等传说榜上有名。国家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B.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为了经济利益C.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D.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11.我们之所以说文化是多样性的,是因为:A.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不同决定的B.各民族间人们的信仰等主观因素决定的C.是由于各民族间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不同而导致的D.是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地理的和历史的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12.文化传播有多种手段,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传播手段是:A.商贸活动B.人口迁徙C.互联网D.教育活动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据此回答13—14题。13.2022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为“人人保护,人人关心,全民共享”。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A.是为了壮大中华民族之名气B.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C.有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D.能够展示世界文化的魅力14.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文化遗产对于展现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C.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D.文化遗产是本民族独享独有的文化财富15.传统服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只能说是传统文化的“皮层”,而那些浩瀚典籍,诸子百家的思想,伦理道理观念,那些血肉骨髓,才是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核”,如果一味专注于羽扇纶巾、津津乐道于峨冠博带,或只是套上一件“汉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文化“复兴”。上述观点:A.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B.肯定了现代文化的优越性C.属于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D.抓住了文化传承的根本16.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就必须:20220904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③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④运用各种有效教育手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7.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C.教育能使人们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D.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越来越小18.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文化传统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②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④传统文化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n19.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应该抛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B.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全部吸收C.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应批判继承D.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传统文化会钳制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保守因素20.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和地区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以上时,就进入汽车社会。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行列。“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素养的核心和标志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1.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B.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D.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22.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3.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回答24—25题。24.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A.推动文化的发展B.促进文化的继承C.文化继承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6.改革开放30几年来,约有数万条新词产生,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媒体、软件、信用卡、再就业、北京奥运会、构建和谐社会、文化软实力等。这一事实说明:A.人类文化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人类文化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人类文化是人脑主观自生的D.人类文化先于人类实践活动27.2022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展了俄罗斯文化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丰富多样,大展中华风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国家年”,是两国: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我国申报的“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回答23—24题。28.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珠类型,被专家誉为“-5-\n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我国对开平碉楼进行有效保护,这是对的继承。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29.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在明代后期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说明: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且存在于现实中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③传统文化都是过时的、落后的文化④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文化,都是民族文化的精粹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30.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为增进文化认同,融合同胞亲情,论坛建议在教育领域重视两岸血脉相连的史实,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文化论坛的建议体现了:A.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能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是现代人们创造的文化C.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31.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人们的关注。“舌尖上的浪费”有民间的,比如节庆时节,聚会增多,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菜,不然觉得丢面子,往往造成请客的点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会被浪费;也有官场的,公款吃喝之风盛行,大行其道;还有不少大学生花着父母的血汗钱,糟蹋粮食不以为然,因为他们不事稼穑不知辛苦。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舌尖上的浪费”产生的原因。(10分)32.2022年4月25日,潍坊市客车司机宋丰升在驾车途中被突然飞来的货车轮毂击伤,但他仍然忍着剧痛把客车停靠在应急车道上,保证了37名乘客的安全。宋丰升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传遍了齐鲁大地,被誉为潍坊“最美司机”。潍坊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开展向宋丰升同志学习的活动。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开展向宋丰升同志学习活动的必要性。(12分)33.某市为响应中央“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号召,立足于反腐倡廉实践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着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六个一”工程:充实完善一批儒家崇廉尚勤思想基地廉政景观,配合动漫公司等完成一部儒家勤廉题材的廉政动漫影片,建成一批“廉洁道德讲堂”……努力形成“看有景、听有声、读有文”的廉政文化建设新局面。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须得长期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和内在要求分别是什么?(6分)(2)该市是如何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12分)-5-\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