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室中学2022届高中毕业班三诊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能力测试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卷及机读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卷及机读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机读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经济现象,出现最早的是A.“盐铁官营,酒榷均输”B.“依四川法造交子,与现缗并行。”C.“……以牛田,水通粮”D.《水轮赋》曰:“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2.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3.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最符合李贽原意的是A.思想上的统一必须服务于政治的统一B.李斯作为宰相,其所作所为无可厚非C.统治者必须以果断的措施实现自己的政策D.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4.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客观地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变化。明代曾流传这样一首诗:“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行?……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这一观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科举录取人数太少B.理学统治地位动摇C.专制主义强化D.商品经济发展5.孙中山认为它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锑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应该是孙中山对哪一历史事件的高度评价?A.三元里人民抗英B.义和团运动C.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D.五四运动6.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共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时期的发展,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5\n7.2022年2月,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李鸿樾的毕业证书走红网络。因毕业证书的导师栏里赫然写着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历史名人,而被网友惊呼为“史上最牛的毕业证”。仔细阅读图片,判断毕业证颁发时A.一战结束,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即将打响,共产党人发动工农运动,支持北伐C.一二九运动后,平津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南下宣传抗日D.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8.“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9.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政权发生更替B.文化途径迥异C.国力对比变化D.社会形态转变10.奥巴马访华期间,曾在上海演讲时说:“贸易在许多方面影响人民的生活,比如美国电脑中许多部件,还有穿的衣服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我们向中国出口中国工业要使用的机器,这种贸易可以在太平洋两岸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我们的人民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这最能体现的是A.中美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B.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积极影响D.需要加强中美间的贸易往来11.下列有关国际组织及宗旨的表述,对应关系正确的是12.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5\nA.《百年孤独》B.《老人与海》C.《人间喜剧》D.《巴黎圣母院》5\n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专用答题卡上。2.答卷前将专用答题卡上的项目填写清楚。3.本卷共2大题,共52分。13.(30分)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同时期的历史事物(词语)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词语中的历史印记“士”原是西周贵族的一个等级。到战国时期该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出现了反映这些变化的词语,如“布衣之士”“仁而下士(恭谦地对待士人)”“处士横议(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士无定主”。(1)结合所学,请从社会变革的角度,解读材料一中的这些词语。(8分)要求:提取和运用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符合逻辑▲材料二书评中的历史印记《万国公法》是首部翻译进入中国的西方法学著作,它蕴涵着近代西方丰富的国际法思想和法治理念。李鸿章评价该书“皆国际法篇中论享公法权利及调处免战各事,皆仁心为质……颇合中国礼家之言,今诚以此书悬之国门……永息战争,使环球共享升平之福”。谭嗣同阅读该书后在《报贝元徵》一文中指出:“今中国之人心风俗政治法度,无一可比数于夷狄……万国公法为西人仁至义尽之书,亦即《公羊春秋》(古代儒学经典)之律”。他认为:“凡利必兴,凡害必除,如此十年……人自不敢轻视矣。每逢换约之年,渐改订约章中之大有损者,援万国公法,止许海口及边口通商,不得阑入腹地。”(2)请根据材料二分析二人对《万国公法》认识的异同点。(8分)▲材料三经济政策中的历史印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所有政党都宣称信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该理论奠基人欧肯认为:国家好比一个有经验的足球裁判,他的任务不是亲自踢球,也不是对足球运动员指手划脚,教他们踢球,而是不偏不倚地保证全部比赛规则都得到遵守。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感到德国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明显显得落后。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德国的问题出在社会福利市场经济体制上,成为“德国病”。厂商遇事求稳,不愿为新技术做风险性投资。90年代科尔政府提倡“减肥”,即减少国家在经济中的比重。通过减税和放宽信贷鼓励企业投资,限制社会福利费用的增长。——摘自《现代化赶超中的制度创新: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3)概述你对材料三中欧肯观点的理解(2分),并结合所学分析科尔政策出台的背景。(4分)▲材料四图片中的历史印记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5\n(4)“中国梦”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请围绕这一探索在材料四中选出3张图片,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图片的信息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8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图片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4.(22分)适宜的政策有帮助于社会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国库空虚,汉武帝重用桑弘羊为国库理财。桑弘羊提出了民产官销的盐铁官营政策,官府垄断的经营使汉武帝时的国库很快充实起来。但盐、铁、酒等生活必需品的官营弊端很多,不止与民争利,产品质量也没保证。——《百家讲坛》2022年第133期(1)指出材料一实行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影响。(4分)▲材料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经济主张亚当·斯密认为人类利己的动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推动一切经济行为,同时强调政府应尽可能少地干预,并给予贸易自由的发展。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中拥有近乎于神的地位,迄今为止,他的思想仍是所有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必须参考借鉴的基础。——摘自陈星(国富论序言)凯恩斯的基本思想是只有通过扩大“需求”,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调节,经济衰退时,扩大政府开支、实行减税,甚至搞赤字预算和发行公债,扩大总需求。经济高涨时,紧缩政府开支、增加税收、减少总需求。——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教学参考书)》2O世纪七八十年代,撒切尔政府“反对过去那种在国家干预之下靠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提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做法,而采取了控制货币发行量、遏止通货膨胀、减少国家干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办法,来扭转英国经济衰退。在一次回答‘你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的问题时,撒切尔夫人毫不犹豫地说:‘我唯一能给你的就是:让你更自由地为自己做事。——摘自薛兆丰《撒切尔主义的终结》(2)概括材料二中三种经济主张,(6分)并任选一种主张,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它是如何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6分)▲材料三1985年9月,G5(美、日、联邦德国、法、英)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美元对主要货币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协议,史称“广场协议”。此后,日元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每年股价以30%、地价以15%的幅度增长,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性行业,大量国际资本也纷纷涌入日本股市和房市。实体经济越来越弱,形成1990年代著名的泡沫经济。高房价使得拥有住房变成普通日本国民遥不可及的事情。1991年泡沫破灭,股价和地价短期内下跌50%左右,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日本陷入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至今仍没有复苏之迹象。——摘编自《货币战争》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广场协议”带给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6分)▲5\n成都石室中学2022届高中毕业班二诊考试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能力测试参考答案I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C2.C3.A4.D5.B6.A7.B8.C9.D10.C11.B12.CⅡ卷共2题,共52分:13.(30分)(1)评分标准:按分析的角度评分,每个角度做到史论结合且逻辑关系正确,即可得分。示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士已不再限定为贵族出身;(2分)兼并战争推动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渴求,从而提高了士的地位;(2分)由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尚未建立,加之传统的礼法崩溃,使士在人身和思想上处于独立和自由的状态。(2分)士的崛起,为各国的变法和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条件。(2分)(2)异:李鸿章将其作为解决外交问题的一种策略,而谭嗣同由此反思中国制度的落后,倡导变法。(2分)同:都赞美《万国公法》,体现了积极学习西方文明的潮流;(2分)都对其认识过于理想化,企图以此维护国家利益,而没有认识到国际关系中还存在强权政治的一面;(2分)都不能真正了解西方法治理念,而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来理解公法。(2分)(3)国家实行对经济的适度干预,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2分)背景:在全球化背景下德国面临着严重挑战;(2分)而企业缺乏创新精神,高福利制度也削弱了德国的竞争力。(2分)(4)示例:图片:①②③(2分)主题: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2分)解释:20世纪初革命派接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创办《民报》等刊物,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宣传阵地;(2分)辛亥革命后,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推动了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展。(2分)14.(22分)(1)政策:盐铁官营。(1分)影响:增加了国库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但导致了与民争利和产品质量下降。(3分)(2)主张: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调控市场需求应对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主张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解决经济衰退。(6分)说明:以下任答一种①18世纪60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本逐渐取代商业资本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英国先后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推行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到19世纪中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签订条约,逐渐取消关税保护,消除贸易壁垒,确立了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原则,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自由主义的推行,适应了工业资本对资源、市场和声场扩张的需要,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6分)②1929—1933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危机。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整顿银行、调控工农业生产、加强社会救济和发展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使美国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他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③在经历了50、60年代的战后恢复和经济繁荣后,70年代美国首先出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70、8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根据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观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各国逐渐走出“滞胀”,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继续发展。(6分)(3)内容:美元贬值,日、联邦德国、法、英货币升值。(2分)评价:“广场协议”给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导致了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经济现象和90年代的长期停滞。(2分)①日元升值,使产业结构畸形发展,股市、房地产等非生产性行业兴旺,实体经济减弱;②高房价影响人民生活;③泡沫破灭后,经济难以恢复。(任意2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