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测试2022.04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边缘处境”:生存状态的空间性悲剧杨经建王国维曾将“悲剧”分为三种,并将《红楼梦》归属于第三种:造成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即把悲剧视为共同关系之结果的悲剧。而且这种悲剧是无法回避的,给人造成的痛苦又是无法通过自身解除掉的,所以它是“悲剧中之悲剧”。刘再复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悲剧,即把悲剧之源归结为几个坏蛋作恶的悲剧,而是超越意义上的悲剧,即把悲剧视为共同关系之结果的悲剧。造成悲剧不是现实的某几个凶手,而是悲剧环境中人的“共同犯罪”,换句话说,是关系中人进入“共犯结构”的结果。如果将《红楼梦》与《雷雨》进行对应性考量,那么“共同关系之结果的悲剧”亦可称之生存状态的空间性悲剧。而以存在主义后期思想家雅斯贝尔斯看来,人必然是一种“处境”中的存在,“处境”是不能摆脱的,人总是为某种“处境”所限制,你只能从一种“处境”进入另一个“处境”之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边缘处境”的概念:“处境”既包括外在的环境,也包括人所处的某种特殊的内在精神状况,其中死亡、苦难、斗争和罪过这四种“边缘处境”是人不能避免的,它们是“此在”的基本情况并包围着“此在”使之困居于其中;它是使人失败或毁灭的原因,更是使人成为一个存在者的机会。“边缘处境的本原带来一种基本冲动,在失败中争取通往存在的道路。”“人怎样体验失败,对于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有决定意义的”。所以,失败愈大,愈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人。要言之,人处在“边缘处境”上看到了“边缘”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存在,人也才能成为人自身。《红楼梦》中的妙玉曾说她只喜欢范成大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在此,“铁门槛”所指的是既有的政统、道统所构成的观念网络和秩序结构,其普适性和隐蔽性则表现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和习俗,一种强大而坚固的“无物之阵”,一种渗透在生命过程中的集体无意识认同。体现在《红楼梦》和《雷雨》中则是一种天理人伦的秩序性象征,其最为明确的指代符码就是贾府和周公馆。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贾府已被“假语村言”与那副两次出现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暗示其虚构与象征意义。身处于这个“铁门槛”中的“世人”对于功名、金钱、权力全都“忘不了”,在一种心劳力拙中丢失了本真的自己,乃至其中的“异类”贾宝玉也曾一度梦见甄宝玉问自己“真性不知那里了”——从梦境传递出贾宝玉对存在无着落、生命无意义的焦灼和困惑。的确,贾府的人本着自己的信念行事,或为性情中人,或为名教中人,或为非性情亦非名教仅是无识无见的众生,这本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然而偏偏是他们所构成的关系和这种关系的相关互动才是悲剧难以了结的缘由。对于这种悲剧若要做出究竟是非的判决,或要找出悲剧的元凶,却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矛盾诸方面在自己的立场是真的,但看对方是假的,真假不能相容,真真假假中演出一出恩恩怨怨的悲欢离合的悲剧,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像谜一样的永恒冲突。最终“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就是贾府这个秩序象征体的绝妙写照。周公馆作为一种道德伦理化的秩序性象征是不言而喻的。被锁闭于其中的人被一种高压状态的强大的力量笼罩着挣不开,以至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或“郁热”。“可以说在周公馆(包括鲁家住宅)内展示的是一个人的世界,在外面则是不可测知的大自然———风、雨、雷、电。外界大自然的变化与室内人物的情境紧密牵连着,呼应着,外界气象的变幻万千正是人物神秘莫测的无常命运的象征,也暗示着人物可能的不幸结局。”在《雷雨》的尾声中周公馆变换为教会医院,如此种种让人不禁想起“好了歌注”中的两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发生在周公馆内的悲剧更多表现在人物关系错位上,准确地说是一种双重错位:身份错位和血缘错位。身份错位主要是由于周朴园、鲁侍萍与周萍、四凤之间先后发生的情爱而引发,这两对不应该发生的关系僭越了身份等级,使上人和下人之间出现了某种平行关系,因而为身份等级秩序所不容。血缘错位发生在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即周萍与蘩漪(名义上的乱伦)和周萍与四凤(实际上的乱伦)。这种错位僭越了血缘制度为家庭秩序所不容。在一个处于完全闭锁的世界里,这样的双重错位造成了一个死结,使剧中人面临着几乎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由于身份等级秩序和家庭伦理秩序都是不能破坏的,所以,处于错位状态的剧中人都是自我否定的。可见,在周公馆这个秩序象征体中,似乎所有的存在(物)都难以摆脱关系错位的宿命纠缠,在这个由双重错位所造就的闭锁世界中谁也无法获救。曹禺在《雷雨》的“序”中反复提到“井”“笼”“坑”“泥沼”等具有“围困”意味以及“门”“窗”等具有“逃离”意味的两类空间意象。如果说“围困”类意象是为了昭示现代人生存环境的困窘和生存的痛苦,那么,“逃离”类意象则昭示了现代人从困境中逃脱的艰难和突围的无望。曹禺在对人的悲剧性存在的诘问中不得不求助于一种不可言喻的神秘的最高存在,这个最高存在的象征形态仿若俄狄浦斯的神谕,并牵动整个剧情的发展,使其在一种莫以名状的气氛下演进,而“雷雨”到来便催发了一切悲剧的诞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雅斯贝尔斯的“边缘处境”哲学既包括外在的环境,又包括人所处的某种特殊的内在精神状况。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红楼梦》中的贾府既可能是对现实社会的隐射,又是作品中各种人物形成相互关系的秩序象征体。C.《雷雨》中的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变化具有象征意义,暗示了人物可能的不幸结局。D.《雷雨》的悲剧表现在身份错位和血缘错位上,作为封建大家长的周朴园就是二者的典型代表。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果不能主动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而作一定的抗争,这样的人物就不具有悲剧性。B.对《红楼梦》中的人物不问是非对错,而多从人物自身的立场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角度评价,有利于深刻理解作品。C.《雷雨》中很多人物或者僭越身份等级秩序,或者违背家庭伦理秩序,他们的自我否定显示出他们的行为毫无价值可言。D.小说中的意象(群)在文本阐释中也有重要的作用,《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典型的具有“围困”意味的意象。3.结合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生存状态的空间性悲剧”的一项是(3分)A.《窦娥冤》: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B.《边城》: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翠翠在失意的天保驾船远行做生意却不幸溺水而亡后,与傩送的爱情也以傩送远走他乡无疾而终。C.《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被神谕昭示,将来会弑父娶母,而无论怎么逃脱,他最后确实难以逃脱命运的安排。D.《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决心杀死叔父克劳狄斯来替父亲复仇,在和雷欧提斯的决斗中虽然报了杀父之仇,但是自己也因中毒而死。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5.《红楼梦》中李纨的正册判词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请结合材料和该判词分析李纨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哪几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格算师路明他初中毕业,摆在面前的有三种选择:插队,兵团,国营农场。他仔细比较过。首先排除插队。插队计工分,农场和兵团拿工资;插队得自己做饭,农场兵团有食堂。兵团每两年一次探亲假,农场年年有;兵团实行军事化管理,作息以军号为令,农场相对宽松。去农场,要么云南,要么黑龙江。云南更远一点,工资比黑龙江低。听人讲,东北的农民冬天不干活,窝在屋子里喝酒、打牌、嗑瓜子,叫猫冬。他刚下火车,便遭遇九月飞雪。他肩头落满雪花,望着这白茫茫的天地,有点想哭,想想还是算了。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农场有生产作坊。轧面,酿酒,做豆腐……哪一个不是出大力的活?他被分配去油坊。油坊温度高,外边滴水成冰,屋里炉火熊熊。一帮男人,穿个大裤衩,打赤膊,嗨呦嗨呦,用撬棒把豆油榨出来。春节回家探亲。慢车到哈尔滨,换58次特快到上海,全程三天三夜,票价41.3元,有效期十一天。他想出方案。一人先上车,抵达上海站后,车票装进信封,投入随车邮政。三天后,车票回到哈尔滨。后一人收到票,还能再坐一次。一来二去都知道了,这人会算。碰到事,脑袋里算盘噼里啪啦一打,总能理出个最佳方案来。加上他的口头禅,整天格算不格算的,大家叫他,小格算。他找木匠打一口箱子,用厚实的板材,塞满大豆和黄花菜,慢件寄回上海。老乡看不懂,麻袋装不行吗,省多少份量。他笑笑。木料在上海是紧俏物资,回头箱子一拆,够打半扇衣柜。多寄个几回,阿哥结婚的家具就齐了。有个牡丹江的姑娘,眉眼挺秀气。秋收下地割麦子。姑娘割得慢,他就帮着割。渐渐地,两人有了感情。年底,他带姑娘回上海,弄堂里摆酒席。囍字一贴,鞭炮一放,毛主席语录一念,街坊一起哄,几杯白酒落肚,稀里糊涂的,他成家了。过完年,他带着新媳妇回到北大荒,看见知青们都兴高采烈地收拾行李。最新政策下来,知青允许返城,结了婚的除外。他傻了眼。他跟媳妇商量,要不把婚离了?媳妇就哭。他赶紧安慰,不真离,就……走个形式,等我户口调回上海,咱俩立马复婚。媳妇捶他,哪个要跟你复婚。家里省下工业券,先紧着他两口子用。蝴蝶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红梅牌电视机……一件件寄到黑龙江。他想起来上回探亲,邻居家有一台卡西欧牌计算器,香港亲戚寄来的。再复杂的加减乘除,按几个键就行,比算盘好使多了。他告诉父亲,他想要一个计算器。有了计算器,他顺理成章承包了农场的小卖部。小卖部卖酒,卖肥皂,卖卫生纸,卖油盐酱醋。忙起来也辛苦,好处是没人管。他挺高兴。这期间,女儿呱呱坠地了。几年后,农场顺应时势,成立外贸科,他便干起外贸。在当地收购党参、山参、木耳、猴头菇……,去哈尔滨、大连找渠道,出口苏联和南朝鲜。那几年,他过得挺滋润。出差卧铺宾馆,顿顿有肉有酒。农场分了房子,带一个大院。农场有熟人,喝的酒、炒菜用的油、吃的豆腐和粉条,都不用花一分钱。铁锅里咕嘟着酸菜和血肠,媳妇端出醋和饺子,屋外大雪纷飞,他盘腿坐在炕上,又给自己倒了一杯。他终于过上了猫冬的日子。回上海的插兄写信来,谁进了工厂,谁考上大学,谁读了夜校,谁打算出国。折腾啥呢,他想。他想起来,他是这农场唯一的上海人了。那天他喝多了,回来拉着媳妇念叨。你说咱俩,一辈子在这农场呆着,不愁吃穿,挺舒坦。闺女在这,念几年书,找个男的,后半辈子围着锅台转,就废了。他眼圈红了。媳妇问他,那你说咋办。他说,回上海,把闺女带回去。这个地方不要了。啥都不要了。回到上海,首先面对的是住房难。二十几平米的房间,外加阁楼,三兄弟分,九人住。他发挥精打细算的本事:楼梯拆掉,改搭在外墙;阁楼抬高,斜顶改成平顶;打一排顶柜,桌椅全换成折叠式。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他没上海户口,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就在弄堂里卖大米。他提供送货上门,价格比国营粮油店贵一点。每年秋木耳上市,他让老乡寄一些过来,加几块卖,也能赚一点钱。插兄来看他。家里没地方坐,几个男人站在楼下吃香烟。插兄拍他肩膀,小格算,你说,这回格算不格算?他笑,账不是这么算的。女儿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贸公司。女儿成天忙工作,满世界跑。难得休一天假,不是逛展,就是看啥话剧。三十大几的人,不恋爱,也不肯相亲。他苦着脸,随她去吧,她自己开心就好。(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下火车,望着九月飞雪,“有点想哭,想想还是算了”,表现小格算遭遇现实打击后的失望、悲观。B.“稀里糊涂的,他成家了。”小格算在婚姻大事上,情感战胜理智,这使得他后来不能顺利返城。C.小格算想起“他是这农场唯一的上海人了”,东北生活中的种种滋润此刻充满了苦味,甚至凄凉。D.小格算跟妻子说,“这个地方不要了。啥都不要了。”语气虽然坚决,但内心还是充满不舍的。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时代变迁下,一个普通人平平淡淡的一生,充满人生况味。B.文中写小格算有时得算,有时失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人生是不该算、不可算的。C.文中写小格算改造狭小住房,不只是表现其精打细算,更是写出他面对生活的韧性。D.文章语言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展现上海与东北不同时期的风貌。8.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9.路明说:“好的非虚构,是对人性的挖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该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①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注:①畀(bì):给予。(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忧,指遭遇母亲丧事。古代有丁忧守制的传统,官员需要去职守孝,一般三年。B.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C.经术,指经学,解释诸子百家经典中的字面意义、阐明书中蕴含义理的一种学问。D.上疏,指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此处的“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见解独到。他曾向皇帝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财力困乏、风俗败坏,根源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政令精神。B.王安石勇于变法。熙宁二年,他回答皇帝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C.王安石固执己见。他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D.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早年就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为官之后推行变法以践志,由此可见他以天下为己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4分)(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4分)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根据文本,王安石变法最终流产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注:此诗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结海棠诗社时,林黛玉吟咏之作。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半卷”“半掩”两个动作既写出赏花人娇羞之态,又说明赏花人在远观白海棠。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白海棠白净的颜色和孤高的风韵,自有一种天然的高洁气质。C.颈联上句运用比喻赞美白海棠的白净,下句则写赏花人愁怨的心情,情感有起伏变化。D.尾联又写赏花人,与开头形成呼应。“同谁诉”写出赏花人寄人篱下无处倾诉的哀愁。16.李纨评价林黛玉该首诗写得“风流别致”,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先进》中,孔子说出哂笑子路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谏太宗十思疏》中表达类似“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阿房宫赋》中兼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批判秦朝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无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黛玉和宝玉心中,人存在于时间里,而时间却不归人掌握;人存在于空间里,而空间却外在于人,且无比阔大,时时衬托出人的渺小。春恨秋悲,无可奈何;赏心乐事,转眼即逝;流水落花,终归于无。一切的美好,都将随时光流逝。人只能在有限中体验,把有限扩展到无限,从而将体验转化为艺术,实现永恒。黛玉和宝玉是诗的主动创作者,黛玉创作了《葬花词》《桃花行》,宝玉创作了《大观园四时即事》《芙蓉女儿诔》,这些都无关乎外在需求,纯粹是情感的喷发、生命的诗化。特别是黛玉,她将诗歌视作性灵的寄托,所写之诗无一不是之作。而宝钗,“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她有创作的能力,却没有创作的主动,只是在存在外部需求,如元妃省亲,诗社集体活动时,才会。宝钗已经用社会规范的外套将自己深深包裹,这也正是宝玉最终背离宝钗、的原因。宝钗不能同宝玉一道欣赏,体验感情的温度,最终。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寄慨遥深偶一为之悬崖撒手风流云散B.情深意重妙手偶得撒手人寰风流云散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寄慨遥深妙手偶得悬崖撒手云消雾散D.情深意重偶一为之撒手人寰云消雾散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从而将有限扩展到无限②人只能在有限中体验③实现永恒④把体验转化为艺术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②④①③D.②③①④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题。中国美学强调,含不尽之意在言外,这让你去联想,让你去补充。从创造的角度看,创造者将艺术视为沟通自己和鉴赏者对象的通道;从鉴赏的角度看,①,会有更深刻的审美感受。按照《文心雕龙》“隐秀篇”的话说,这叫做“秘响旁通”。中国艺术理论强调,成功的作品宛如一部含蕴丰富的音乐,其中深藏着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这个世界随着人们的领会而不断扩大,鉴赏者就是演奏者,他在演奏中不断释放着作品的隐微。这里体现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一阴一阳,强调世界万物的相互联系性,同时,②,一收一放,一开一合,一起一伏。开处就是合处,起处就是伏处,所谓伏脉龙蛇,势通万里。中国山水画所谓“雾敛寒江”“云断还续”,就是强调就是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形式内部的张力,使得静态的形式运动起来。山水画如此,③。它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一“回荡的空间”,于是常利用曲折幽深的造园方法,体现出优游回环、流转不绝的大化生机来。(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从2017年首播到2021年收官,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直深受观众喜爱。该节目让一个又一个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活”了起来。在节目中,流量明星、实力派演员、非遗传承人、建筑大师、故宫志愿讲解员,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们因为同一件国宝汇聚一堂,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动,在感动中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涵。文物中有文化,有智慧,也有情感。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命题:朱敏、王欢、马佳雯审核:谢实9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1.D(周朴园是身份错位的代表。)2.B(A项,原文第二段强调人看到了自己的“边缘处境”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存在,并不是说就没有悲剧性。C项,原文中是说剧中人物处于自我否定和破坏身份等级秩序与家庭伦理秩序的二律背反中,并不能消解人物行为的价值。D项,大观园应该属于“逃离”类意象。)3.B(按照原文意思,“生存状态的空间性悲剧”中,造成悲剧的“不是现实的某几个凶手”,无法做出“究竟是非的判决”,也找不出悲剧的元凶。)4.首先引用王国维和刘再复的观点,指出《红楼梦》是共同关系之结果的悲剧;其次,指出《红楼梦》和《雷雨》都属于生存状态的空间性悲剧,并对这一概念进行具体阐释;接着,以“贾府”为秩序象征体,阐释《红楼梦》的悲剧性根源;最后,从周公馆的外在环境和人物关系的角度阐释《雷雨》的悲剧性。(每点1分,共4分)5.①虽是金陵名宦之女,却在嫁入贾府之后丧夫守寡;②在贾府虽与宝玉等人相伴,但是难改封建淑女本色,是妇德妇功的化身,压抑束缚了自己的本性;③晚年诰命加身,子以母贵,但是很快离世,无福消受。(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6.A(有失望,但不悲观。)7.B(“不该算”错。)8.(1)我们可以通过算来权衡利弊,但不能完全用世俗的得失来衡量人生是否格算。(2)表现小格算不为眼前境遇所困,有长远眼光,能领悟生活的真谛。(每点2分)9.(1)作品结合时代发展来写小格算的人生经历,真实而质朴。(2)作者叙述冷静、客观,将小格算的生存原貌展现在读者面前。(3)读者深受打动,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展开深刻思考。(每点2分)10.D1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这句话的意思是: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天赐予的幸运当作常态,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第一处在“而”前断,前面讲朝堂,后面讲民间。第二、三、四处,因“社稷之托”“封缰之守”句式相同,可断出来。最后,“以天幸为常”是一个整体,所以在“常”后面断。)11.C(经术指将儒家经典的内容和思想,利用到现实实际治理的一种方法。“经”专指“儒家经典”。)12.C(“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是王安石本人说的。)13.(1)皇帝内心的忧愁表现在脸上,上朝时感叹不已,想要全部罢除不好的法度。(形:表现。色:脸色。嗟叹:感叹。“法度之不善者”是定语后置。)(2)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地方。(度:计划;度:考虑;义:适宜;是:认为正确)14.(1)个人太过执拗,方式激进。(2)只用门下轻薄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埋下祸根。(3)朝臣和后族极力反对。(4)皇帝让步妥协。(每点1分,答对4点得5分)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上天赐予的幸运当作常态,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效法这份万言书的(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1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神宗对王安石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精通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但是后世所谓学习经学的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全都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在社会事务上。”神宗又问:“那么你实施的话以什么为先?”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为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很对。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制置三司条例司为临时官署名),任命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农田水利、青苗、均输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颁行新法于天下。王安石性格固执,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见解,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熙宁七年春天,全国干旱很久,饥民流离失所,皇帝忧容满面,上朝时感叹不已,想要全部罢除不好的法度。神宗说:“现在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招致来的。罢免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过了很久,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前后共八年。15.C(下句同样是运用比喻写白海棠。)16.(1)意象别致,用“冰”“玉”来写白海棠的栽培环境,侧面写出白海棠的高洁。(2)运用比喻、拟人、设问等多种修辞,生动表现白海棠白净、高洁的特征。(3)既是咏物,又在写己抒怀,展现诗人芳洁孤高的形象。(一点2分)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18.A1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寄慨遥深:将情感抒发得十分深沉悠远。情深意重:形容双方交情深厚,思念之意不绝。这里强调黛玉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中,从而诗歌对情感的表达十分深沉,应选“寄慨遥深”。偶一为之:偶然做一次。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这里指薛宝钗很少作诗,应该用“偶一为之”。悬崖撒手:比喻人至绝境,只能另作选择,义无反顾;也指在紧急关头,放下一切不管。撒手人寰:指人去世。结合宝玉出家的结局,应该用“悬崖撒手”。风流云散:风吹云散,踪迹全无。也比喻人生的离别。《红楼梦·一○六回》:“众姐妹风流云散,一日少似一日。”在本句语境中使用合适。云消雾散:像云雾一样消散干净。形容完全消失。)19.C(本句的逻辑是:人在有限中体验,把体验转化为艺术,有了艺术这一桥梁后,就可以将有限扩展到无限,实现永恒。所以应该选C)20.①运用排比句式,突出了美好的事物终将随时光流逝的悲哀。②由多个短句构成,使句子节奏明快,富有音韵美。③四字短语连用,句式整齐,富有形式美。(每点2分,共6分)21.①鉴赏者在创造者的设计中发现新世界②相互联系的对象之间具有内在张力③园林亦如此(每句2分,共6分)1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