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晚练(二)一、选择题(共30题,60分)1.“汉武帝时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据此,下列有关刺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刺史的地位在郡国之上B.刺史是中央设在地方政府的监察官员C.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D.刺史起到澄清吏治,维护皇权的作用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3.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4.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5.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的自然经济尚未开始瓦解B.当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C.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格局D.世界市场形成后对华贸易减少6.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期《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开始使中国走向衰落B.使中国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研究中国前途问题D.促使中国认清了所处的国际地位7.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8.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定A.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B.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9.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50至60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10.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6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C.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11.毛泽东在某次会议后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由此可以判断出毛泽东所说的“某次会议”的影响是A.中共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B.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C.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D.中共进入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新时期12.20世纪40年代后期,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这场战役是A.百团大战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1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14.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15.苏格拉底评价雅典民主时说:“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甚至)没有人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航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下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举措中克服了这一弊端的是A.三三制原则的实践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1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17.1950年,我国政府确立了“东大西小”、“南重北轻”的军力部署原则,其历史依据不包括A.新中国国防工业布局的初步形成B.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政治环境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D.海峡两岸关系处于敌对的状态18.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下列对“这一原则”理解正确的是A.标志我国开始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B.体现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6C.是适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作出的相应调整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19.1961年美国在安理会制造“一中一台”的图谋失败后,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属于‘重要问题事项’”的提案,这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以到会及投票之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数决定之”。当时有人分析,这一提案反而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主要依据是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日益衰落B.美国被迫放弃分裂中国图谋C.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高D.发展中国家大量加入联合国20.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21.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指出,雅典不仅维护了梭伦改革的原则,还向民主化方面继续跨出了一大步。这里的“原则”主要指A.打破世袭特权的垄断地位B.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C.扩大民主政治范围和途径D.满足工商业者和平民要求2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23.公元前494年罗马共和国进行一次审判,法官在听完原告债主的陈述后当庭把涉案的父子三人判予原告为奴隶,并给出“合理”的解释。之后愤怒的下层公民集体撤离会场,以示抗议。材料说明当时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B.债务奴隶制把平民推到生存的边缘C.古罗马司法程序严格D.这次平民斗争直接催生了成文法的诞生24.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A.注重形式和程序化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C.强调保护私有财产D.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25.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这说明“光荣革命”A.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B.对英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大C.巩固了土地贵族在议会的地位D.没有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26.在探究英国责任内阁制特点时,某同学摘选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其中有误的是A.“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成,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B.“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十分之九的议案是通过政府之手”C.“内阁,一个起进口作用的扣子,而被连接和紧扣的是国家的立法和行政部分”6D.“不同的部门应该保持依据一个自由政府的性质所容许的那样的独立和彼此分立”27.托马斯•潘恩写道:“如果不是伴随着在政府的原则和实践方面的革命,美国的独立只会被认作是从英国的分离,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潘恩此言提醒世人A.美国的独立对世界意义巨大B.三权分立的建立对国家的独立意义重大C.联邦政府的建立对国家独立的意义重大D.治国理念的革新与实践对国家独立的意义重大28.1937年,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美国总统。于是他乘胜而进,提出改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这说明A.分权制衡理念深入人心B.国家干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C.经济危机还未根本解决D.美国人民缺乏宪政精神29.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30.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A.1787年美国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非选择题(共1题,40分)31.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2022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法复兴的真谛并不在罗马法本身,而在于以它为承载而体现出来的时代要求。……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罗马社会只要是自由的罗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同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在罗马法中,当事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思来创设权利义务关系。如在口头契约中的誓约、嫁资口约中,只要当事人作出允诺后,债即产生。……法学家一致主张,在罗马境内,依法享有的人格权、物权等,都“不得被侵犯,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董晓波著《市民精神与宪政:西方法治传统的形式》(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法的主要精神。(6分)材料二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据《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6(2)依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宪政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8分)材料三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材料四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时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10分)(4)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主要原因。(16分)6信丰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晚练(二)9.9参考答案1-5BCBBC6-10DBADC11-15DCCAB16-20DADDB21-25ACAAA26-30DDAAB31.(1)精神:平等;契约;确保私人权利。(6分)(2)特点:时间长,渐进式变革;王权渐弱、议会权力扩大。(4分)影响:政治上,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4分)(3)特点:(背景)受西方和苏联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解析: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标)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解析: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过程)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解析: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过程)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解析:宪法最终沦为废纸;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82年宪法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力量)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解析: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任答5点即可,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4)主要原因(历史)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经济)缺乏足够社会力量的支持(或民族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社会)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既得利益阶层的阻碍)(政治)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思想)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任答4点即可,每点4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