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九中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注: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一律写在装订线以外规定的地方,卷面不得出现任何标记)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答卷时间100分钟第Ⅰ卷(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道选择题,每道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总共50分)1.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3.《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4.“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登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评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上述制度的优势不包括A.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避免决策失误及吏治腐败D.有利于发展封建小农经济5.“君王自命为‘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继承,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资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结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6.柳宗元《封建论》载:“-7-\n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7.“若政令有失当,除授非其人,则论奏而驳正之。凡章奏,日录目以进,考其稽违而纠治之”。具有上述职能的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D.门下省D.军机处8.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9.《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10.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11.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12.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3.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7-\n14.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说明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廷尉掌刑辟典客掌诸归义蛮夷宗正掌亲属治粟内史掌谷货少府掌山海池泽治税六部吏部掌职官铨选户部掌税收财政礼部掌文仪外事兵部掌兵籍军令刑部掌司法刑狱工部掌营造工程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士的转变15.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达圣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陪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旨意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处理军纪事务决策得当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检查百官16.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A.古希腊文明B.古罗马文明C.不列颠文明D.阿拉伯文明17.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A.捍卫平民的权利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C.维护贵族的利益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18.“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7-\n19.罗马法在罗马帝国时代臻于成熟,其没有触及的可能是A.限制皇权B.贵族的权利C.平民利益D.财产权20.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父亲的罪名或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这反映出罗马法的原则之一就是A.保护弱者 B.人人平等C.公正合理D.注重证据21.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随从吩咐道:“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英国A.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 B.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 D.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22.据统计,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内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这种现象反映出A.议会已经有名无实B.内阁权力逐渐在增强C.内阁已经取代议会D.议会已丧失立法权力23.富兰克林在独立战争时期创作的漫画《要么联合,要么死亡》(右图),流传很广,并在不同时期被人们赋予不同的含义。以下对该漫画的解读与时代特征不吻合的是A.1775年:要么联合反抗,要么死亡B.1776年:要么联合独立,要么死亡C.1783年:要么中央集权,要么死亡D.1787年:要么建立联邦,要么死亡2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A.美国B.德国C.日本D.俄国25.在1787年费城的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宁愿服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的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国家 B.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产生办法不同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D.总统可以对议会立法行驶否决权-7-\n第Ⅱ卷(共50分)二、非选择题(总共三道小题,共50分)26.(18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10分)(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7-\n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0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28.(12分)材料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顿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迫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顿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6月7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6分)-7-\n历史答案一选题题1-5CDACB6-10BCDDB11-15CDDCA16-20ABAAC21-25BBCAB26.(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10分)(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27.(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8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6分)(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4分)28.(1)原因:议会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张改革的政党占下院多数;得到多数选民支持;国王态度转变,同意改组上院;反对派放弃抵制。(6分)(2)意义:巩固了议会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责任制内阁运行模式已经成形;贵族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受到削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证明通过和平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6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