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三中2022年秋期中考高一年历史学科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2、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图书载体,记录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下列制度中,与家谱出现关系最密切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 科举制 D.郡县制3、西周维系嫡长子继承制的纽带是()A.血缘 B.地域 C.财产 D.宗教4、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D、三儿子5、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6、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7、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削弱地方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8、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9、图1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8-\nA.秦代B.汉代C.唐代D.明代10、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负责执行的机构是()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军机处11、隋唐形成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B.军功制C.科举制D.察举制12、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开始于()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13、明朝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宣宗时D.明英宗时14、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A.废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内阁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15、由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到清初设军机处,其本质反映了()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B.官僚体制的创新C.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加强D.中央机构的精简16、《清史稿》记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设置军机处最主要的意图是()A.处理民族事务 B.提高行政效率C.强化君主专制 D.加强特务统治17、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指()A.军功爵制度B.察举制C.科举制D.征辟制1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A.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B.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C.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D.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19、“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段话反映的实质是()-8-\n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官僚制度的日趋完善C.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D.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20.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B.隋唐设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二府三司制D.明朝废宰相、权分六部2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特征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毫无关系B.前者决定后者C.后者决定前者D.前者影响后者22、在实行民主制度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希腊城邦是()A.斯巴达B.雅典C.奥林匹亚D.马拉松23、英国史学家约翰指出:“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A.古埃及B.古罗马C.古印度D.古希腊24、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的古希腊政治家是()A.梭伦 B.伯利克里 C.克利斯提尼 D.亚里斯多德25、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是()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元老院D.民众法庭26、古希腊城邦政体对希腊文明最大影响是()A.贵族制的盛行B.小国寡民,独立自主C.君主制的盛行D.公民政治的盛行27、《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B.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C.体现了奴隶制法律的严酷性D.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成熟28、成文法的意义在于按律判决,任何人不得随意解释法律。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A.《王位继承法》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D.万民法29、第五表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反映出罗马法()A.保障司法独立B.体现民主原则C.保护私有财产D.体现公共意志-8-\n30、秦朝时期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A.立法的出发点B.立法的完整性C.对犯罪的界定D.打击犯罪的效果12345678910班级:姓名:座号: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24分,32题16分,共40分)3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图1图2图3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材料四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8-\n(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它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特点?(6分)(2)材料二中图2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是什么?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6分)(3)甲、乙、丙三位同学在阅读材料四后,出现了三种观点。甲:“这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话,为此他实行了三省六部制。”乙:“这最可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话,为此他废除了丞相制度。”丙:“这应该是清世祖康熙的话,为此他设立了军机处。”你认为谁的分析合乎史实?简述该皇帝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6分)(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8-\n32、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罗马法成为后世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示意图材料二材料三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在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1)材料一中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看法。(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腊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2分)-8-\n(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迈克尔·哈特为什么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4分)南安三中2022年秋期中考高一年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60分)12345678910BBACDDDBBC11121314151617181920CBBCCCDBDA21222324252627282930DBDAADABCA二、材料题(40分)31、(1)郡县制(2分)特点: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4分)(2)三省六部制(2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4分)(3)乙。(1分)因为材料反映了对丞相制度的不满,认为丞相制度不利于长治久安,这符合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史实。(3分)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8-\n(2分)(4)利: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等。弊:容易形成君主暴政,压抑地方自主性,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等。(6分)(评分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分层次给分。第一层:写出支持其中一方观点,没有说明理由的给1分;第二层,写出一方观点,但只从利或弊单方面说明理由的给4分;第三层:写出支持一方观点,又能从利、弊两方面说明理由的给6分。)32、(1)公民大会(2分)主要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4分)(2)局限:民主的范围只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排除妇女、奴隶、小孩、外邦移民;抽签选举(或轮番而治)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4分)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2分。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可给1分)(3)因为查士丁尼制定颁布了《民法大全》,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成为后世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其影响还涉及到亚洲。(4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