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惠来一中期中考试高一级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Al27S32Cl35.5Fe56Cu64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用剩的药品不要乱丢,要放回原试剂瓶里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C.试管和烧杯都可以直接在火焰上加热D.加热后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答案】D【解析】A.用剩的药品不要乱丢,也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应放在指定的容器中,故A错误;B.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故B错误;C.加热时,烧杯需放在石棉网上,故C错误;D.使用蒸发皿加热结束后,要用坩埚钳夹持取下蒸发皿,不要用手拿,以防烫伤手,故D正确;故选D。点睛:用剩的药品不要乱丢,一般的药品为了防止污染试剂瓶中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但金属钠等活泼金属,能够与水等物质反应,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用剩的钠需要放回原试剂瓶。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蒸发操作时,不能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停止加热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的萃取剂不溶于水且密度必须比水大【答案】D【解析】A项,蒸发操作时,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干,即不能使混合物中水分完全蒸干才停止加热,正确;B项,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的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正确;C项,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正确;D项,萃取剂选择的原则是:(1)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2)萃取剂与原溶液不反应,(3)-12-\n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对萃取剂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相对大小没有要求,如从碘水中萃取出碘既可选择密度比水大的CCl4作萃取剂,也可选择密度比水小的苯作萃取剂,错误;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各实验操作的要点。如蒸发操作的记忆口诀为:皿架玻璃酒精灯,加热搅拌不放松;液体少时停加热,熄灯之后余热干。蒸馏操作的记忆口诀为:隔网加热冷管倾,上缘下缘两相平;需加碎瓷防暴沸,热气冷水逆向行。萃取分液操作的记忆口诀为:两种溶剂互不溶,溶解程度大不同;充分振荡再静置,下放上倒要分清。3.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A.CaCl2=Ca2++2Cl-B.Na2SO4=2Na++SO42-C.HNO3 = H++NO3-D.KClO3=K++C1-+3O2-【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KClO3的电离方程式为KClO3=K++ClO3-,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电离方程式的书写。4.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过量盐酸CO32-+2H+=H2O+CO2↑B.向稀盐酸中投入银粉2Ag+2H+=2Ag++H2↑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CO32-+2H+=H2O+CO2↑D.氢氧化铜溶液中加入硫酸H++OH-=H2O【答案】A【解析】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过量盐酸的方程式为:CO32-+2H+=H2O+CO2↑,A正确;B.稀盐酸与银粉不反应,B错误;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碳酸钙难溶,方程式为CaCO3+2H+=Ca2++H2O+CO2↑,C错误;D.氢氧化铜溶液中加入硫酸,氢氧化铜难溶,方程式为:2H++Cu(OH)2=Cu2++2H2O,D错误,答案选A。点睛:明确相关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答的关键,注意掌握判断离子方程式正确与否的方法一般:(1)检查反应能否发生。(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3)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4)检查是否符合守恒关系(如: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等)。(5)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5.下列现象或应用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成豆腐B.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C.泡沫灭火器中将Al2(SO4)3与NaHCO3溶液混合后,喷出大量泡沫,起到灭火作用-12-\nD.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稀硫酸,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溶解【答案】C【解析】A是胶体的凝聚,B是胶体的电泳现象,D是胶体的凝聚,之后反应而溶解;泡沫灭火器中将Al2(SO4)3与NaHCO3溶液混合后,双水解快速产生二氧化碳,起到灭火作用,与胶体性质无关,C错误。6.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l00nm之间B.都能透过半透膜C.都能通过滤纸D.都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答案】C【解析】A、溶液中溶质粒子直径小于1nm,胶体粒子直径在l~100nm之间,故A错误;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故B错误;C、胶体粒子直径比分子或离子大,胶体、溶液都能透过滤纸,故C正确;D、氯化铁溶液是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氢氧化铁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故D错误;故选C。7.如图在盛有溴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酒精、四氯化碳和苯,振荡后静置,出现下列现象,正确的结论是( )A.①加了CCl4②加了苯③加了酒精B.①加了苯②加了CCl4③加了酒精C.①加了酒精②加了CCl4③加了苯D.①加了苯②加了酒精③加了CCl4【答案】B【解析】酒精与水互溶,所以加入酒精的试管,溴水与酒精不分层,故③加了酒精;四氯化碳不溶于水且比水的密度大,溴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且溶液呈橙红色,而溴水呈橙黄色,所以加入四氯化碳的试管,因发生萃取而使溶液分层且下层有颜色,上层无色,故②加了CCl4;苯不溶于水且比水的密度小,溴单质易溶于苯且溶液呈橙红色,而溴水呈橙黄色,所以加入苯的试管,因发生萃取而使溶液分层且上层有颜色,下层无色,故①加了苯。综上,选B。8.已知下列反应:Co2O3+6HCl(浓)═2CoCl2+Cl2↑+3H2O(I)5Cl2+I2+6H2O═10HCl+2HIO3-12-\n(I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性:Co2O3>Cl2>HIO3B.反应I中HCl是氧化剂C.还原性:CoCl2>HCl>I2D.反应Ⅱ中Cl2发生氧化反应【答案】A【解析】由反应Co2O3+6HCl(浓)═2CoCl2+Cl2↑+3H2O可知,该反应的氧化剂和氧化产物分别是Co2O3和Cl2,所以氧化性Co2O3>Cl2,还原剂和还原产物分别是HCl和CoCl2,还原性HCl>CoCl2。由反应5Cl2+I2+6H2O═10HCl+2HIO3可知中,氧化剂和氧化产物分别是Cl2和HIO3,所以氧化性Cl2>HIO3,还原剂和还原产物分别是I2和HCl,所以还原性,I2>HCl。综上所述,A正确。本题选A。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转化为氧化产物;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转化为还原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9.取100mL0.3mol/L和300mL0.25mol/L的硫酸注入5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线,该混合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0.21mol/LB.0.42mol/LC.0.56mol/LD.0.26mol/L【答案】B考点:考查溶液稀释和混合的计算等知识。10.下列溶液中Cl﹣浓度与150mL1mol·L﹣1CaCl2溶液中Cl﹣浓度相等的是( )A.100mL1mol·L﹣1的FeCl3溶液B.75mL2mol·L﹣1NH4Cl溶液C.100mL1.5mol·L﹣1的NaCl溶液D.150mL1mol·L﹣1的KCl溶液【答案】B【解析】150mL1mol·L﹣1CaCl2溶液中Cl﹣浓度为2mol·L﹣1。A.100mL1mol·L﹣1的FeCl3溶液浓度为3mol·L﹣1;B.75mL2mol·L﹣1NH4Cl溶液浓度为2mol·L﹣1;C.100mL1.5mol·L﹣1的NaCl溶液浓度为1.5mol·L﹣1;D.150mL1mol·L﹣1的KCl溶液浓度为1mol·L﹣1。所以,与150mL1mol·L﹣1CaCl2溶液中Cl﹣浓度相等的是B,本题选B。-12-\n点睛: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保持不变,所以浓度与体积无关。同理,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与溶质的组成有关,与溶液的体积无关。11.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B.向Fe(OH)3胶体中加入少量H2SO4溶液,会生成红褐色沉淀C.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用肉眼可以把胶体溶液和浊液区别开来D.胶体粒子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电泳现象【答案】C【解析】A项,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溶液不具有该性质,通过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是最常用的简单方法,故A正确;B项,向Fe(OH)3胶体中加入少量H2SO4溶液,会使胶体发生聚沉,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故B正确;C项,布朗运动是分散系中共有的性质,微粒的运动是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故C错误;D项,胶体粒子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的一种,若吸附阳离子就会带上正电荷,在电场作用下会向电源的负极移动,若吸附阴离子就会带上负电荷,在电场作用下会向电源的正极移动,大量的胶体粒子定向移动就形成电泳现象,故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明确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现象、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以及使胶体聚沉的方法等知识才能正确迅速解题。12.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而本身不属于电解质的是A.乙醇B.液态氯化氢C.三氧化硫D.硫酸镁【答案】C【解析】A、乙醇是有机物,属于非电解质,但乙醇的水溶液不能导电,故A错误;B、氯化氢是电解质,故B错误;C、三氧化硫是非电解质,溶于水后的生成物硫酸,硫酸溶液能够导电,故C正确;D、硫酸镁是电解质,故D错误;故选C。13.关于反应4Al+3TiO2+3C===2Al2O3+3TiC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成1molTiC时转移4mol电子B.TiO2是氧化剂,TiC是还原产物C.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D.Al是还原剂,TiC是氧化产物【答案】A-12-\n14.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某种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Fe3+―→Fe2+B.H2―→HClC.CaCl2―→CaCO3D.Cl-―→Cl2【答案】A【解析】A.Fe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需要加还原剂实现,故A正确;B.H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故B错误;C.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D.Cl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加入氧化剂,故D错误;故答案为A。15.在下列反应中,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是( )A.CaO+H2O===Ca(OH)2B.Cl2+H2O===HCl+HClOC.C+H2O(g)CO+H2D.2Na+2H2O===2NaOH+H2↑【答案】B【解析】A.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B.氯气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B正确;C.H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水为氧化剂,故C错误;D.H元素化合价降低,水为氧化剂,故D错误;故答案为B。点睛:明确从氧化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但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说明水中的H和O元素都不发生变化,以此解答该题。16.下列除杂的方法正确的是A.除去N2中的少量O2: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粉末,收集气体B.除去CO2中的少量HCl:将混合气体通入Na2CO3溶液,收集气体C.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CaCl2:在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过滤后,再加盐酸D.除去KC1溶液中少量MgCl2:在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答案】C【解析】A.除去N2中的少量O2:应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粉末,收集气体,CuO不与氧气反应,A不正确;B.除去CO2中的少量HCl:将混合气体通入NaHCO3溶液,收集气体,碳酸钠溶液也能吸收二氧化碳,B不正确;C.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CaCl2:在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过滤后,再加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钠,C正确;D.除去KC1溶液中少量MgCl2:应在混合溶液中加入稍过量KOH溶液,过滤后再加盐酸调到中性,用NaOH会引入杂质钠离子,D不正确。本题选C。-12-\n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含有6.02×1023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B.25℃,1.01×105Pa,64g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1.806×1024C.常温常压下,28g乙烯(C2H4)与丙烯(C3H6)混合物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3NAD.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3.01×1023【答案】B【解析】A项,n(He)==1mol,在标准状况下氦气的体积约为22.4L,错误;B项,n(SO2)==1mol,其中含原子物质的量为3mol,含原子数3mol6.021023mol-1=1.8061024,正确;C项,乙烯和丙烯的实验式都为CH2,n(CH2)==2mol,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错误;D项,H2O在标准状况下不呈气态,不能用22.4L/mol计算H2O的物质的量,标准状况下11.2LH2O的物质的量远大于0.5mol,错误;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涉及氦分子的组成、22.4L/mol适用的条件、实验式相同物质的技巧解法。18.能用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表示的是A.氯化钡和硫酸钠溶液反应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C.氢氧化钡和硫酸铝溶液反应D.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BaCO3+2H++SO42-→BaSO4+H2O+CO2↑;C.氢氧化钡和硫酸铝溶液反应除了发生上述反应,还有3OH-+Al3+→Al(OH)3↓等;D.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Ba2++2OH-+2H++SO42-→BaSO4↓+2H2O。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9.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OH-有沉淀产生,加入H+有气体放出的是A.Na+、Cu2+、Cl-、SO42-B.Fe3+、K+、SO42-、NO3-C.Na+、CO32-、OH-、NO3-D.Na+、Cu2+、HCO3-、Cl-【答案】D【解析】四组溶液中各种离子均可大量共存。A、加入OH-溶液时,Cu2+、OH-会发生反应产生Cu(OH)2沉淀,当向其中加入H+没有气体放出,选项A错误;B、加入OH-溶液时,Fe3+、OH-会发生反应产生Fe(OH)3沉淀,当加入H+没有气体放出,选项B错误;C、加入OH-没有沉淀产生,加入H+时,CO32-、H+会发生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选项C错误;D、加入OH-溶液时,-12-\nCu2+、OH-会发生反应产生Cu(OH)2沉淀,当向其中加入H+时,HCO3-、H+会发生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选项D正确。20.已知Iˉ、Fe2+、SO2、Clˉ、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ˉ<Fe2+<H2O2<Iˉ<SO2。则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A.2Fe3++SO2+2H2O=2Fe2++SO42ˉ+4H+B.Cl2+SO2+2H2O=H2SO4+2HClC.H2O2+2H++SO42ˉ=SO2↑+O2↑+2H2OD.4Iˉ+H2O2=2H2O+O2↑+2I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SO2的还原性比Fe2+强,符合强制弱原理,该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故A错误;SO2的还原性比Clˉ强,符合强制弱原理,该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故B错误;H2O2的还原性比SO2弱,违反强制弱原理,该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发生,故C正确;H2O2的还原性比Iˉ弱,违反强制弱原理,该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发生,故D正确。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强弱规律及应用等知识。二、填空题21.(1)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①水银②CuSO4•5H2O③大理石④氯化钠晶体⑤盐酸⑥氨气⑦蔗糖⑧氯气⑨液态氯化氢⑩硫酸溶液(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①Al2(SO4)3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NaHCO3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N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①相同质量的氢气、甲烷、水,其中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②4.9gH2SO4共含有_____________个原子。③a个X原子的总质量为bg,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________。(4)写出符合以下离子方程式的化学方程式各1个①Ba2++SO42-=Ba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H++OH-=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⑤⑩(2).②③④⑨(3).⑥⑦(4).Al2(SO4)3=2Al3++3SO42-(5).NaHCO3=Na++HCO3-(6).氢气(7).0.35NA(8).NA(9).-12-\nBaCl2+H2SO4=BaSO4↓+2HCl(10).HCl+NaOH=H2O+NaCl【解析】(1)①⑧是单质,①是金属,在金属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可以导电,⑧是非金属单质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离子,不能导电;②③④是盐属于电解质,⑨是酸,也是电解质,其中②③④虽含有离子,但由于不能自由移动,故不可以导电;⑨液态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无离子,不能导电。⑤⑩是混合物,都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看导电;⑥⑦是非电解质,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综上所述,能导电的物质是①⑤⑩,属于电解质的是②③④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⑥⑦;(2)①Al2(SO4)3是盐,属于强电解质,它的电离方程式是:Al2(SO4)3=2Al3++3SO42-;②NaHCO3是弱酸的酸式盐,在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弱酸根离子不能拆,它的电离方程式是:NaHCO3=Na++HCO3-;(3)相同质量的氢气、甲烷、水,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mmol、4×mol=mol、2×mol=mol,所以含氢原子最多的是氢气;②4.9gH2SO4共含有×7×NAmol-1=0.35NA个原子;③每个X原子的质量=g,1molX原子为NA个,X的摩尔质量为:g×NAmol-1=g/mol,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NA;(4)①Ba2++SO42-=BaSO4↓表示可溶性的钡盐与硫酸或可溶性的硫酸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对应化学方程式可以为:BaCl2+H2SO4=BaSO4↓+2HCl;②H++OH-=H2O表示强酸强碱的中和反应,对应化学方程式可以为:HCl+NaOH=H2O+NaCl。点睛:本题考查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物质的导电性与之的关系、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及摩尔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等知识。22.(1)除去FeCl2溶液中混入的CuCl2杂质,用______试剂,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2)鉴别KCl溶液和K2CO3的试剂是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3)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醋酸和大理石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铵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Fe(2).Fe+CuCl2=FeCl2+Cu(3).HCl(4).2H++CO32-=CO2↑+H2O(5).Cu+2Ag+=Cu2++2Ag(6).2CH3COOH+CaCO3=CO2↑+H2O+2CH3COO-+Ca2+(7).Ba2++2OH-+2NH4++SO42-=BaSO4↓+2NH3·H2O【解析】(1)铁能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所以除去FeCl2溶液中混入的CuCl2杂质,用Fe即可,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2)碳酸钾能和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而氯化钾和盐酸不反应,据此可以用HCl鉴别,方程式为2H++CO32-=CO2↑+H2O;(3)①-12-\n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②醋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H3COOH+CaCO3=CO2↑+H2O+2CH3COO-+Ca2+;③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铵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一水合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NH4++SO42-=BaSO4↓+2NH3·H2O。点睛:本题考查物质鉴别、除杂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关键是判断哪些物质用化学式表示,哪些物质用离子表示。凡是同时满足易溶和易电离的都用离子表示,其余都是用化学式表示。23.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甲同学:向1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丙同学:向25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⑴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_________________。⑵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利用的胶体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或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微粒能使胶体微粒沉淀出来。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实验: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微粒带__________(填“正”或“负”)电荷。②若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向其中加入浓盐酸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丙(2).丁达尔效应(3).正(4).有红褐色沉淀生成(5).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沉淀会溶解(溶液变黄色)(6).FeCl3+3H2OFe(OH)3(胶体)+3HCl【解析】试题分析:(1)制备Fe(OH)3胶体的方法是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2)胶体有一个特征,为丁达尔效应,故可以用来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3)①负极相连的电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说明Fe(OH)3胶体越来越多,这也说明Fe(OH)3胶体带正电荷,因为在通电的条件下,正电荷向阴极(即电源的负极)移动。-12-\n②因为饱和Na2SO4溶液是电解质溶液,加进Fe(OH)3胶体后,会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故有红褐色沉淀生成。③与加入饱和Na2SO4溶液是同个道理,生成的Fe(OH)3沉淀能溶于浓硫酸,故实验现象为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沉淀会溶解。考点:Fe(OH)3胶体制备及性质。点评:此题考查了胶体的代表Fe(OH)3胶体的制备胶体、丁达尔效应和胶体的凝聚。24.已知A和B两支试管所盛的溶液中共含有K+、Ag+、Mg2+、Cl-、OH-、NO3-六种离子,向试管A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粉红色。请回答下列问题:(1)试管A的溶液中所含上述离子共有___________种。(2)若向某试管中滴入稀盐酸产生沉淀,则该试管为_______(填“A”或“B”)。(3)若向试管B的溶液中加入合适的药品,过滤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金属和仅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则加入的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4)若将试管A和试管B中的溶液按一定体积比混合过滤后,蒸干滤液可得到一种纯净物,则混合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2).B(3).Mg(4).Ag ++Cl-=AgCl↓(5).Mg2++2OH-=Mg(OH)2↓【解析】向试管A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粉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因此A中含有OH-,但不能含有Ag+、Mg2+。又因为银离子和氯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所以Cl-在A中。由于溶液显电中性的,所以A中还必须含有钾离子。所以A中含有的离子是K+、Cl-、OH-;B中含有的离子是Ag+、Mg2+、NO3—。(1)试管A的溶液中所含上述离子共有3种;(2)若向某试管中滴入稀盐酸产生沉淀,该沉淀是氯化银,则该试管为B;(2)银是重金属,加入镁能置换出银,最终得到氯化镁,所以该试剂是镁。(3)若试管A和试管B中的溶液是由等物质的量的四种物质配成的溶液,则混合后恰好生成氯化银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而剩余的硝酸钾为过滤后蒸干滤液可得到一种纯净物。则混合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 ++Cl-=AgCl↓、Mg2++2OH-=Mg(OH)2↓。25.实验室可用KMnO4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其变化可表述为: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1)请将上述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2)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写编号,多选倒扣)。-12-\n①只有还原性②还原性和酸性③只有氧化性④氧化性和酸性(3)此反应中氧化产物是_________(填化学式),产生0.5molCl2,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ol。(4)用双线桥法表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答案】(1).2MnO4—+16H++10Cl—===2Mn2++5Cl2↑+8H2O(2).②(3).Cl2(4).1(5).【解析】(1)反应中的盐和酸均易溶,拆成离子,单质和水不能拆,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16H++10Cl—===2Mn2++5Cl2↑+8H2O;(2)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还原性和酸性,答案选②;(3)此反应中盐酸被氧化生成氯气,氧化产物是Cl2;反应中氯元素从-1价变为0价,产生0.5molCl2,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4)用双线桥法表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如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