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地理一、单选题共(60分)图为地理要素三角坐标统计图,完成以下问题。1若a、b、c分别表示一、二、三产业,甲、乙、丙分别代表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一般而言其发展的先后顺序应是( )A. 甲→乙→丙 B. 甲→丙→乙 C. 乙→甲→丙 D. 丙→甲→乙2若a、b、c分别表示原料、市场、技术,则甲最有可能的工业部门是( )A. 水产品加工 B. 糕点制作 C. 飞机制造 D. 电子装配云南省已经成为我国最大出口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其产品因类型丰富而远销新加坡及我国港、澳、台等地区。读图,完成问题。-12-\n3云南省蔬菜品种丰富,是得益于自然条件的( )A. 气温较高 B. 地形起伏大 C. 降水较丰沛 D. 土壤较肥沃4每年春节前,新加坡超市蔬菜三分之一来自云南,一半来自泰国和越南。与云南相比,泰国和越南抢占新加坡蔬莱市场的优势是( )A. 劳动力廉价 B. 热量充足 C. 品种众多 D. 运输成本低冷链物流是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物流系统。如图为“2022年中国冷链设施区域发展状况”统计图。据此完成以下问题。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依次是( )-12-\nA. 华北、华东、西南、华中 B. 华东、华中、华北、西南C. 华东、西南、华北、华中 D. 华中、华北、华东、西南6影响库容与冷藏车数量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人口数量 C. 农产品总产量 D. 交通条件7冷链运输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是( )A.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B. 提高农业种植技术C. 利于农业的区域化与专业化 D.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城(如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8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A. 开放性 B. 差异性 C. 整体性 D. 联系性9正确表示江苏三区域间人口主要流向的是(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10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迁移方向是(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完成以下问题。11.下列省区中,与图示省区最相符的是( )-12-\nA. 江苏 B. 河南 C. 山西 D. 新疆1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A. 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 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同步C. 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 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市化速度最快1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A.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 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C. 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14哭泣曲线图”(下图)示意制造业优势条件丧失的过程。读图完成下题。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摆脱此类困境最好应该( )①重视科技,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②降低能耗、工资和土地成本③依靠政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④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15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平原4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表1中①、②、③、④项符合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是表1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表1中①、②、③、④项符合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是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①57.8037.320.673.590.53②40.9625.680.1611.6021. 60③30.7131.150.3731.865.91④20.1650.950.567.6120.72A.① B.② C.③ D.④-12-\n蔬菜大棚是一种具有出色的保温性能的框架覆膜结构,它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吃到反季节蔬菜,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该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图316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A.土壤酸化B.土壤盐碱化C.土壤沙化D.土壤有机质减少17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A.采用滴灌技术B.及时深耕土壤C.增施化肥D.淡水洗盐18该蔬菜大棚最可能位于A.江南丘陵B.黄淮海平原C.塔里木盆地D.长江三角洲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19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20.图中I、II、III、IV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I、II B.III、IV C.I、III D.II、IV-12-\n下图为赞比西河水系分布和该流域内的一些地理要素。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1图示区域原来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却荒漠化严重,造成这种转变的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人类过度农垦、放牧对植被的破坏严重C. 农业由耕作向畜牧转变 D. 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22关于赞比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 上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积极发展航运业 B.中游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积极发展旅游业C. 下游重点利用水资源,积极发展灌溉农业 D. 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外资、积极发展外向型工业-12-\n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图中60°W两侧所示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原因的搭配正确的是( )A. 东侧—沿海,海运便利 B. 东侧—平原,地形平坦C. 西侧—沿海,气候凉爽 D. 西侧—山麓,冰雪融水丰富24近年来A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不包括( )A. 气候变暖加剧 B. 水土流失加剧 C. 生物多样性减少 D. 沙漠化加剧-12-\n工业绿洲指使荒漠中工业水源有保证,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特殊国防需要为最终目的,适合于人类从事以工矿业为主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特殊经济地域系统。结合北非某国家工业绿洲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5对该区域工业绿洲的形成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 )A. 矿产资源 B. 水源 C. 地形 D. 城市26与农业绿洲相比,工业绿洲( )A. 面积规模较小 B. 形成年代较晚 C. 主导产业相同 D. 职能作用相同27结合工业绿洲的特点,推导我国工业绿洲大体分布特征是( )A. 条带状分布 B. 圆环状分布 C. 成片状分布 D. 散点状分布柬埔寨的洞里萨湖是一个水量季节变化很大的大湖,洞里萨湖北部的吴哥通王城两边有两个巨大的长方形人工湖一西池和东池。这两个大水池并不是在地面挖坑形成的,而是在地面上四面筑起土墙形成高于地面的水库,是著名的古老的灌溉工程。读图,回答下面小题。28这两个地上水库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12-\nA. 雨水 B. 地下水 C. 湖泊水 D. 人工提水29这两个地上水库能有效发挥灌溉作用的时间是( )A. 2~6月 B. 5~9月 C. 8~12月 D. 11~次年4月30当洞里萨湖沿岸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最广时,下列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我国也达到最广的是( )A. 甘蔗 B. 油菜 C. 棉花 D. 花生二、综合题(共40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微藻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叶绿体几乎充满整个细胞,可以通过整个表面进行光合作用;微藻生长速度快,繁殖方式简单,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35℃温度最为理想),以几何级数增加(1个心球藻细胞经过1个月的繁殖,可以变为100亿个)。在微藻生物工厂的生产车间,微藻被放置在全封闭、高纯净的透明玻璃管道悬浮营养液(可循环利用)中,作为太阳能转化。微藻生产装置在进入正常运转阶段后,可以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每天都能有收获;收获后的微藻可以加工成高营养价值的蛋白粉或航空燃油等多种产品。近年来,我国在西北荒漠地区陆续建成了多座微藻生物工厂。图9是微藻生物工厂的生产车间景观图。-12-\n(1)简述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发展微藻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2)在微藻生物工厂,微藻被放置在全封闭、高纯净的透明玻璃管道悬浮营养液中,但微藻生产车间仍需加盖玻璃外罩。分析微藻生产车间需加盖玻璃外罩的原因。(3)与传统的种植业相比,说明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微藻产业的优点。32图1为海南岛地形、河流和部分产业园分布示意图,图2为图中A、B两城市气候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图1图2-12-\n(1)比较A、B两城市气候特征的差异。(2)说出图中海南产业园的主要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3)与乙相比,甲河口泥沙颗粒较________(粗/细),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_。(4)海南岛西部台风频次低于东部,说明其主要原因并写出防御台风的主要措施。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宁夏石嘴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有“塞上煤城”之称。是宁夏的“工业长子”,也是中国资源(煤炭)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个缩影。材料二:20世纪50一60年代,宁夏石嘴山只是一个百余人的荒僻小村。该市草场资源、硅石资源(主要用于太阳能光伏制造)丰富,近年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电石化工和新型冶金、新能源(光伏产业)等产业集群。材料三:图为宁夏平原简图。-12-\n(1)分析贺兰山对宁夏平原气温和降水的影响。(2)分析图中密集的灌渠对宁夏平原及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3)指出石嘴山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4)每年4-5月份,流经宁夏平原的黄河下游河段易发生凌汛,简析其形成原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