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二中2022—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B.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C.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D.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2.《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A.禹死后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3.《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西周时期“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一材料说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等级关系明确而严格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D.血缘与政治关系结合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实现了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B.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实现了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5.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6.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8\nA.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B.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C.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D.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7、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B.通判负责监督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D.知州管理地方行政8.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9.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中书门下10.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11.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B.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不易产生明君贤臣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1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B.内阁取代六部C.君主集权加强D.首辅权力失控8\n13.“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14.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A.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君主专制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D.都是中央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15.伯里克利曾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指A.全体国民B.全体成年国民C.所有的成年男子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16.对于雅典人进行的民主政治试验,西方人的意见从来就不一致。在古典世界,它就有理想政体和民众暴政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这表明A.民主范围有限引发社会分裂B.民主力量和贵族斗争激烈C.奴隶制下民主缺乏社会基础D.直接民主存在着制度缺陷17.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的顾问抱怨:“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这反映了当时A.公民法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B.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愈发尖锐C.应该抓紧健全直接民主政治D.急需进一步扩大帝国的疆域18.古罗马法学家赫尔墨杰尼安提出:“所有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他没有使用诸如“人民”或“全体市民”等集合名词。而是用心良苦地采用复数的“人”(uomini)的表述形式。这体现了罗马法A.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B.代表了特定群体的诉求C.更关注具体个体的利益D.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19、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8\n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A.贵族阶层B.工业资产阶级C.城市工人D.农业工人20.1701年,英国议会规定,法官审判不受个人或行政干预,法官只要称职,就不能被解除职务,只有议会拥有对法官的任命权。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国王行政权被剥夺B.借鉴美国联邦宪法C.宪政体制逐步完善D.贯彻分权制衡原则21.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动在论述英国宪政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佐藤功强调的是A.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英国宪政的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C.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D.英国近代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22.英国君主制是目前西欧各国中最古老的君主制,尽管其已失去过去的政治辉煌,但至今仍是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君主制的保留是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的一种表现。英国政治制度的这一特点体现了A.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B.国王不可动摇的统治权C.对传统制度的根本维持D.君主制推动着社会进步23.根据1975年美国参议院通过的第22条规则,如果全院五分之三的议员投票赞成,即可实施中止辩论规则,任何人的发言均不得超过一小时。这一规定的目的是A.简化辩论程序B.提高议事效率C.维护宪政体制D.保障国会权力24.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案。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各州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美国实行”两院制”A.消除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B.分割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C.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相互妥协D.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25.在德国联邦议会58个议席中,普鲁士17席,拥有否决权(14票否决权),但据宪法,其它各邦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确保自己权利,实施否决权,这能说明1871年宪法A.专制色彩浓厚B.普鲁士地位显著C.联邦主义色彩D.有利于国家统一8\n26.“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1875年法国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出A.共和制欲被君主制推翻B.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D.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27.对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恩格斯认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的成就。”恩格斯的话表明德意志帝国A.民主是虚,专制是实B.以民主来欺骗工人阶级C.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肯定D.其民主对工人有有利之处28.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沂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B.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C.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D.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独立29.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C.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30.“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A.永久居住权B.海关管理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其中第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31、(20分)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8\n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明)于慎行《读史漫录》材料三(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明史》材料四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各自的主要表现。(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中朝、明代阁臣、清朝军机大臣的职权。其职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10分)32.(20分)民主化道路的选择是近代以来大多数国家探索的重要主题之一,据此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材料后的问题。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摘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二:(英国)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国家主权的重心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一个人的统治让位于一群人的共同执政,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宪政国家由此诞生。——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材料三: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王希《原则与妥协》8\n(1)依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2分)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4分)(2)材料二论述的是哪一事件?(2分)用所学史实解释“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但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4分)(3)依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8分)南昌二中2022—2022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ACDBADB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DBDDACB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ABDCDDCBC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1.(1)秦汉:开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政权实行三公九卿制、③地方推行郡县制;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每点2分,共10分)(2)中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掌握实权,剥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的决策职能。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政机构,明代阁臣无法律赋予的实权。军机大臣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与官员上报文书的处理。(每点2分,共6分)趋势:整个古代史,在政治制度沿革上的趋势都是皇权逐渐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每点2分,共4分)32.(1)特征:人民主权(2分)不同: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4分,每点各2分。)(2)英国颁布《权利法案》。(2分)“政权的外形虽没有任何改变”即依然有国王、议会,议会有上院和下院。(2分)8\n“权力的内在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是指此前国王权力高于议会,此后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2分)(3)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4分)中央政府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4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