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10月6日14:30-17:00)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
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选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2.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3.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4分)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这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
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节选自《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有删改)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B.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C.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B.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D.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D.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
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8.概述本文第一段论述思路(层次)。(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61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26分)完成9-18题9.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中绳(zhòng)槁暴(gǎo)磨砺(lì)锲而不舍(qì)B.须臾(yú)跂望(qí)靛青(diàn)参省乎己(shěng)C.跬步(guǐ)句读(dòu)郯子(tán)生非异也(xìng)D.老聃(dān)阿谀(yú)李蟠(pán)六艺经传(zhuàn)10.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2分)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⑥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11.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1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2分)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13.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金就砺则利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①青,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C.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①蚓无爪牙之利②筋骨之强14.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吾从而师之⑧锲而舍之,朽木不折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D.①④/②③/⑤/⑥/⑦⑧1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句读之不知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甚矣,汝之不惠16.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C.词依长短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D.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1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跬步,半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B.“驽马十驾”的“驾”是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在文中比喻很远的路程。C.“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二)名句名篇默写(总分8分,每小题1分,每空0.5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积土成山,;积水成渊,。(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书生意气,。(6)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曾记否,到中流击水,!(7)《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8)《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20-24题(18分)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注)柳宗元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选自《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注:1.《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2.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2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
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B.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C.卿士,一作卿史、卿事。西周与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3分)(2)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3分)24.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韩愈与柳宗元关注的现象、表达的态度有相同之处,但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流露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请结合所学课文和上面的节选文字,简要说明。(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2-23小题。虞美人·枕上[注]一九二一年毛泽东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注)此词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愁”状。B.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C.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26.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当下,从踏入小学校园,到当下的高一,你曾一次次地体验过为考试的学习、为升学的学习。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做到议论有针对性;2.文章结构符合基本议论文要求,能使用一些常用的和学过的论证方法;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字迹工整,卷面清楚,不过度涂改。三明一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D【详解】A项,“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进而”表递进关系,而原文“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与“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为并列关系。B项,“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于文无据。C项,“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说法绝对化,遗漏信息,原文第三段还提到了“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2.A【详解】A项,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3.①材料一采用例证法,内容充实(1分)。用《功夫熊猫》《花木兰》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的观点。(1分)②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③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④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2分,答出两种论证方法即可)【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材料二论证方法丰富。“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例证法,“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和马克思的话是引用论证,第二段用“盗火者”与崇洋者进行对比,从而证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态度。
4.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显现与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④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详解】依据材料一“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可从技术运用的创新和国际影响的发展两方面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以及材料三中“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可从传统文化本身及其继承性方面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三“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方面进行概括。5.C【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项,“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错误。原文第一段说“一个小白老鼠在这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可见文中与白鼠相比照的主体对象是人的学习习惯,而选项和小白鼠对照的是人类的学习过程,属于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故选C。6.A【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原文信息的能力。A项,“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可见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文化属于精神层面,而维持生存物质层面即可满足。故选A。7.D【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D项,“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错误,原文第二段内容为“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可见选项扩展范围曲解文意,“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能代表“其他动物”;另外原文第一段说“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
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可见选项逻辑关系错误,因果倒置。故选D。8.1.第一段的论述结构是总分式,先总说“人是具有学习的能力”(1分)。2.分说部分,按照三个层次行文:学什么,怎样学,学习中靠记忆打破时间的阻隔(2分)。3.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通过与小白鼠的对比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论证(1分)。【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层次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部分,首先总说,提出“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的观点。第二部分属于分说内容,再细化分为三小层次。第1层次,紧承上文论及“‘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即学什么。第2层属于怎样学,即“习”: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第3层引申开去,由学习引出“记忆”和“时间”的概念: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可见论证层次属于总分式,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把人类与小白鼠进行比较。二、古代诗文阅读9.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B.“跂望”的“跂”应读qǐ。“参省乎己”的“省”应读xǐng。C.“跬步”的“跬”应读kuǐ。故选D。10.A【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①中,“学者”,古义: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今义不同。②中,“传道”,古义:传授古代圣贤的学说;今义:宗教家宣传教旨,布道。古今义不同。③中,“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古今义不同。④中,“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义不同。⑤中,“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今义不同。⑥中,“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恶势力的帮凶。古今义不同。故选A。11.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流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B项,老师。C项,跟从;介词,自。D项,道理;风尚。故选B。12.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常见的此类活用现象,比如,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①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②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翻译:以向老师学习为耻;③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翻译:孔子以郯子为师;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翻译: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⑤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翻译: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⑥
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翻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⑦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翻译:我跟从他,以他为师;⑧日:名同作状语,每天。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故选C。13.B【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A项。则:连词,就/则:连词,就;B项,于:介词,从/于:介词,比;C项,者:助词,……的人/者:助词,……的人;D项,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故选B。【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14.B【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③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④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⑥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⑦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⑧连词,表示假设。15.C【详解】例句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C项,定语后置句,应为“千里之马”。D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16.B【详解】本题考查对“词”的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的知识。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他的称为自由诗。17.D【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项,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18.略19.(1)风雨兴焉;蛟龙生焉。(2)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3)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4)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5)携来百侣曾游。挥斥方遒。(6)粪土当年万户侯。浪遏飞舟?(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0.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应注意句中的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特定名称等。“由……以下”为固定句式,其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是韩愈提倡师道的种种不同表现,其后皆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D。21.C【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错误,“卿士”在本文中是指上朝的朝臣们,并不是“族内长官”;孙昌胤向其说自己给儿子行冠礼之事,并非汇报。故选C。2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说作者“有自知之明”“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错误,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并非真的如此。故选A。23.(1)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2)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中,“既”,已经;“以为”,把……当作;“吾子”,您;“为”,成为;“病”,辱,受到辱骂。(2)中,“厚”,敦厚;“凡”,凡是;“所作”,所写的文章;“恢恢”,宽阔广大的样子。24.韩愈主要通过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1分);柳宗元从先秦孟子的话,到魏晋以来的世风,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通过申述自己不敢为师的理由,以驳斥时人对韩愈的诋毁,对韩愈“抗颜为师”进行声援(2分)。如果答: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只给1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韩文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
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柳文开篇即针对韦中立提出的“欲柑=相师”明确作答,说自己“不敢为人师”。下文连举两例,陈述不敢、也不愿为师的理由。其一是韩愈为师之例,其而是孙昌胤行冠礼之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二例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流俗不问是非,见怪即吠,倘若独为众所不为之事,必然招致厄运。韩愈为师事是最有力的址明。魏晋以降,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顺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目为狂人,不得不匆匆东行。由此见出为人师者的下场,也见出世风的浇薄。【参考译文】二十一日,宗元说: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您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也不认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哪里敢做您的老师呢?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世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并且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狂妄的名号。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大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哗和恼怒呢?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此来教导他们成年人的道理,这是圣人特别重视的。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为儿子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他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大臣们说:“我的儿子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后退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一些、丢弃一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25.C【详解】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技巧、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考生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手法不准确、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情感表述有误,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含蓄”错误,“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是直接抒情。故选C。26.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在理解全诗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诗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要注意从内容、景物描写、艺术手法、情感态度等角度比较。解答此题,可分别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比较。从景的角度,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残月,景物特点是清冷;《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景色绚丽多姿,充满生机。从情的角度,本词抒写的是作者的离愁别绪,《沁园春•长沙》抒写的是作者投身革命的壮志豪情。三、写作(60分)27.【审题】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1)共性的写作任务1.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做到议论有针对性;2.文章结构符合基本议论文要求,能使用一些常用的和学过的论证方法;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字迹工整,卷面清楚,不过度涂改。(2)个性的写作任务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1)“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考生要结合材料陈述自己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的见解。材料主体部分包括两个段落,它们讨论的核心话题是“学习”。材料中将学习分成两种,一种“为考试的学习”,指高一学生近十年来面对升学、考试的学习,通过学习丰富知识,获得满意分数,考取理想中的学校。“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所以另一种“不为考试的学习”的学习凸显出来了,“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呢?”材料中的这个问题将考生关于学习的思考引向深入,也是命题者意图重点所在。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的学习,还是不为考试的学习?那么学习的方式、方法、态度、意义、价值等等就是考生应
该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同时藉由思考“学习的目的、意义、价值”思考更广阔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两年后读书生涯将告一段落,那么多年来“为考试的学习”该走向何方?是继续“为了考试的学习”,还是开始思考“不为考试的学习”?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学习”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指向学生的生涯规划的,这也是当前“三新”背景下,国家对高中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建立生涯发展规划。在青年时代确立生涯发展规划,树立正确学习观,梳理人生发展方向,那么思考学习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进而端正学习态度,运用合理学习方式和方法,这是高中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建立全民终身学习机制的重要起点。(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3)文体上:没有限定文体,但倾向于议论文。【立意】1.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与升学,学习应该有更高远的目标和追求。2.学习是人生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3、学贵有心、学贵有法、学贵有勤、学贵有恒、学贵有志。4、学无止境,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目标。【素材】1.有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认为,学习也是如此。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学习已变成了目的性的行为。十个人里有九个人会说,学习不考试,学了干什么?学诗歌是为了名句默写,学历史是为了简答题。考试洪流将人淹没在这个时代,学习好像已经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可我要说,不是的。如我之前所说,我认为学习是“灵魂唤醒灵魂”。是为了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是为了感悟天地之间的壮美。考试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2.当月光只能照在石子路上,当时间不再睡着,我们就失去了一些很珍贵、很特别的东西。当然考试确实是一种合格检验,但学习却是为了超越,不必囿于考场这一亩三分地,你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丰盈自己。我们都是考了无数次试的人了,似乎一直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升学而学习。可跨出去,离开试卷,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只是那个为了检验学习成果的工具,将离我们远去。我们读杜甫再不是为了诗歌赏析,而是真正感悟其“沉郁顿挫”;我们听抗日战争,也不必为了那几场战役而头痛,而是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不让悲剧重演;我们看时政新闻也不必为考点变动而忧心忡忡……我们学习只是因为学习。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有人对此不解:学习难道不是为了考试吗?当我们不必面对考试和升学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已”?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理解。首先我觉得在客观上学习与考试是没有联系在一起的。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在过去的社会中,有很多寒门子弟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但也有人学习从来就不与考试挂钩。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难道他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吗?当然不是。他的学习在于从心从教,如若不是,他又何
以润泽万世,传扬至今呢?那么学习为什么会与考试有联系呢?隋唐以来,设科举制,以考试成绩来定夺自己的前途。现代社会已然没有科举制,随之而来的是大大小小的考试。对于我们而言,学习似乎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考试成绩单上的红勾勾,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我们从来没想过,如果没了考试,学习会是怎样的。也许一派轻松,毫无压力?也许混沌度日,迷失自我?亦或是张弛有度,如同往常?我觉得无论有没有考试,学习该怎样还怎样。而没有考试后的学习中我们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才是我们心之所向,才是我们学习的本来目的。所以,考试从来都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有考试的学习也许伴有压力,没考试的学习也许稍许轻松,但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我们要做到的是找到自己学习的本来目标,不排斥考试,同时也不把考试当作唯一目的。遵循自己内心去学习,也许我们就可以找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的感觉。季羡林先生曾言:“一条路是桃花,一条路是雪,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万里。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们不知道幼发拉底河那里的石碑刻了些什么,不知道埃及金字塔里面有没有神奇的东西,我们漫步在雨后在水塘里看见一小片的彩虹,我们听星星掉下来,看月光浇在石子路上,与时间同睡同起。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我们充满灵气的热爱,为了我们内心的向往。唯期你我,花寻路入云深,浩气霓虹展长空。愿你我觅得学习之真谛!点评优点:1.语言优美,结构清晰,论证合理,有针对性。缺点:事例不够丰富,论证略显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