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六中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于2022年3月31日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3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还在两座屈家岭文化时期酋长级大墓中出土了梯形独木棺、双玉钺、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猪下颌骨等重要遗物。据此推断,当时该聚落A.发动战争较为频繁B.出现农耕和定居生活C.尚未出现贫富分化D.大规模进行猪的养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梯形独木棺、双玉钺、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猪下颌骨等重要遗物”可知,河南南阳黄山聚落遗址中出现了房址、进行农业生产的工具,这说明该聚落出现农耕和定居生活,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该聚落的经济、生活情况,没有涉及战争情况,无法得出“发动战争较为频繁”,排除A项;依据材料“出土了梯形独木棺、双玉钺、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猪下颌骨等重要遗物”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对立和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虽然涉及了大量猪下颌骨遗物,但是不能就此得出“大规模进行猪的养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这段话旨在说明A.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B.铁制工具推动生产力提高C.政府高度重视农具生产D.男耕女织的劳作模式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可知,铁制工具的大范围使用,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农具生产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铁制工具推动生产力提高,D项不\n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3.如图为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驿站邮票,主图为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室壁画《驿使图》。古代邮驿A.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B.服务于民间的通信往来C.推动了跨区域贸易兴起D.推动了城市功能的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的邮驿加快了信息的流通,有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A项正确;古代的邮驿是服务于官府需要的,和跨区域贸易无关,排除BC项;驿站多分布在城市之外,因此并不能推动城市功能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4.《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荨,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古代中国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B.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发展C.官府需求刺激运河修建D.长途贩运贸易十分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荨,保证对皇宫的供应。”得出我国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A项正确;古代中国部分保鲜技术不属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运河修建的原因,排除C项;D项内容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明代医学家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指出:“瘟疫之疾一起,即请邪神,香火奉事于庭,惴惴然朝夕拜礼许赛不已。不知此病原郁热所致,投以同圣散,开辟门户,使阳气发泄,自不传染。而谨闭中门,香烟灯烛,煮蒿蓬勃,病者十人九死。”这主要表明当时民众\nA.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的宣传B.具有隔离病原的防疫意识C.缺乏科学防疫的卫生知识D.面对疫情出现了普遍恐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医学家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批评民众在瘟疫爆时关门闭户,求神拜佛的迷信行为,主张应该开启门户,积极治疗。这说明当时民众缺乏科学防疫的卫生知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医学家谢肇淛批评民众在瘟疫爆时关门闭户,求神拜佛的迷信行为,没有体现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的宣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众缺乏科学防疫的卫生知识,不具有隔离病原的防疫意识,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普遍恐慌”,排除D项。故选C项。6.宏村(今见如图)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在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是徽州古村落的典型代表。2000年,宏村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学者论道:“一座徽州传统村落,就是一部二十四史,是一部百科全书”。透过宏村,我们可以窥见的历史是A.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B.宽松自由的宗族氛围C.四民平等的文化传统D.庄严肃穆的建筑特色【答案】A【解析】【详解】宏村背山靠水,遵循自然地势构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A项正确;宏村体现的是宗族氛围不是宽松自由,排除B项;四民社会指的是士农工商社会,与宏村设计理念无关,排除C项;庄严肃穆与宏村建筑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1915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权度法》。在传统度量衡标准暂无法遽废的条件下,该法将国际通用单位标准体系与中国传统的重量等单位标准体系同时列为法定的度量衡标准体系,并规定了两者之间法定的换算比。《权度法》的颁布A.有利于国内商品市场的发展B.旨在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nC.实现了度量衡管理的现代化D.加速了传统度量衡的消亡【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北洋政府《权度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对度量衡的管理,有利于解决当时国内度量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A项正确;北洋政府的目的并非是与国际接轨,排除B项;北洋政府的统治下并未实现度量衡管理的现代化,排除C项;传统度量衡直至今天仍未消亡,排除D项。故选A项。8.如表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联合成立欧亚航运公司(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营业收支表。据表可知年度营业收入(元)营业支出(元)盈亏额(元)193144202.14452611.77-408409.61933529462.05953063.48-423601.4319351491856.102129786.30-637930.2019373497206.343249407.7824798.56A.中德贸易往来日益增加B.中国民族航空发展缓慢C.中国西北交通有所改善D.国人出行选择日趋多元【答案】C【解析】【详解】欧亚航运公司经营西北地区航线,其逐渐扭亏为盈,说明中国西北交通有所改善,C项正确;当时的航空公司主要境内航运,排除A项;通过盈亏额可以看出,航空业有一定的发展,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国人出行选择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C项。9.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对当下而言,这种传统的核心内涵在于A.重视格物致知的认知途径B.追求以理统情的人格建构C.凸显主观意志的内在驱动D.强调历史使命的家国情怀\n【答案】D【解析】【详解】“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了家国情怀,D项正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未体现出格物致知、以理统情以及主观意志的内在驱动,排除A、B、C项。故选D项。10.19世纪50年代,纽约消费者对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一种“儿童卫生奶”在纽约市场上打响。奶农们将奶牛关在狭小、潮湿的牛圈里,将酿酒厂的酒槽喂给它们,把污水、臭鸡蛋、淀粉等混入牛奶,用蜂蜜、糖浆等来掩盖异色、异味。这种“泔水奶”虽然被不断打击,但直到19世纪末巴氏低温消毒法的普及,才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销声匿迹。这说明A.食品储备技术进步增加食品供给B.美国政府完全忽视食品安全保障C.市场需求导致出现食品安全问题D.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发挥多维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泔水奶”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但是屡禁不止,直到巴氏低温消毒法的普及,才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销声匿迹,这说明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发挥多维力量,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打击问题牛奶而非增加食品供给,A项正确;美国政府在打击问题牛奶,说明政府并非完全忽视食品安全,排除B项;过渡谋取私利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排除C项。故选D项。11.有学者指出,目前大部分历史学研究资料都已被数据化,如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研究资料数据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研究者的工作手段和条件,传统的考据学家将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这一现象说明A.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呈融合态势B.历史考据学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C.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D.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历史学研究资料的数据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研究者的工作手段和条件,传统的考据学家将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说明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D项正确;材料强调科技进步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A项只是表象,排除A项;材料体现研究资料的数据化会使“传统的考据学家将面临着失业的风险”,不代表历史考据学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研究资料的数据化改变了历史研究者的工作手段和条件,未体现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n12.新王国时期,埃及诞生了《亡灵书》。它是写在莎草纸长卷上的各种咒文、祷文和颂歌,放在帝王的陵墓或石棺里供“亡灵”阅读。在古埃及人看来,人活着时,人的灵魂住在人的体内。人死后,灵魂去游历下界,以后若回到死者的身体中,人就能得到再生。据此可知,《亡灵书》A.是研究古埃及文化的重要文献B.指导了古埃及人的文化创造C.宗教色彩冲淡其学术研究价值D.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宗教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亡灵书》记载了古埃及人对于生死的看法,所以通过《亡灵书》是可以研究古埃及文化的重要文献,A项正确;《亡灵书》是古埃及人的文化创造,而非指导了古埃及人的文化创造,排除B项;宗教色彩并不能冲淡其学术研究价值,也不能仅根据这一部文献保障统治阶级的宗教特权,排除CD项。故选A项。13.在美洲文化中,有一种神奇的事物——奇普。奇普由一根横着的主绳和垂挂于其上的密密麻麻的绳子(垂绳)组成。现存最大的奇普是一卷日历(见如图),共有762根垂绳,其中730根垂绳通过距离间隔分成24股,正好是2年、24个月、730天。据此推断,奇普这一特殊事物属于A.玛雅人B.印加人C.阿兹特克人D.墨西哥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美洲文化”、“奇普由一根横着的主绳和垂挂于其上的密密麻麻的绳子(垂绳)组成”、“现存最大的奇普是一卷日历(见如图),共有762根垂绳,其中730根垂绳通过距离间隔分成24股,正好是2年、24个月、730天”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种结绳记事的方法,这是印加人的发明成就,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加人发明的结绳记事的方法,与玛雅人、阿兹特克人以及墨西哥人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n14.希罗多德在其所著的《历史》中写道:“我的职责是把我所听到的一切记录下来,虽然我并没有任何义务来相信每一件事情;对于我的全部历史来说,这个说法我以为都是适用的。”这表明希罗多德A.坚持历史叙述的中立B.强调历史价值的判断C.具有搜集史料的意识D.开创历史写作的先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的职责是把我所听到的一切记录下来”可知,希罗多德对历史的记录,表明他具有搜集史料的意识,C项正确;材料表明希罗多德具有搜集史料的意识,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希罗多德具有搜集史料的意识,B项未体现,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开创历史写作的先河”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5.《罗马民法大全》规定:所有嫁资无论设定时有无归还约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而离婚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妻子死亡,则归还给她的继承人。这表明当时罗马法A.实现法律面前男女平等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蕴含着自然理性的精神D.重视对社会和谐的维护【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法大全》中对于嫁资的规定保护了妇女的权益,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蕴含着自然理性的精神,C项正确;对嫁资的规定不能证明男女平等,排除A项;材料的规定并不针对特定群体,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12世纪末,东方的若干制造品,例如大马士革的缎子,巴格达的神龛,摩苏尔的纱布,加沙的棉纱,通过意大利传入欧洲。除此之外,英语中的“菠菜”“橘子”,法语中的“女衬衣”等词汇,都是通过意大利从阿拉伯语传来的。这反映出该时期A.棉纺织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体B.地中海成为东西方商路的中心C.新航路开辟推动东西方贸易发展D.意大利的语言发生了深刻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12世纪末东方的商品甚至词汇都通过意大利传播到整个欧洲,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由此可知地中海成为东西方商路的中心,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棉纺织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体,排除A项;12世纪还没有进行新航路开辟,排除C\n项;仅根据几个词汇无法说明意大利的语言发生了深刻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7.如图为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化(单位:万人)示意图,这表明A.殖民活动造成全球人口锐减B.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C.西方进行黑奴贸易的必然性D.疫病流行造成美洲土著的灭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墨西哥和秘鲁地区的人口都在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的结果,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西方进行了罪恶的黑奴贸易,C项正确;殖民活动使得非洲人口锐减,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人口布局和物种的关系,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证实是疫病导致美洲土著灭绝,排除D项。故选C项。18.有学者指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即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以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的闪光丝绸的美化的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面前,揭露了一个他们乐观地早已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D.西方文化已经传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依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排除A项;当时中国统治者没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是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西方文化在18世纪之前就已开始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19.19世纪初,一位名为“棉纺工观察者”的人写道:“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奴隶,如果在烈日下工作,有时可能会有一点风给他吹吹凉,他还能有一块自留地,还有时间去耕种它。而做\n奴隶的英国人,却享受不到来自天堂的空气和微风。”这表明工厂制度A.引起生产组织的巨变B.带来生活水平的下降C.强化对人的监督管理D.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初的英国正值工业革命发展时期,当时的工人在工厂制度下被严格监管,因此“享受不到来自天堂的空气和微风”,C项正确;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变化的结果,排除A项;工厂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有所提升,排除B项;D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20.如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城的开发时期国家新城数量(个)城市新城数量(个)1946-1980年英国32伦敦111965-1994年法国9巴黎51950-1976年瑞典11斯德哥尔摩61955-1976年荷兰15兰斯塔德地区13A.说明了逆城市化成为新趋势B.缓解了中心城市的压力C.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D.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数量增多,这就使得人口不集中在中心城市中,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B项正确;新城开发数量增多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是“逆城市化”,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了新城开发数量,没有体现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得出“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只是涉及了新城开发数量,不能反映人们居住环境是否改善,排除D项。故选B项。21.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面最能体现该观点的史实是\nA.蒙古三次西征引发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B.15世纪,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C.明中后期,葡萄牙人攫取澳门的居住权D.1905年,张謇在江苏建立了南通博物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彼此之间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可知最能够体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交流的史实有蒙古西征引发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A项正确;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机不能体现相互交流,排除B项;葡萄牙人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属于殖民扩张,而非相互交流;排除C项;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也无法体现不同地区和国家间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22.下面漫画名为《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对其解读合理的是A经济全球化消解民族主义B.经济全球化扩大国际贫富差距C.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D.反全球化已成为各国主流民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漫画《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反全球化者本身也在享受着全球化的物质成果,他的全身装束分别产自世界不同国家,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C项正确;“消解”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贫富分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反全球化已成为各国主流民意”,排除D项。故选C项。23.越南至今保有庆祝中国农历春节的习俗,越南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蕃杆炮仗绿年粽”是对千余年来当地年俗的高度概括。1995年,越南政府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为,此后每年除夕夜里,政府会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统一组织实施燃放礼花活动。这反映出\nA.中华文化优于越南本土文化B.城市化冲击越南传统风俗C.中越节日文化走向深入交融D.越南对中华文化进行扬弃【答案】D【解析】【详解】越南政府庆祝春节以及禁止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体现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扬弃,D项正确;材料没有对中华文化和越南文化进行比较,排除A项;材料并未看出城市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了越南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但是越南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扬弃,而非两国节日文化的深入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24.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已有近500万名乌克兰难民逃往境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指出,“当我们对冷战30年以来,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遭遇的人道主义灾难追根溯源,我们就不难发现,搅乱地区局势,煽动对立对抗,酿成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与乌克兰问题的始作俑者高度同源。”据此,下面认识最准确是A.停止战争是解决难民问题的主要途径B.国际社会应当扩大对难民的人道援助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时代要求D.美国是造成人道主义灾难的罪魁祸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搅乱地区局势,煽动对立对抗,酿成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与乌克兰问题的始作俑者高度同源”可知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导致了许多国际问题的产生,所以针对国际问题应该谋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停止战争是解决难民问题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国际社会的要求,没有明确之处美国是罪魁祸首,排除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疫病多发,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n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取得成就原因及意义。【答案】(1)措施:政府主导;积极调动民间力量;防治措施手段多样;建立疫病防控体系;注重公共卫生建设。(4点)(2)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髙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4点)【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依据材料“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可以得出政府主导;建立疫病防控体系;依据“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可以得出积极调动民间力量;依据“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可以得出防治措施手段多样;依据“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可以得出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小问2详解】原因:依据材料“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并结合所学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等角度分析。意义:依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n卫生体系十分薄弱”、“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髙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以来引进中国的重要作物(部分)作物引进的时间首先引种的地区原产地苜蓿、葡萄、安石榴、胡桃、胡豆、胡瓜、胡麻、胡葱、胡萝卜公元前2世纪(汉代)西北地区中亚、西亚胡椒汉晋南北朝西北、华南印度、缅甸早熟稻11世纪福建印度高粱12—13世纪台湾、四川中亚辣椒16世纪台湾、广东、贵州美洲甜薯16世纪福建、云南美洲烟草16世纪福建美洲玉米16世纪福建、浙江美洲花生16世纪广东、福建美洲马铃薯17世纪福建美洲美洲棉19世纪后期黄河流域美洲——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古代引进中国的作物首种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n首先伴随着南方的开发,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对高产作物种植的需求较大。其次,中国古代之对外贸易港口大多集中在南方区,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外来作物进入中国大都首先从南方港口引入;再次南方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比较优越,适合新物种的种植与推广,因此古代引进中国的作物首种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总之,古代外来作物的首种地区受到区域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交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此外从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动外来作物传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的交流等角度均可)【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古代引进中国的作物首种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结合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开发、中国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南方的自然气候条件等信息展开阐述,说明古代外来作物的首种地区受到区域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交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的儒家文化对古代日本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答案】(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变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2)背景:近代中西方联系的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发生。(4点)\n【解析】【详解】(1)影响:根据“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得出推动日本政治体制变革;根据“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得出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2)根据“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主要是近代中西方联系的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及启蒙运动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