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高三历史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有“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由此可知A.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B.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C.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D.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2.“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婢直之风,于斯行矣。”《后汉书》中的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汉代A.文人的入世精神B.士族的专横跋扈C.清谈的大肆盛行D.选官的极度混乱3.下表是关于汉代社会情况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汉书·论贵粟疏》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汉书·贡禹传》臣禹年老贫穷……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汉书·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B.豪强地主操纵政局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4.下表为不同史籍对于隋大业十三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帝(唐高祖)曰:“西河绕山之路,当吾行道,不得留之。”六月甲申,乃命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率众取之。《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殷峤)……义兵起,召补大将军府掾,参预谋略,授心腹之寄……从隐太子攻克西河。《旧唐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八》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资治通鉴·隋纪》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郡,从平长安。《旧唐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十四》(注:西河,郡名,在今山西汾阳)A.李渊为西河之战主帅B.殷峤为西河郡长官C.李建成为西河之战将领D.李世民攻克了西河郡5.为酬劳谋臣武将以及优待皇室诸王,贞观十一年太宗定下制度:勋臣、诸王为世封刺史。当时,刺史是一州之长,唐初全国仅有州(府)158个。侍御史马周上书反对,他举史实为例陈述该制度的危害,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这则史事A.折射出唐初政治的民主性 B.蕴含了唐太宗施仁政的方略C.凸显了三省六部制的优越性 D.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6.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7.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它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B.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C.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8.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城扩大 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9.“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学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10.“学校,所以养士也”,“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在这段材料中,作者意在强调A.经世致用B.尊师重教C.知行合一D.直言进谏11.《元史·百官志》记载:“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世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A.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B.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C.两者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D.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12.中国古代文艺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艺表述正确的是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B.随着宋朝商业的发展,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出现并成主流C.书法艺术以隋唐时期为分水岭,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D.清道光年间,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京剧1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C.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D.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1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15.1861—1895年,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法学教科书仅18部,均为美、德、法、英、瑞士、荷兰等欧美国家的法学著作。清末翻译日本政法书籍渐成潮流,翻译量达200多种。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是A.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 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C.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16.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17.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这表明五四运动A.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C.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18.“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A.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B.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C.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D.北洋军阀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19.“□□舰舰长萨师俊在长江中游□□与日机互击阵亡。今日党政军长官均到其家吊唁。”1938年11月1日,《申报》刊发题为《华军舰长萨师俊阵亡》的短讯,出于战时保密的考量,对军舰及与日军交战地作了模糊处理。该军舰参与的战役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B.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C.使抗日战争由此进入相持阶段 D.取得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20.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决定A.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B.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C.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D.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
一、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其中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2题14分。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一天下后,在推行严刑峻法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以显示皇帝的至高和独尊。如规定臣下写给皇帝的文书应称“奏”,自称应称“昧死”等,但毕竟不完善,远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承秦制后,由于礼仪的不健全,臣子在刘邦面前非常随便,甚至“饮(酒)争功”,于是刘邦接受叔孙通的建议,由儒生们创制朝仪以确定君臣名分等级。朝仪规定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长乐宫接受百官朝贺,“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高祖非常高兴,脱口而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武帝时,又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由于儒家强调遵从等级秩序,这无疑为统治者强化礼仪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各朝皇帝都以儒学为指导,加强礼仪建设。隋文帝制定五礼130篇,唐太宗时制定《贞观礼》138篇,宋太祖时制定《开宝通礼》200卷礼仪礼规越来越细密。——摘编自常智敏《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材料二上自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已然,未尝参错。至如节度军将,各有本班。卿监有卿监之班,将军有将军之位。……岂可裂冠毁冕,反易彝伦,贵者为卑所凌,尊者为贱所逼?——【唐】颜真卿《争座位帖》(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专制国家礼仪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并说明这一发展过程的实质。(8分)(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朝堂礼仪和座次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受到重视的原因。(6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表3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表3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天下定于一”董仲舒“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明太祖“朕即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之如一”清世宗“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孙中山“五族共和”毛泽东“中华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提取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如皋高级中学2019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DCDBCD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DDCCDCDC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其中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2题14分。21.(14分)(1)阶段特征:秦朝时礼仪制度初创,有待完善;汉朝制定了完善的礼仪制度,并以儒学为其理论依据;汉之后历代王朝的礼仪制度继续发展,逐渐细密。(6分)实质:君主专制(皇权)的强化。(2分)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重视秩序规范的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能突出等级尊卑,以维护皇权威严。(6分)22.(12分)示例:“大一统”思想内涵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西周时期,各民族繁衍生息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文化,但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推行,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融合交流,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分裂动乱,诸子百家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初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系统发挥了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清政府力主华夷同源,无内外、中外之分,确立了清代“天下一家”“中外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以此为指导,在边疆地区设置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总之,“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其内容的发展与丰富,推动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23.(14分)(1)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每点1分,共6分)(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每点2分,任答4点给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