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罗隐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1.名句“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笔下。请问诗人为赞美哪种动物而作?( )A.蝴蝶B.蜜蜂C.蜻蜓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溪州①使君罗隐兵寇伤残国力衰,就中南土藉良医。凤衔泥诏辞丹阙,雕倚霜风上画旗。官职不须轻远地,生灵只是计临时。灞桥②酒盏黔巫③月,从此江心两所思。【注】①溪州,唐朝行政区,治今湖南龙山县。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黔巫,今贵州东北部、湖南西部和四川东南部相交的地区。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鉴于国力衰微和南方兵祸造成的疾疫损失,作者特地建议使君携带良医前去救治。B.凤衔泥诏和雕倚霜风,写出朝廷任命溪州刺史时的郑重,表明友人此行肩负大任。C.灞桥和黔巫分别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溪州刺史此行的目的地,对应末句的“两所”。D.本诗语言质朴,议论比较自然,未详写送别之景,却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3.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曲江春感罗隐①江头②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第88页共88页\n高阳酒徒③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无弃物④,侯门未必用非才。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⑤。【注】①罗隐(833—910),晚唐著名诗人。27岁应进士试,“十上不第”,落拓江湖。②江头:指曲江,在长安东郊,是唐代新科进士宴聚的胜地。③西汉高阳人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见高祖刘邦,被委以重用。④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权相李林甫谎称“野无遗贤”,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⑤五湖: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轻舟以隐于五湖。归去来:晋陶渊明有赋名《归去来兮辞》。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上句描写了优美煦暖的曲江春景,一个“又”字突出诗人内心的愉悦。B.颔联叹酒徒调落、终南崔嵬,暗示自己的怀才不遇,隐藏了深深的怨恨和愤怒。C.颈联以反语直刺当局,“圣代”本应谋身易,本应“无弃物”,而诗人却壮志难酬。D.全诗充满讽刺,沉郁峭直,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有抱负、有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心声。5.请简要赏析尾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罗隐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②。【注释】①诗人在游览了成都名胜锦江之后向成都东北行绵谷(今四川广元县)时援笔吟成此诗②绵州,蜀中城市名,在成都与绵谷中间。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8页共88页\nA.本诗是寄给昔日游锦江时认识的友人蔡氏兄弟的。在首联,诗人直接道出曾一年两度游览锦江之事。B.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写出蔡氏兄弟的热情挽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来实写眼前山水相送的画面,达到了物我交融之境。D.尾联交代了本诗写作缘由,并回首远望锦城,再次抒发情感,具有情韵悠长、余味无穷之妙。7.结合全诗内容,请从“情和景关系”角度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菊罗隐①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千载白衣②酒,一生青女③霜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④。①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十上不第”,后避乱隐居九华山。②白衣酒:陶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起饮酒,酒醉才归。③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④行藏:谓出世即行其所学之道,或者退隐藏道以待时机。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深秋时节,篱笆旁数枝菊花开放,透露菊花独自开放的凄凉心境。B.颌联语言精当,构思奇妙,“裁”“拆”两个动词富有情韵,引人联想。C.颈联上半句暗写自己虽然屡试不第,未有功名,也如陶渊明般洒脱纵酒。D.尾联写请春花不要轻薄秋花,因为它们各自会按照自然规律,适时绽放。9.诗题为“菊”,全篇不着一“菊”,却处处写“菊”,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第88页共88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曲江春感①罗隐②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注】①曲江:在今西安。②罗隐:晚唐诗人,杭州人,连应进士试十多次,不第。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落笔即有扑面而来的春暖花开的气息,诗人自言虽是行客,也悠然自得。B.颔联是说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多半已经凋零故去,终南山好景正等着自己去归隐。C.颈联自比“弃物”“非才”,语面是说在人才荟萃的京城,自己终究难有机会。D.尾联说要做回江南的湖上闲散人,这和陶潜的“归去来”一样,都有归隐之意。11.前人评述罗隐此诗是“不哭反笑”之语,试以首联和颈联的词句加以分析印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唐〕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12.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8页共88页\nA.首联写诗人一年中两次游览锦江,并点明了游览的时令:春季和秋季,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B.“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C.尾联先点出向锦官城回首眺望的原因,但回首却不见友人,只见乔木高耸、淡烟迷茫,以景作结,情韵悠长。D.这首“离愁别恨”之诗抒发了追忆昔游和对友人怀念之情。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粗犷豪迈,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13.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中间两联赏析本诗的“有我之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咏蜂姚勉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14.请赏析“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两句诗。15.这两首诗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做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七夕罗隐第88页共88页\n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上句实写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下句想象人间,有一户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B.颔联写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谢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C.颈联上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下句指人间,那户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D.尾联写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17.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夏州①胡常侍②罗隐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注】①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南北朝时夏王赫连勃勃于此筑城,后称“夏州”。②胡常侍:姓名不详,晚唐人,当时担任节度使在此驻守。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借典故起兴,写城楼巍峨、武器装备精良,突出了唐军的强大实力。第88页共88页\nB.颔联写景,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境相近。C.颈联写胡常侍以身许国、披肝沥胆,而无意求田问舍,为子孙谋取钱财。D.“仍闻”句写唐末风雨飘摇的现实,“深喜”句充满对胡常侍的赞美和期待。19.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全诗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扇上画牡丹罗隐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扣住题目,点明诗人请人在扇上画牡丹的原因:红芳遍地,惹人怜爱。B.颔联表现作画的动态过程,在画家笔下,牡丹叶参差生长,花在风中依次绽放。C.“几曾”“不怕”都是虚词,既写出了画中牡丹的特点,也增添了诗歌的意趣。D.本诗语言浅近平和,通俗易懂,闲适随性的笔墨之中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21.为了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本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第88页共88页\n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①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回寄”一词表明,这首诗是诗人追忆昔游锦江、绵州,抒发对友人怀念之情而作。B.首联以赋体叙事,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而两个“值”字则蕴含了正逢此春秋佳日之意。C.在离人眼中,锦江的山像因离别而牵绕着别恨,锦江的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D.尾联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同时暗含英雄迟暮、老大无成之感。23.结合全诗,赏析“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两句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泊平望驿寄太常裴郎中罗隐洲重到杳难期,西倚邮亭忆往时。北海尊①中常有酒,东阳楼上岂无诗。地清每负生灵望,官重方升礼乐司。闻说江南旧歌曲,至今犹自唱吴姬②。[注]①北海尊:亦作“北海樽”。汉末孔融为北海相,时称孔北海。融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后常用来比作主人之好客,亦咏饮宴。②吴姬:吴地歌女。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秋日酬赠诗,体现出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诚友谊和坦荡胸怀。第88页共88页\nB.首联运用倒叙,触景生情,虽不见一个“愁”字,但愁绪却扑面而来。C.颔联和颈联巧用典故与对比,将昔日的欢乐与朋友的升迁进行了对比。D.尾联说至今能表演非常本色的南朝清乐的,仍是来自吴地的歌女。25.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其诗语言精警通俗,不少诗句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名言。你认为本诗的颔联和尾联哪一联可以成为经典名言?说说你的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菊罗隐①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②霜。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③。【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抵达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自编其文为《谗书》,遭统治阶级憎恶。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始终不第,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②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③行藏:即行止,出行或停止。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近岁末的深秋,几枝菊花在篱笆边绽放,它们自我欣赏的姿态触发了作者的诗情。B.颔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刻画了菊花雪白花瓣、金色花蕊、香气流溢的美丽形象。C.颔联“裁”“拆”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突出表现菊花的动态之美。D.“白衣”“青女”写出菊花美丽高洁、不畏寒霜的形象,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27.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第88页共88页\n罗隐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②。[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在绵州东北。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②绵州:在今成都东北。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书写“离愁别恨”的七律,描写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感情真挚。B.诗歌首联叙事,追忆昔游,“两度”和两个“值”字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C.颈联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都用拟人手法,抒写了离愁别恨和思乡之情。D.尾联以景结情,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而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情韵悠长。29.《唐宋诗举要》有评:“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夏州胡常侍【注】罗隐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注】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南北朝时夏王赫连勃勃于此筑城,后称“夏州”。胡常侍,姓名不详,晚唐人,当时担任节度使在此驻守。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8页共88页\nA.开篇借典故起兴,写城楼巍峨、武器装备精良,突出了唐军的强大实力。B.颔联写景,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境相近。C.颈联写胡常侍以身许国、披肝沥胆,而无意求田问舍,为子孙谋取钱财。D.“仍闻”句写唐末风雨飘摇的现实,“深喜”句是对胡常侍的赞美和期待。31.本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这一特点。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夏州【注】胡常侍罗隐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注]夏州:故址在今陕西靖边东北。晋代时为夏王赫连勃勃建都的统万城,后北魏灭夏,改名夏州。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夏州城楼巍峨,武器精良,从而说明夏州是军力强大、固若金汤的城池。B.诗的首联明写夏州城的险固,暗赞胡常侍统御有方,是国家戍守边境的得力将领。C.作者赞颂守边将士披肝沥胆,已准备好献身国家,却没有为子孙谋取丝毫的财产。D.国家虽已不是多事之秋,可喜的是,戍边将士年富力强,仍是为国效力的大好时期。33.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全诗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筹笔驿①罗隐②第88页共88页\n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称颂诸葛亮鞠躬尽瘁,离开南阳一心辅佐刘备,为蜀国大业用尽良谋。B.颔联总结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普遍真理,即时势造英雄。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千里山河葬送之“轻”与两朝文武之“恨”形成反差。D.本诗咏史怀古,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35.诗的尾联写岩下流水,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筹笔驿①罗隐②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8页共88页\nA.首联称颂诸葛亮鞠躬尽瘁,离开南阳一心辅佐刘备,为蜀国大业用尽良谋。B.颔联总结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普遍真理,即时势造英雄。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千里山河葬送之“轻”与两朝文武之“恨”形成反差。D.本诗咏史怀古,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37.简要分析诗歌末尾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①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3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B.首联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的喜悦。“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东风借指春天。C.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这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39.《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请简要分析本联是如何写景抒情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第88页共88页\n忆九华①罗隐九华巉崒②荫柴扉,长忆前时此息机③。黄菊倚风村酒熟,绿蒲低雨钓鱼归。干戈已是三年别,尘土那堪万事违。回首佳期④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注】①罗隐十余次应进士第,最终铩羽而归,备受世俗评议。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二年,诗人54岁,在润州养病时,写作此诗。②巉崒:读“chánzú”,险峻。③息机:忘掉世俗的机巧之心。④佳期:相爱着的男女幽会的时日。罗隐赴举时,曾与色艺兼美的云英姑娘有过一段相爱的故事。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忆”字紧扣诗题,既引出了所忆内容,又表达了“长忆”的心里感受。B.颔联中的“黄菊”表面上写的是秋天的物象,实则暗示着诗人正值人生之秋。C.颈联“干戈”指战乱,“尘土”指战乱激起的烟尘。此处从实入笔,抒发感情。D.前四句写所“忆”,描绘了一幅“九华隐居图”,后四句描写眼前,时空跨度大。4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各题。桃花罗隐①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②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第88页共88页\n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4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B.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D.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43.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春日湘中题岳麓寺僧舍罗隐蟾宫虎穴两皆休,来凭危栏送远愁。多事林莺还谩语,薄情边雁不回头。春融只待乾坤醉,水阔深知世界浮。欲共高僧话心迹,野花芳草奈相尤。44.鉴赏颔联的表达效果。45.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华清宫①林宽②殿角钟残立宿鸦,朝元归驾望无涯。香泉空浸宫前草,未到春时争发花。华清宫第88页共88页\n罗隐③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④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注释:①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内有温泉。②林宽,中晚唐诗人。③罗隐,唐末五代诗人。④开元,盛唐时唐明皇李隆基年号。4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诗第一句中的“残”字,表示檐角的钟已经残毁,宫殿业已荒圮。B.林诗第三句中的“空”字与“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用法相同。C.罗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宫殿层层叠叠,从一开始就听到美妙的笙歌。D.罗诗第四句中的“争”字与“未到春时争发花”的“争”意义相同。47.“殿角钟残立宿鸦”中借“鸦”表明凄凉萧索之感。下列诗句中的“鸦”不含这种情感的一项是A.惆怅至日暮,寒鸦啼树林。(护国《怆故人旧居》)B.迟迟禁漏尽,悄悄暝鸦喧。(白居易《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C.乱鸦归未已,残日半前轩。(于武陵《洛中晴望》)D.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无名氏《西洲曲》)48.上面两首诗都由华清宫引发出对唐明皇、杨贵妃旧事的感慨,但各有所侧重。请分别写出其侧重点。4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第88页共88页\n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移情于物,表达不舍之情。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雪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①柳宗元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②来。【注】①此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他居住的愚溪一带杂草从生,偏僻荒凉,道无行人。王二十舍人:即王涯,柳宗元的同年友,时为中书舍人。②凤沼:即凤凰沼,这里指京城。50.罗诗中“为瑞”意为______,柳诗中“琼瑶”指的是_______。51.两首诗借用的意象相同,但全诗运用的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每首至少指出两种手法)第88页共88页\n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鹦鹉罗隐①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白居易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5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隐在江南见到已被剪去翅膀关进雕笼的鹦鹉;他劝慰鹦鹉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里毕竟比老家要暖和。B.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话说明白了就难以飞出牢笼;这也是在劝自己,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C.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人工喂养,嘴渐红,语甚巧,深得主人怜爱;鹦鹉对其主人更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D.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声,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53.这两首唐诗中的鹦鹉的遭遇有何相同?两位诗人借鹦鹉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第88页共88页\n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①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5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这两句所蕴含的感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锦江是名胜之地,诗人情有独钟,在美丽的秋天曾两次游览。两个“值”字,蕴含际此金秋佳日之意。C.本诗的情感按照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依次展开。D.尾联以景作结,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情思,情韵悠长,余味无穷。55.颔联是本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请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蜂罗 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5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8页共88页\nA.这是一首咏物诗。第一、二句用矜夸的口吻写蜜蜂占尽无限风光的平原、田野和山岭,蜜蜂自身也可谓“风光无限”。B.第三、四句写蜜蜂辛勤采花酿蜜,其中“采得百花”与“辛苦”对应,“成蜜”与“甜”对应,暗含感叹意味。C.蜜蜂,无疑是此诗的吟咏对象。诗人对这一吟咏对象虽有怜悯之意,但对它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并不十分明显。D.此诗虽然全是用议论的方式写成的,但由于诗人用语浅近如白话,所写对象又广为读者熟知,所以读起来仍然觉得很生动。57.有人说,此诗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有人说,此诗是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有人认为,此诗歌颂与讽刺二者兼具。以上三种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桃花罗隐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⑧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徙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巨三年”之句。58.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B.“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C.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零即逝的冷落凄凉。D.桃花艳而易凋,常喻薄命佳丽,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实属独辟蹊径之作。59.全诗借桃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第88页共88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七夕罗隐络角①星河菡萏天②,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③。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注】①络角:角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络是网络,指雾气网络在角宿上。②菡萏天:是荷花盛开的天气。③婵娟:美好,指织女星。6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设想了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角宿、荷花,也写人间家庭布置筵席的欢乐场景。B.颔联写谢女倒空箧中的珠宝,要檀郎写出歌咏七夕的诗篇,表现人间七夕的活动。C.颈联上句写牛郎织女会面的香帐已制成,下句写妇女们已穿针引线拜织女星乞巧。D.首句、五、七句写天上,二、三、四、六、八句写人间,表现天上的美好欢乐胜似人间。61.诗的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牡丹罗隐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①无力凭栏杆。[注]①杨贵妃为女道士时曾号为“太真”。第88页共88页\n6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牡丹正蓓蕾初放,光彩照眼,红艳动人,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难开得大。B.颔联写牡丹受公子、美人喜爱,突出牡丹雍容华贵的特点,批评达官贵人的追名逐利。C.颈联写牡丹给春天增添魅力,在雨中显出秉性,突出了牡丹的不凡气度与刚强品质。D.本诗首联直接写出牡丹的形色,中间两联通过描摹不同场景,来侧面烘托出牡丹的神韵。63.诗的最后一句“太真无力凭栏杆”用语精妙,请简要分析。6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罗 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做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②。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注释】①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扁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助其实现霸业后,乘扁舟归隐五湖。③鹓雏:传说中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庄子自比鹓鶵,将惠子比作鸱。第88页共88页\n6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全诗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B.首联点题,上句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此乃登楼之所见。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D.颈联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虽遭困顿,可依然有凌云之志,他希望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江湖。66.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梅花 罗隐①吴王醉处②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怅又黄昏。[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吴王醉处,指吴县,据宋人范成大《梅谱》,“吴下栽梅特盛,其品不一”。诗词中常用此典咏梅。6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描绘了一幅梅花盛开的画面。B.“经雨不随山鸟散”写出盛开的梅花经历风吹雨打后凋零残败的情状。C.“倚风疑共路人言”运用拟人手法,说梅花正和游人谈心,妙趣横生。D.尾联情景交融,借梅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而自己终无所成的惆怅之情。68.请结合颈联的含意简要分析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88页共88页\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鹦鹉白居易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鹦鹉罗隐①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6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的人工喂养,更加鲜红艳丽,巧言善语,深得主人的怜爱。鹦鹉对其主人也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B.诗人罗隐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去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中。诗人劝慰: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C.诗人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其实也是在劝自己,因为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D.这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曲,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讥讽辛辣,力透纸背。70.这两首诗词中的鹦鹉有何相似之处?两位诗人借鹦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第88页共88页\n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7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七律的双重主题。B.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C.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作者只说锦城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D.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72.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各小题。鹦鹉罗隐①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白居易第88页共88页\n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7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罗隐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去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中。诗人劝慰: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B.诗人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其实也是在劝自己,因为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C.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的人工喂养,更加鲜红艳丽,巧言善语,深得主人的怜爱。鹦鹉对其主人也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D.这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曲,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讥讽辛辣,力透纸背。74.这两首诗词中的鹦鹉有何相似之处?两位诗人借鹦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7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金缕衣无名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自 遣罗 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第88页共88页\n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7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 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7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B.颔联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第88页共88页\nC.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象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E.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78.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长安秋夜罗隐①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铩羽而归。②欹:倾斜,歪向一边。7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B.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C.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的冷遇与打击。D.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E.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80.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第88页共88页\n水边偶题 罗 隐①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穷似丘轲②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③最有才。【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8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B.“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诗人批评了“野水”的无情,赞美了“水边花”的美丽。C.颔联抒写人生感慨——只知道事物一个个从眼前离去,没有发现变老是从头上开始的。D.颈联用典,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E.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借对庄周的称赞含蓄地表达了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之情。8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丁亥岁作①罗 隐病想医门渴望梅②,十年心地仅成灰。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谷畔气浓高蔽日,蛰边声暖乍闻雷。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第88页共88页\n【注】①本诗写于晚唐之时,此时的科举考场腐败,科举考试被权贵把持。作者年少时才华出众,后却屡举进士不第。②渴望梅: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曹操)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8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句中的“病想医门”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功名的渴望,而“渴望梅”则运用典故表明此愿望的落空。B.第二句中的“十年心地”写作者为科举考试付出的艰辛努力,“仅成灰”则体现出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的压抑心情C.颔联写出了作者虽然早就知道世事如此,但却不愿同流合污,从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D.颈联运用想象,描绘了在谷畔气浓之日,虽然权贵把持科举考试,但作者自己却仍然考取功名后的宏大场面。E.本诗是一首讽喻诗,对晚唐的科举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其语言与白居易的讽喻诗一脉相承,明白如话。84.前人认为,“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水边偶题罗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8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诗人批评了“野水”的无情,赞美了“水边花”的美丽。B.首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C.颔联抒写人生感慨——只知道事物一个个从眼前离去,没有发现变老是从头上开始的。第88页共88页\nD.颈联用典,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E.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借对庄周的称赞含蓄地表达了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之情。8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察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8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以赋体叙事,叙写诗人一年两次在极为适合游览的季节来到名胜之地锦江游玩。B.颔联写锦江美景,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用了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等手法。C.颈联写离愁别恨,故乡的山水,带着离情,牵绕别恨,让诗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D.尾联以景句作结,描绘了一幅乔木高耸,云遮雾绕的画面,情韵悠长,又余味无穷。E.诗歌的技法工巧,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别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88.本诗情感真挚,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黄 河 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第88页共88页\n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②,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8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D.“仙人占斗客槎轻”,“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这句足说封建贵族霸占了爵位,读书人人仕的希望将永远渺茫。E.全诗句句紧扣黄河,又句句别有所指,言辞激切,表达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与怀才不遇的激愤。90.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夏州城楼罗隐①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注】①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才华出众,然历十余年不第。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唐代属边塞要地。②晋英雄:五胡乱华,大夏建国于夏州后,晋朝与之战于夏州,边塞战士死伤极多。第88页共88页\n9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颔联由“唐土地”联想到“魏晋魂”,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晋朝与大夏国的战斗,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B.首联诗人在猎猎旗风中登上夏州城楼,有感于屡试不第而凭栏远眺,心中一片怅然。“寒”字和“独”字渲染了边关苍凉寒冷的气氛,凸显诗人孤独寂寞之感。C.尾联诗人渴望脱去儒生冠服,执戟上战场,表达了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壮志和决心,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D.颈联由追怀英雄而自悲自叹,往事不堪回首,连战马的嘶鸣也不忍听,只能将一腔心事托付塞外的鸿雁,诗句沉郁有味,有无穷牢愁见于言外。92.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B.三四句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C.五六句写山牵绕着“别恨”、水带着“离声”,作者只说锦城的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诗意含蓄而有韵味。第88页共88页\n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E.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朴实无华,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对颔联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桃花罗隐①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②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9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E.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95.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罗 隐第88页共88页\n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9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C.颔联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97.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绵谷【1】回寄蔡氏昆仲【2】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1】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2】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第88页共88页\n98.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作简要分析。99.赏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英雄之言唐·罗隐(1)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2)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①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②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3)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③,不为人之所窥者,鲜矣。[注]①不常其性: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②西刘:指汉高祖刘邦。③峻字、逸游: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100.下面各项中的“于”与“则曰牵于寒饿”中的“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其皆出于此乎B.师不必贤于弟子C.不拘于时D.学于余101.对文中“英雄”人物的评价符合文意的项是A.以百姓社稷为重B.行韬光养晦之道C.是欺世诳众之徒D.有退逊正廉之性102.对第②段的语言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散结合B.凝练含蓄C.简洁流畅D.洗练犀利103.文章三个段落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第88页共88页\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二)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第88页共88页\n(选自罗隐《谗书》卷二)10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规约B.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谢:感谢C.物之所以有韬晦者 韬晦:隐藏不露D.冠屦焉,衣服焉 衣:穿衣10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车:古代凶丧之事所用的车。后以“素车白马”作为送葬之辞。B.关中:四关之内。据《史记》“关中阻山河四塞”句,“四关”指“东函谷关,南武关,西大散关,北萧关”。C.玉帛:圭璋和束帛。古代诸侯祭祀时用的祭品,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D.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此处借指陷入灾难的人民。10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2)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107.材料(二)中认为楚籍之“谋”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概括其入关后的具体表现?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代罗隐的《蜂》,全诗为:“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故选B。2.A第88页共88页\n3.①对友人的劝慰之情,溪州虽远,但治理百姓的责任重大。②借灞桥折柳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③与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友人和“我”虽然相距遥远,心却相通。【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携带良医前去救治”错误。“就中南土藉良医”指的是战乱频仍的南方需要好的官员(良吏)来治理,而非字面的医生之意。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官职不须轻远地,生灵只是计临时”,做官不能只关心远近,需要关注百姓的生活等,也就是需要把治理百姓作为自己的责任。标题为“送溪州使君”,交代地点“溪州”,很显然此地遥远,这是送别诗,表达对友人的宽慰之情,劝告友人要以治理百姓为己任。“灞桥酒盏黔巫月”,结合注释②分析,“灞桥折柳”的意思是在灞桥上折杨柳枝,赠送给即将离别之人。此处写“灞桥酒盏”,运用典故,送别友人,不忍离开,抒发依依惜别之情。“从此江心两所思”,从此以后,虽然相距遥远,但是仍然“心相思”,都在内心牵挂对方,思念对方,彼此心心相通。这是对分别后的想象,抒发别后的思念之情。4.A5.①尾联上句运用白描的手法,“一船明月一竿竹”简单勾勒出诗人泛游江湖的洒脱形象;下句用典,自然化用范蠡归隐五湖和陶渊明“归去来”的典故,两句表明诗人意欲归隐之情。②然而归隐只不过是在仕途失意时聊以慰藉的话,两句看似明快洒脱,实则蕴含了深沉的悲愤与不平,表达了对所谓的晚唐“圣代”的辛辣讽刺。【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突出诗人内心的愉悦”错误。首联表面写乐景,抒乐情,实为反语,自我解嘲。一个“又”字实则点出诗人连年不第的无限伤心。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尾联的上句是写景,写了小船、明月、竹竿这三个意象,通过这三个意象粗笔勾勒出诗人泛游江湖的洒脱形象,从写景的手法来看,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第88页共88页\n下句中“五湖”运用了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轻舟以隐于五湖的典故,“归去来”运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典故,这两句通过用典,表明了诗人意欲归隐之情。诗歌的颈联写到“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意思是当代也知道世间没有无用之人,但是显贵门第却未必用我这种无才之人。“圣代”本应谋身易,本应“无弃物”,而诗人却壮志难酬,表达了对当局的讽刺,所以尾联的归隐表面上是作者在仕途失意时聊以慰藉自己的话,看似明快洒脱,实则蕴含了深沉的悲愤与不平,表达了对所谓的晚唐“圣代”的辛辣讽刺。6.C7.(1)首联借事抒情,流露昔日游览之乐。两个“值”字足见昔日在锦江春秋两度同赏胜景时的惬意快乐,对美景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2)颔联、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对锦江的留恋、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以及离愁别恨之苦。①颔:芳草碍马,好云遮楼含蓄表达友人殷勤挽留之深情,表达对锦江的留恋和对朋友依依不舍。②颈:借助山萦绕着别恨,水带着离情传达了诗人离别之恨;(3)尾联以景结情,表达怀念(思念)友人的深情。回头远望锦城,远树朦胧,云遮雾绕,以此收束全篇,寄写思念之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实写眼前山水相送的画面”错误。山水相送的画面是作者的回忆和梦中所现,属于虚笔,并非实写眼前之景。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景关系的把握能力。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第88页共88页\n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属于借景抒情。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用景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8.A9.诗题虽为咏《菊》,主旨也在赞颂菊花的高洁气质以抒心曲,全篇却不着一“菊”字,菊与“情”皆“神于诗”中,妙合无垠,表现出诗人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技巧。首联犹如一幅秋菊图,铺现出时间地点和诗中吟咏的对象。画面背景适值深秋时节,各路花仙早已悄然遁去难觅芳踪了。秋风萧瑟之中,只有篱笆下的数枝秋菊迎着风寒,倔强地挺立着,散发着清新的芳香。颔联寥寥两笔就将秋风吹拂中菊花次第绽开的动态勾勒出来,真可谓妙笔“生”花。颈联巧妙地借用了东晋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暗示自己如菊的品格和对菊的癖爱。尾联告诫那些在春光中争奇斗艳的花卉,不要因为自己占有春天而轻薄开在岁暮深秋的菊花。暗寓诗人美好的精神追求、坚贞的品格和清高的情怀。并非凡俗之辈可知,这正是借花喻人、以物托志之笔。【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理解能力。A.“透露菊花独自开放的凄凉心境”理解错误。“数枝聊自芳”,这“数枝”花为冷漠的秋季增添了艳丽的色彩,并不是凄凉心境。第88页共88页\n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全文四十个字却没有出现一个菊花的“菊”字,但是细看其中的每一句诗句,都在咏叹菊花的品格。“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诗歌一开始就写菊花绽放的季节。都到了岁末年初的时候了,一年将近结束的时候了,在篱笆边有几只菊花却傲立霜雪开得正欢。本来秋天的季节,天地间都是一片的萧瑟,但是菊花的开放却为这里增添了艳丽的色彩。菊花的美丽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呢?“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开,清香才流溢出来。一种是白色的菊花,一种是金色的菊花,都是极其美丽的花朵。但是如此美丽的菊花,却在着人世间受尽沧桑。“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菊花傲立霜雪,但是用菊花酿成的酒却只能是一个贫苦之士的饮料。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山林,喜爱菊花酒,可他毕竟是一介布衣。所以千百年来就成为了贫寒之士纵酒山林的代表和象征。“一生青女霜”,则更是侧重于菊花傲立霜雪的姿态。秋冬时节霜雪会越来越重,但是菊花却依然能够傲雪开放,这是多么不平凡的高洁!所以这两句诗表面上写的是菊花,但实际上却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感慨。毕竟他恃才傲物,为当时的达官贵人所不容,人生历尽沧桑也是在所难免。“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最后两句则是把菊花和春天盛开的花朵做了一个比较。春天的花朵,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沾沾自喜呢?你不过是凭着温暖的春风才开放了。而菊花在秋天开放,虽然受尽凄凉,却绽开一朵娇艳的花朵。这是大自然特有的安排,这也是菊花特定的高洁的品性。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你们那些人官运亨通,也不要瞧不起白衣人。自古伴君如伴虎,你们每天不也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吗?虽然我是一介布衣,虽然我只是这凄凉秋天的一朵鲜花,但是我活得自由,活得坦荡。这首古诗其实非常值得咀嚼。诗人表面上看的只是写的是一朵菊花,但是暗含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同时,对于这自己人生失意的原因,也就是那些达官贵人的阻拦,甚至是尸位素餐,他也进行了有力的讽刺。10.B第88页共88页\n11.①春暖花开是好景,再用“又”字,表面是又见春天之喜,实际蕴含着诗人多年应试不第、岁月蹉跎的无限伤心;②一边明明是“行客”的无奈,却反说自己心悠哉,装作乐天派的样子;③颈联说,碰上了人尽其才的圣明时代,而自己却是非才之人,都是反语反讽,内含不得志的愤激。【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终南山好景正等着自己去归隐”错误,终南捷径的典故,指通过“隐居”离京城不远的终南山,让自己带上高士的光环,从而更易获得官位。诗人此处是说自己不可能通过此终南捷径去实现抱负了。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点明春暖花开时节,行客心情悠然,表达了对江春美景的喜爱。结合注解可知,诗人此时困居长安、久试不第,只能通过醉酒来麻痹自己,对仕途灰心失望。首联实际蕴含着诗人多年应试不第、岁月蹉跎的无限伤心;颈联“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说自己知道在圣明的时代没有被遗弃的人才,任用的都是有才华之人,像我这种无才之人不会得到重用。以反语相讽,似扬实抑,说自己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表达对对官场科举虚伪腐败的讽刺。12.D13.①颔联诗人在锦江美景之中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本联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流连忘返,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它们如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连绵不尽的芳草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②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③中间两联景中藏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写锦江地上的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作者只说物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人的情感,含蓄而有韵味。【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第88页共88页\nD.“语言粗犷豪迈”错误,中间两联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借景抒情,语言含蓄隽永。尾联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赏析诗中的“有我之境”,即抓住题干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分析诗中表现诗人的情感等。颔联“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意思是:芳草有情碍马蹄不让我们走,彩云片片把楼阁层层来遮掩。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这两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感情真挚而语言流丽,可谓神句。 颈联“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意思是:青山把我们隔断产生了别恨,绿水把离愁梦中送到我心田。这一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故诗中的物“皆著我之色彩”,体现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14.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手法),把蜂当成人来写,形象生动可感。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蜂的动作描写细腻可感,如“选”“收拾”“人”等,把蜂的忙碌写得活灵活现。③语言幽默风趣,如把花称为“群芳”、蜂房称为“洞房”。15.不相同。①姚诗认为蜜蜂勤劳采花,最后酿成蜜,虽然辛苦奔波,但是想到能为众人带来幸福,辛苦又算什么呢?赞美了蜜蜂大公无私、造福众人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作者为公为民的情怀。②罗诗认为蜜蜂勤劳采蜜,但最后的成果都被他人享用,自己什么好处也没有。作者对蜜蜂劳作的意义产生怀疑,认为蜜蜂不值得如此辛苦。作者用蜜蜂来影射世上那些争利积财者,他们往往徒劳无益。既有同情又有嘲讽。第88页共88页\n【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要回顾鉴赏的角度,一般有修辞角度、动静虚实角度、感官角度、方位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然后把握诗句所写内容。“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意思是蜜蜂在百花上飞来飞去挑选可以采蜜的对象,采得花粉后飞入蜂房,诗句中,“选”“收拾”“入”这些都是动词,这是细节描写,本都是写人的动作,而此处用来描写蜂采蜜,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蜜蜂以人的特色,把蜜蜂忙来忙去采蜜的形象凸显出来;“群芳”是指鲜花,“洞房”是指蜂房,作者却用群芳、洞房这些与人相关的文字来写,语言幽默风趣。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看姚诗,诗歌前两句是对蜜蜂采集花粉的描写,最后两句说“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意思是“只要炼蜜而成让众人享得甘甜,即使自己受苦受累又算什么呢”,诗歌赞美了蜜蜂造福众人大公无私的精神,诗人以蜜蜂自况,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公全心为民的情怀。再看罗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前两句是写蜜蜂勤劳采蜜,不管是“平地”,还是“山尖”,都是蜜蜂采蜜的地方;“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后两句是写蜜蜂劳动后的成果被他人享用,一句“为谁辛苦为谁甜”让诗人对蜜蜂劳作的意义产生怀疑,诗人对蜜蜂既有同情又有嘲讽,同情他们辛苦劳作最终却一无所获,嘲讽他们争利积财最后却徒劳无益。16.A17.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①首联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颔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颈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②首联写人间“欢笑”,与尾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对比。再如写谢女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对比。在这样的对比里,表达出了天上不如人间。③从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这样的对比,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突出了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A.“上句实写”“下句想象”错误,“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应该是上句想象,下句实写。故选A。第88页共88页\n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首联:“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首句是想象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这是指天上说的。下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本联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颈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排窈窕”,在诗中既指安排得很好,也指安排好织女。这联下一句指人间,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本联再次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第一联“一家欢笑设红筵”写人间“欢笑”,第四联“惆怅佳期又一年”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就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这首诗题为“七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但每联都相应写人间的男女,显然有处处对照的意思。一要找出前三联句子内部的对比,二要找出诗歌中“乐”与“悲”的对比,三要分清何处写天上,何处写人间,到底要突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18.B19.①画面: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高远寥廓的西北秋景图。②由夏州城楼上远远望去,雁阵渐渐消失在天际,秋日的天空更显得空阔辽远,夏州城下,战马悠闲地啃食着野草。③作用:雄健浑厚的景物描写,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做了充分的铺垫。【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境相近”错误。范诗的意思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相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满目萧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本诗颔联的意思是: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放牧在塞上的草原。描写的是雄健浑厚的西北秋景,表达的是戍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两首诗的意境不同。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第88页共88页\n颔联“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描写的是塞外的秋景,意思是: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放牧在塞上的草原。作者通过写远景“征鸿”的消逝和近景“战马”的悠闲,为我们描绘了西北地区秋季高远空阔、寂静辽远的景象。“征鸿过尽”“战马闲来”,作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借物的悠然状态从侧面反映出夏州在胡常侍的镇守下兵强马壮的景象,借此表达了对胡常侍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披肝沥胆,献身国家的豪情壮志做铺垫。20.D21.(1)描写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2)扇子闲挂时招引蝴蝶,表现扇中牡丹画得栩栩如生;频频摇动不怕落一身的灰尘,表现作者对扇子的喜爱,这都从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3)扇中的牡丹就像生长在天上的花一样,表达对所画牡丹的赞美之情,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错误,诗歌表达对牡丹的赞美,没有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过度解读。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随着画笔的移动,参差不齐的叶子展现在了扇子上,一朵朵花儿也都随着清风盛开,用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颈联“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扇子闲挂着的时候,多次引来蝴蝶在上面停留,频频摇动也不怕落了一身的灰尘,写出牡丹因画得栩栩如生而招引蝴蝶,诗人因喜爱扇子而爱不释手,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尾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画上的牡丹根系不生长在地上,好似是嫦娥栽在月亮上一样,扇中的牡丹就像天上的仙花,表达对所画牡丹的喜爱之情,这也是从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22.D第88页共88页\n23.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移情于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明明诗人为美景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好云”“碍马”“遮楼”等词赋予“物”以人的灵性和情感,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遮”两字用笔迂回,不仅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令人神往之妙,且正话反说,于俏皮之中别有滋味。【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D.“同时暗含英雄迟暮、老大无成之感”分析错误,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之情。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在写景中表现诗人的情感: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另外,作者在这两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在“芳草”“碍马”,“好云”“遮楼”等词中,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4.C25.示例一:颔联。颔联对仗工整,以“北海尊”礼赞裴郎中的待客风度,以“东阳楼”称美与会者的喷薄诗才,再现了昔日朋友聚会的欢乐场景,用语典雅,表意通俗,读来脍炙人口。示例二:尾联。尾联巧用借代,用“江南旧歌曲”指代南朝一脉相传的清乐,用“吴姬”指代吴地歌女,化繁为简,以奇代凡,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分析】2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颔联与颈联不是“将昔日的欢乐与朋友的升迁进行了对比”,而是将自己为官在外有负百姓期望与朋友的官途顺利进行对比。故选C。第88页共88页\n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固定,只要结合诗句从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做出分析与鉴赏即可。比如,本诗颔联“北海尊中常有酒,东阳楼上岂无诗”用北海尊比喻主人好客之心,紧接着想起自己在东阳楼上又岂能无诗,对仗工整,用典精妙,再现了昔日朋友聚会的欢乐场景,用语虽然典雅,但表意十分通俗,读来朗朗上口。再比如,本诗尾联“闻说江南旧歌曲,至今犹自唱吴姬”意思是,至今能表演非常本色的南朝清乐的,仍是来自吴地的歌女。此句巧用借代,化繁为简,以奇代凡,使得整联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字精练。26.D27.①对菊花的喜爱之情;②对自己屡试不第的命运的伤感之情;③对官场得意的公卿任意排挤文士的不满;④甘为白衣的旷达和坦然。【分析】26.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错误。诗歌颈联中“白衣”代指平民,“千载白衣酒”意为虽是一介平民,但也有饮酒作乐的自由和潇洒;“一生青女霜”是说这一生都遭受寒霜,历经沧桑。这两句作者以菊花自比,饱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人生命运的慨叹。故选D。27.本题考查理学生解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开头两句“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是写:一年将近,本已是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想不到篱笆旁边的数枝菊花开放了,为凄冷的深秋增添了艳丽的色彩。颔联“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是说: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放,清香就流溢出来。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地予以刻画。所以前四句描绘了菊花悠然自得的情状和美丽芳香的形象,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之情。颈联“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是说:虽是一介平民,但也有饮酒作乐的自由和潇洒,这一生都遭受寒霜,历经沧桑。这两句作者以菊花自比,饱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人生命运的慨叹。第88页共88页\n尾联“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是说:春天的花草你没有必要因为开在春光里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从而轻浮刻薄,其实呀,你开在春天,“我”作为菊花开在秋天,都是天定的,并不是自然厚爱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则是:你们那些官运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个“白衣”人。作者以警告的口吻告诫春天的花丛不要轻浮刻薄,菊花虽然开在秋天,但菊花和春花各有各的特点。作者借此表达对那些官场得意的公卿的不满,以及甘于享受一介白衣的自由和坦然,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28.C29.(1)三四句由近及远,极写锦城绮丽风光:游人骑着马,马蹄踢踏着茂密的青草沙沙作响,远处一带葱绿的山峦白云萦绕,参差的亭台楼阁透过云缝若隐若现。(2)明为写景之笔却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①运用拟人,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②连绵不尽的芳草也像两位昆仲一样不愿放自己离开,总是有意绊着马蹄,让诗人再逗留一些时候;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总是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不让诗人望见故乡触动乡愁而在此地多停留。③借此表达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亦可)【分析】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抒写了离愁别恨和思乡之情”错。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达了诗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和对朋友的依恋难舍,并不是抒发思乡之情。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颔联“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游人骑着马,马蹄踢踏着茂密的青草沙沙作响,远处一带葱绿的山峦白云萦绕,参差的亭台楼阁透过云缝若隐若现。此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锦城绮丽风光,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诗人写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运用拟人,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两位昆仲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第88页共88页\n下句写秋景。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他说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由近及远,诗人表达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赞美和留恋之情。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30.B31.①选用了雄浑壮阔的边塞意象;②讴歌了戍边将士忠贞报国的高贵品格;③激荡着诗人积极乐观的爱国热忱。【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境相近”错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满目萧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意境。本诗颔联“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的意思是: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牧放在塞上的草原。描写的是雄健浑厚的西北秋景,表达的是戍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两者的意境不同。故选B。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本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诗人放眼于边塞,写出壮士威猛,楼墙坚固,军队整齐,描绘出了一幅高远辽阔、气象恢弘的西北秋景图。诗人首先从典故起兴,用赫连勃勃的百尺高台来渲染夏州要塞的威武雄壮。然后马上进入正面描写,只见胡常侍的部队军容整齐,兵强马壮,大刀长戟,骁勇善战。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牧放在塞上的草原。将军您早已胸怀社稷,为国家披肝沥胆,而不会求田问舍,为子孙谋取钱财。陇蜀一带从来是兵家必争、事端多发之地,可喜的是您正值盛年,有您镇守要塞,实乃民族之幸、社稷之幸啊!诗人句句铿锵有力,挥洒自如,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充满对边塞将士的崇高赞美。32.D33.画面: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高远寥廓的西北秋景图。由夏州城楼上远远望去,雁阵渐渐消失在天际,秋日的天空更显得空阔辽远;夏州城下,战马悠闲地啃食着野草。作用:雄健浑厚的景物描写,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作了充分的铺垫。【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88页共88页\nD.“国家虽已不是多事之秋”错,诗的尾联“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意思是,听说陇蜀一带现在事端仍旧多发,可喜的是您正值盛年还未白头。可是选项中却说国家已经不是多事之秋,所以错误。故选D。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意象、分析表达作用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颔联描绘的画面特点及在全诗中的作用。颔联“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描写的是塞外的秋景,意思是,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牧放在塞上的草原。“征鸿过尽”为远景,“战马闲”为近景,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高远寥廓、潇洒悠闲的景象,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从侧面反映出夏州在胡侍卫的镇守下,兵强马壮,战士骁勇善战。以景寓情,表达了对胡常侍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披肝沥胆,献身国家的豪情壮志作铺垫。34.C35.①以景结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将岩下流水拟人化,意思是说一切成为历史,只剩山岩下多情的流水,年年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还蕴藏着深情。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感叹惋惜,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之情。【解析】3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两朝文武之‘恨’”错误,两朝冠剑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所以是诸葛亮之恨谯周。3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写岩下流水,借景抒情,将岩下流水拟人化,原本无情的流水也变得如此多情,日日夜夜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在怀念诸葛亮,水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借年年不断的岩下流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之情;昏君庸臣葬送了大好河山徒留遗恨,使诸葛亮一生的努力付之东流,对此事也表现了感叹惋惜之情;结合注释,与诸葛亮相比,诗人自己“十上不第”,更是英雄无路,壮志难酬,这里也表现了诗人自身抑郁不得志之情。36.C37.表现手法:①以景结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将岩下流水拟人化,意思是说一切成为历史,只剩山岩下多情的流水,年年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还蕴藏着深情。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感叹惋惜,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之情。第88页共88页\n【解析】3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千里山河葬送之‘轻’与两朝文武之‘恨’形成反差”错误。颈联的意思是说:蜀国的千里山河葬送在昏庸的后主刘禅手中,刘禅为人民所轻视,而力主投降的蜀国大臣谯周,在蜀国亡国后受到魏国封赏,为蜀国两朝文武大臣所不齿。本联运用对比手法,将刘禅、谯周之辈与诸葛亮形成对比,衬托出诸葛亮为国尽忠的精神,而非本联前后对比。故选C。3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写岩下流水,借景抒情,将岩下流水拟人化,原本无情的流水也变得如此多情,日日夜夜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在怀念诸葛亮,水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借年年不断的岩下流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之情。昏君庸臣葬送了大好河山徒留遗恨,使诸葛亮一生的努力付之东流,对此事也表现了感叹惋惜之情。结合注释,与诸葛亮相比,诗人自己“十上不第”,更是英雄无路,壮志难酬,这里也表现了诗人自身抑郁不得志之情。38.C39.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拟人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江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C项,“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错,应是委婉含蓄。故选C。39.本题考查学生借助诗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第88页共88页\n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本联是如何写景抒情的。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回答本题要有三个要点:首先回答出颔联的表现手法: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手法。然后运用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绘颔联的画面,最后回答出诗人的情感。40.B41.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对战争的厌恶;对世事不如意的感慨;对仕途不顺的惆怅。【解析】4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实则暗示着诗人正值人生之秋”过度解读,诗歌前四句,诗人回忆当年在九华隐居时的情景,描写菊花风中摇曳,村中酿的酒已经熟了,并非指诗人的人生之秋。故选B。4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前四句写所“忆”,描绘了一幅“九华隐居图”——九华山险峻雄壮,黄菊风中摇曳,酒酿已熟,正是饮酒之时,水边绿蒲低垂,小雨霏霏,诗人垂钓归家,隐居生活闲适恬淡,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干戈已是三年别,尘土那堪万事违”写战事不断,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万事违”“回首佳期恨多少”写世事不如人意,万事乖违;由注释可知,诗人十余次应进士第,最终铩羽而归,表达了仕途不顺的惆怅郁闷。第88页共88页\n【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42.C43.第一问:运用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手法,抓住桃花红艳、芬芳的特点进行描写。第二问:以乐景衬哀情,为诗人的情感表达作铺垫。一、二两联着力表现桃花的红艳、芬芳,与后两联桃花无人欣赏、迟疑怅望、风雨时至的孤独、凄凉形成鲜明对照,为作者以桃花自喻,抒写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做铺垫。【解析】42.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A项,“用拟人手法”分析不正确,“漠漠香”写桃花散发的香气,“暖”是桃花给人的触觉,并没有把桃花拟人化。B项,分析强加因果。本联前一句写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后一写有时下雨后更让人感觉凄凉,注意“有时”二字,游人寥寥并不是因为风雨,所以是强加因果。D项,分析无中生有。诗歌末句是感伤自身,从诗歌前两联来看,桃花东风中开得正艳,可惜无人欣赏,东风并没有摧残桃花。故选C。4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从分析手法入手,概括出景物特征,并从中体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从而分析出其作用。解答时要注意写景运用的手法。前两联有直接有间接,写“梅”“柳”为对比反衬,写“文君”“宋玉”为虚写,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这两联突出了桃花的香、艳、美。回答第二问要结合律诗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间的关联,一般而言,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本诗写景为乐景,抒情为哀情,可扣住“怅望”“断肠”来思考,答题时把这些组织进去。第88页共88页\n【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44.赋予林莺、边雁以人的情感,认为林莺多事,乱说谎话;边雁薄情,只顾自己北归。诗人自己心绪不乐而迁怨于林莺、边雁,这种无理的指责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感伤。45.仕途坎坷功业无成,忧伤无奈;在外漂泊的孤独;欲归隐又留恋尘世的矛盾心情。【解析】4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考查鉴赏颔联的表达效果,“多事林莺还谩语,薄情边雁不回头”这两句中,作者写出多事的林莺谎话连篇,薄情寡义的边雁只顾一心北归,一去就不再回头,两句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林莺和边雁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表面上写出了作者对它们的抱怨与不满之情,实则这种牵强无理的指责背后,隐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结合诗歌的情感主旨可知,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仕途坎坷功业无成的忧伤无奈和在外漂泊的孤独之情,所以作者实则借这种拟人的手法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内心的伤感之情。45.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本诗的首联“蟾宫虎穴两皆休,来凭危栏送远愁”,作者描写自己既不能去月宫,也不能临虎穴,只能“凭危栏”来“送远愁”,其中“蟾宫虎穴”代指诗人自己的仕途追求,“远愁”直抒胸臆,所以首联中表达了作者在仕途道路中不顺的忧愁,以及功业无成的忧伤和无奈。颔联“多事林莺还谩语,薄情边雁不回头”,诗人将林莺和边雁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表面上写出了林莺多事,乱说谎话以及边雁薄情,只顾自己北归,看似是作者对它们的抱怨与不满,实则隐含着作者漂泊在外无人倾诉,缺少知音的孤独和内心的伤感之情。颈联“春融只待乾坤醉”,作者写出要等到春天的到来,只能在喝醉之时,“春融”指代的是诗人忧愁的化解,所以这一句中同样蕴含着作者内心无法消解的忧愁。尾联“欲共高僧话心迹”,诗人想要在高僧面前敞开心扉话心迹,隐含了作者想要摒弃世俗纷扰,有心归隐之情,但后一句“野花芳草奈相尤”中,又写出了“野花”与“芳草”的相互留恋,难以分割,其中“野花”代指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芳草”代表的是尘世纷杂多彩的生活,所以在尾联中表达出诗人在归隐和尘世之间的难以取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纠结。第88页共88页\n【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46.C47.D48.第一首作者借眼前华清宫衰败的场景,抒发作者对昔日盛景的追怀和哀悼之情。第二首作者则借华清宫话题,引出唐玄宗杨贵妃一事。讽刺玄宗过分宠爱杨贵妃,以致不能成为明君。【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从一开始就听到美妙的笙歌”这个地方,这是对诗人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不太了解的缘故。其实,这是作者想象的情景,他并没有听到乐声。故选C。4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及其作用,准确把握诗人感情的能力。仔细品鉴诗句所使用的意象,揣摩其情感基调,分析诗人感情。题干要求选择下列诗句中的“鸦”不含这种情感的一项。例句“殿角钟残立宿鸦”中借“鸦”表明凄凉萧索之感。D项,并没有实实在在地描写乌鸦,更没有表现萧索之感,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两鬓的发丝还是“鸦雏色”,很清秀。故选D。4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做这种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能力。题干要求分别写出两首诗的侧重点。第88页共88页\n林宽的诗,从“钟残”“无涯”“空浸”等字眼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昔盛今衰的感伤。香泉宫前草,未到春时争发花。罗隐的诗从后两句“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讽刺了唐明皇骄奢淫逸、宠爱杨玉环而不理朝政的事情。总之,结合具体诗句,从情感抒发的角度异同分析即可。【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49.(1)B(2)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拟人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江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贵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第88页共88页\n【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东风借指春天,而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借助诗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这句话。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回答本题要有三个要点:首先回答出颔联的表现手法: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手法。然后运用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绘颔联的画面,最后回答出诗人的情感。【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第88页共88页\n(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50. 下雪 雪花51.罗诗:①设问。以“丰年事若何?”引出问题,三四句作答。②对比。把“尽道丰年瑞”的达官贵人和雪天空腹破衣的贫者作了对比。③议论。借“为瑞不宜多”发表自己对大雪的看法。全诗借雪表达对“贫者”的同情和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的批判。柳诗:①借景抒情。前两句借雪拥柴门、庭阶铺雪、无人来访的清冷之景,表现诗人被贬后孤寂的心境。②叙事抒情,后两句叙写有人踏着积雪,送来朋友从京城寄来的诗一事,抒发自己的欣喜之情。③比喻、借代。将雪比作“琼瑶”,以“凤沼”指代京城,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暗示出作者欣喜的内心。全诗既有被贬的孤寂之苦,又有“见寄”的惊喜之乐。【解析】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必须读懂读句,然后在理解诗句的意思上具体分析题目的要求。本题要求理解“为瑞”“琼瑶”的含义。第一,要理解“为瑞”,必须要结合全诗,诗的第一句说“尽道丰年瑞”,意思是说瑞雪兆丰年,诗人在最后一句说“为瑞不宜多”,意思是说瑞雪不宜下得太多,可以看出,“为瑞”,可以理解为下雪;第二,要理解“琼瑶”,也必须要结合全诗,诗的第二句“阶平庭满白皑皑”,意思是说台阶及庭院到处一片白,可见是下雪了,紧接着诗人说“今朝蹋作琼瑶迹”,可以看出,在这里,“琼瑶”是指雪。第88页共88页\n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修辞手法一定要答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答出诗歌的技巧手法,最后结合意象来分析情感。第一,手法不同。罗诗:“丰年事若何?”采用了设问的手法;把“尽道丰年瑞”同“长安有贫者”对比,写出了富者和贫者的差距;“为瑞不宜多”,通过议论发表自己对大雪的看法。柳诗:“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借景抒情;“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叙事抒情;将雪比作“琼瑶”,以“凤沼”指代京城,采用比喻、借代的手法。第二,情感不同。罗诗:“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诗人主要通过对比、议论写出达官贵人和雪天空腹破衣的贫者之间的差别,全诗借雪表达对“贫者”的同情和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的批判;柳诗:“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前两句借雪拥柴门、庭阶铺雪、无人来访的清冷之景,表现诗人被贬后孤寂的心境;“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后两句叙写有人踏着积雪,送来朋友从京城寄来的诗一事,抒发自己的欣喜之情;全诗既有被贬的孤寂之苦,又有“见寄”的惊喜之乐。52.C53.相似之处:①外表美丽(翠羽、嘴红);②能学人言;③被锁笼中。感情:①罗诗以鹦鹉自比,表达了诗人命途多舛,寄人篱下,无法畅言的无奈(悲慨、伤感);②白诗被困笼中的鹦鹉似富贵人家的歌妓,不得自由,表达了诗人对她们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解析】5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深得主人怜爱,鹦鹉对其主人更是情深义重”,联系“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可知,鹦鹉怀念的是在“陇西”的高飞岁月,心意与主人并不相同。这里“高飞”与前面“剪翅”不仅是“意不同”,更是极端对立,水火不容,可见主人的怜爱情重,实是虚情假意。故选C。53.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内容和诗歌情感的赏析能力,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题目入手;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第88页共88页\n本题,首先读懂诗歌的内容,根据题目找到相关的内容,抓住重点词组织答案。罗诗中根据“莫恨雕笼翠羽残”,可知鹦鹉有美丽的外表,被锁在笼子里。“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表面是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说明鹦鹉能学人言。白诗根据“养得经年嘴渐红”说明鹦鹉具有美丽的外表。“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说明鹦鹉被人剪掉翅膀养在笼子里,只有喂食的时候才暂时把笼子打开。“人怜巧语情虽重”是说人怜惜鹦鹉会说话,而对鹦鹉情谊深重。据此分析可概括出两首诗中鹦鹉的相同之处为:外表美丽,被锁笼中,能学人言。第二问:两位诗人借鹦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情感可从具体内容分析得出。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罗诗“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表面是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明白,太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是作者自况,是借告诫鹦鹉的口吻表达无法畅言的无奈和愤慨之情。白诗“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意思是说鹦鹉的主人因怜爱鹦鹉灵巧对其言情意深重,但鹦鹉想的是怎样冲出牢笼远走高飞,鹦鹉的心思和主人的怜爱不同。这些鹦鹉就和富贵人家的歌妓舞女一样,被深深藏在像牢笼一样的后院里。诗人借咏叹鹦鹉来表达对富贵人家的歌妓舞女的同情,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54.B55.运用拟人,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芳草含情,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白云有意,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解析】54.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结合来理解。B项,“在美丽的秋天曾两次游览”错误,一次是春天,一次为秋天。东风指春天。第88页共88页\n故选B。55.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表现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颔联是景物描写,答题时应立足分析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芳草”“白云”写风景之美,表达了对锦城景色的赞美;“碍马”“遮楼”暗写离别,运用了拟人手法,移情入物,表达了对锦城的留恋以及友人的怀念。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据此并结合颔联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56.D57.示例一:歌颂说:(1)此诗写蜜蜂不辞辛劳,不计报酬,不计较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最终享受者是谁,飞遍平地与山尖采花酿蜜,在无限风光中劳动,创造。(2)赞扬其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奉献精神。示例二:讽刺说:(1)蜜蜂辛勤劳动,采得百花成蜜,自己却享用极少;(2)而那些不劳而获的“谁谁谁”却坐享其成,恬然享用蜜蜂的劳动成果,这些人是可鄙的。示例三:歌颂讽刺兼具说:(1)蜜蜂不计报酬,辛勤劳动,在劳动中创造甜蜜生活,这是值得歌颂的;(2)蜜蜂辛勤劳动,创造出劳动成果,自己享用的虽少,但它创造了物质财富造福了他人,这是很可贵的;(3)有些人不劳而获,无端享用别人的劳动成果,这是卑鄙的。第88页共88页\n【解析】5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D项,“全是用议论的方式写成的”理解错误。第一、二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是叙述的方式。故选D。57.本题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题要求从三种观点中选择一种,并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不能空谈观点。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我认为此诗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由本诗的内容“不论平地与山尖”可知,蜜蜂不辞辛苦,漫山遍野采花蜜;由“为谁辛苦为谁甜”可知,蜜蜂不在乎最终是谁享受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分点作答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客观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58.D59.①全诗以桃花自喻,借桃花的艳丽和凄凉境遇,表达了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的失落心情。②“回首东风一断肠”流露出年华逝去、老大无成的痛苦。③“旧山”二字也透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失之偏颇。本诗不仅大赞桃花的美,更以桃花自喻,书写了自己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另外,“实属独辟蹊径之作”刻意拔高,不准确。故选D。59.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第88页共88页\n本题可从诗歌的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入手,结合诗中的句子通过桃花的特征分析情感。桃花艳而易凋,入诗颇多,常喻作薄命佳丽,轻浮之姝,如“人面桃花相映红”、“轻薄桃花逐水流”等。本诗却是自喻之作,以“漠漠香”、“不胜芳”喻自己才华高超,而用“艳拂文君酒”、“红欹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后四句转而抒说自己的冷落凄凉,透示了无限的幽伤。诗人自命才高,却数次落第,颇有怀才不遇之叹。【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60.D61.第一问:铜壶漏显示天快要亮了,七夕即将过去;下一个相会的美好日子,还要等一年才能到来,令人惆怅忧伤。第二问:表达了对有情人团聚时刻的留恋不舍,对未来有情人天地相隔的惆怅,对有情人不能长相守的同情。【解析】6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D项,“首句、五、七句写天上,二、三、四、六、八句写人间,表现天上的美好欢乐胜似人间”分析有误,第八句“惆怅佳期又一年”写的是天上,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而此时“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表现的是人间美好欢乐胜似天上。故选D。61.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赏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第88页共88页\n解答第一问“诗的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时,重点是对最后两句“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的翻译理解,注意“铜壶漏”是古代的计时器,“又一年”是指到来年的七夕相会,还要等一年的时间。第二问要答的是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时可以在理解最后两句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惆怅”。“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意为“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进而表达了作者对有情人团聚时刻留恋、依依不舍之情,对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情人天地相隔,不能长相厮守的惆怅以及同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只要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即可。62.B63.运用比拟(想象)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经过一天日晒,在日落之时的牡丹如同娇弱无力、倚靠栏杆的美女杨贵妃,丰富了牡丹的形象,在国色天香、艳丽动人之外又突出了娇美柔情。【解析】6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批评达官贵人的追名逐利”错误,颔联写牡丹受公子、美人喜爱,从侧面烘托出牡丹雍容华贵的特点。故选B。6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句”,答题时要借助该句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进行解答。本题:“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这两句是写牡丹经过一天日晒,如同娇轻慵懒、弱不禁风的美女。不过,这两句诗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引起人们对李白《请平调》三首的联想。李白的诗是唐玄宗同杨贵妃赏牡丹时奉旨所作,后两首即将牡丹与杨贵妃联系起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罗隐诗的末两句,扩展了李白诗作的联想范围,使读者从时间的、历史的座标去认识牡丹的美艳绝伦。“太真无力凭栏杆”意为“像美艳的杨贵妃靠着栏杆神情疲惫,”运用拟人、想象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日落之时的牡丹的娇弱无力,如同倚靠栏杆的美女杨贵妃,丰富了牡丹娇美柔情的形象。第88页共88页\n64.①首联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②颔联和颈联写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③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结构及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通览全诗,诗人先写一年之中春秋两次游览锦江的情景,春游之时芳草茂盛,好似含情羁绊马儿;秋游之时秋云舒卷,就像有意遮掩城楼。表达出诗人游览锦江的喜悦之情,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芳草、秋云的深情挽留表现诗人和友人的深厚情意。接着写诗人离别锦江时的情景,锦城之山因为离别而生恨断肠,锦江之水因为别离而泣声入梦;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接到山水身上,通过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悲伤哀愁。最后写诗人为友人回首,看到自己和锦州远山隔断、烟扰云遮,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锦江的留恋之情。【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65.C66.①怀才不遇之悲。通过贾谊、王粲的典故。②既要扭转乾坤,但并不贪恋禄位的崇高理想。通过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湖上之典。③清高自守的人格自况,对猜忌小人的无情嘲讽。通过庄子寓言。【解析】6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注意认真对诗句进行理解,注意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仔细甄别选项内容的表述和原文的差异。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第88页共88页\n故选C。6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把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以下角度考虑,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题干的“哪些”“简要分析”,就是答题的提示,要注意认真研读本诗歌,此诗抒发了作者虽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的坚定胸怀,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比如借用古人典故即是体现自身的境遇及情感。【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67.B68.“粉艳飘歌席”写出了梅花在达官贵人的歌席上只能呈现粉艳的媚骨而倍感羞辱的命运,诗人用“愁怜”两字寄寓了对自身才华出众却也只能“粉艳飘歌席”的哀叹与悲愤;“寒香扑酒樽”写出了梅花孤傲不羁,洁身自好的本性,“静爱”表达了诗人希望自身能坚守孤傲不羁,洁身自好的品性。【解析】6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写出盛开的梅花经历风吹雨打后凋零残败的情状”分析错误,“经雨不随山鸟散”运用对比,意思是说梅花不像山鸟,一经风雨就纷纷飞散,写出了梅花坚贞不屈的品性。故选B。第88页共88页\n6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回答诗句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回答诗句的表现手法,要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再回答此手法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的必然步骤。“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结合标题分析,本诗主要写“梅花”,“粉艳飘歌席”写出了梅花在席上呈现出粉艳媚骨的命运。结合注释内容“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分析,诗人用“愁怜”两字,借“愁怜”“梅花”,实际上是“愁怜”自己,表达了自己的哀叹与悲愤。“寒香扑酒樽”写出了梅花孤傲不羁的本性,“静爱”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像梅花一样,孤傲不羁、洁身自好等。【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9.A70.相似之处:①外表美丽(翠羽、嘴红);②能学人言;③被锁笼中。感情:①罗诗以鹦鹉自比,表达了诗人命途多舛,寄人篱下,无法畅言的无奈(悲慨、伤感);②白诗被困笼中的鹦鹉似富贵人家的歌妓,不得自由,表达了诗人对她们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精神。【解析】6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技巧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A项曲解诗意。联系“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可知,鹦鹉怀念的是在“陇西”的高飞岁月,心意与主人并不相同。这里“高飞”与前面“剪翅”不仅是“意不同”,更是极端对立,水火不容,可见主人的怜爱情重,实是虚情假意。故选A。第88页共88页\n70.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要求,依照题目要求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提出异同。第一问:这首诗有相似之处,是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罗诗中根据“莫恨雕笼翠羽残”,可知鹦鹉有美丽的外表,被锁在笼子里。“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表面是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说明鹦鹉能学人言。白诗根据“养得经年嘴渐红”说明鹦鹉具有美丽的外表。“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说明鹦鹉被人剪掉翅膀养在笼子里,只有喂食的时候才暂时把笼子打开。“人怜巧语情虽重”是说人怜惜鹦鹉会说话,而对鹦鹉情谊深重。据此分析可概括出两首诗中鹦鹉的相同之处为:外表美丽,被锁笼中,能学人言。第二问:两位诗人借鹦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情感可从具体内容分析得出。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罗诗“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表面是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明白,太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是作者自况,是借告诫鹦鹉的口吻表达无法畅言的无奈和愤慨之情。白诗“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意思是说鹦鹉的主人因怜爱鹦鹉灵巧对其言情意深重,但鹦鹉想的是怎样冲出牢笼远走高飞,鹦鹉的心思和主人的怜爱不同。这些鹦鹉就和富贵人家的歌妓舞女一样,被深深藏在像牢笼一样的后院里。诗人借咏叹鹦鹉来表达对富贵人家的歌妓舞女的同情,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71.C72.①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赞美留恋。上句写春游锦城,下句写秋游锦城。②使用拟人手法,“芳草”“好云”殷勤地挽留自己;“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炼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③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解析】7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选项“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错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是颔联。故C。第88页共88页\n7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象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73.C74.相似之处:①外表美丽(翠羽,嘴红);②能学人言;③被锁笼中。感情:①罗诗以鹦鹉自比,表达了诗人寄人篱下,无法畅言的无奈(悲慨)②白诗被困笼中的鹦鹉似富贵人家的歌妓,不得自由,表达了诗人对她们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同情,体现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解析】7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鹦鹉怀念的是在“陇西”的“高飞”岁月,心意与主人并不相同,更谈不上情深义重,不离不弃。这里“高飞”与前“剪翅”不仅是“意不同”,更是极端对立,水火不容。可见主人的怜爱情重,实是虚情假意。故选C。第88页共88页\n74.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俗所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诗歌,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异同。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词中的鹦鹉有何相似之处?两位诗人借鹦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题题有两个问,第一问:这两首诗词中的鹦鹉有何相似之处,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两首诗歌,找出诗歌中描绘鹦鹉的内容,概括出它们相似之处。罗诗中根据“莫恨雕笼翠羽残”可知鹦鹉具有美丽的外表,被锁在笼子里。“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表明意思是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过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说明鹦鹉能学人言。白诗根据“养得经年嘴渐红”说明鹦鹉具有美丽的外表。“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说明鹦鹉被人剪掉翅膀被样在笼子里,只有喂食的时候才暂且把篓子打开。“人怜巧语情虽重”是说人怜惜鹦鹉回说话,而对鹦鹉情谊深重。据此分析可概括出两首诗歌中鹦鹉的相同之处为:外表美丽(翠羽,嘴红);被锁笼中;能学人言。第二问:两位诗人借鹦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的情感,可根据对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罗诗“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表面看是劝诫鹦鹉不要把话说的太明白了,太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啊!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是借告诫鹦鹉的口吻表达语言不慎,足以招祸的无法畅言的无奈、悲慨之情。白诗“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意思是说鹦鹉的主人因怜爱鹦鹉灵巧善虽然对其言情深义重,但鹦鹉想的是怎样冲出牢笼远走高飞。鹦鹉的心思和主人的怜爱是多么不同,这些鹦鹉就和富贵人家的歌妓舞妓一样,被深深藏在像牢房一样的后院里。诗人借咏叹鹦鹉来表达对像被困笼中的鹦鹉一样富贵人家的歌妓舞妓的同情指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75.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主要分析比较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这就要求先找出其思想感情的相同点,然后再重点分析其不同点。具体分析时,可以从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入手。第一首中有“有花堪折直须折”,而第二首中有“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正是两首诗在思想上的共性,也就是“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金缕衣》中,“金缕衣”本是华丽贵重之物,诗人却“劝君莫惜”,而“劝君须惜”的却是“少年时”。“堪折直须折”中“直须”比前面的“须”更有强调意味。由此可知,诗人奉劝人们要不辜负青春,要及时努力。罗隐《自遣》中“今朝有酒今朝醉”一语惊人,诗人想告诉世人:失意无法排解时,可以以醉解愁。两个“今朝”的重复,道出了所谓解忧也只是暂时的排解而已。“明日愁来明日愁”,此句明显地流露出了诗人的无奈与伤心,正因为“醉”的时间是有限的,酒醒之后,尚未排遣的旧愁加上明日的新愁,那就更愁了。由此可知,正在劝解世人凡事看开些的诗人自己其实也没有解决这个难题,虽然他对明日之愁采取的是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但这恰恰体现了他以酒浇愁、得过且过、无可奈何的凄凉之感。第88页共88页\n【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比较题只需再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即可。76.运用拟人,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分析诗歌语言,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然后考虑其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最后要结合表达的情感分析。本诗的三四句是写景,其中“芳草有情”“好云”“遮楼”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主要表达的情感是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结合以上分析作答,意思对即可。77.AB78.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边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拘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解析】7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错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诗中的“东风”就是指春天。B项,错在“直接表现了……”。应该是借景抒情。故选AB。第88页共88页\n78.试题分析:题干是“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读懂全诗,再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象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回答本题要有三个要点:手下回答出颔联的表现手法: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手法。然后运用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绘颔联的画面,最后回答出诗人的情感。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79.DE80.①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苍黑夜色,寄寓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②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觉悟;③象征,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解析】79.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项,“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有误。颈联的意思是:暗淡的歪斜孤灯烧白了离人的双鬓,寒更的转动漏壶刺痛了旅客的愁肠。E项,“相互映衬”赏析有误。本诗通过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来映衬眼前悲凉的境况,并没有“相互映衬”。80.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结句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明确诗句的内容是景物描写,应该是以景结情,结尾一般和情感有关,同时注意结尾和首联的照应。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第88页共88页\n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首联“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写诗人满怀希望,离开渔乡来到京城,交代了事情的原因。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两句描绘了诗人内心由于自己前途渺茫,充满沧桑之感,凸显出自己的失魂落魄和无奈;“灯欹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两句洗出自己流落他乡,内心无比痛苦,揭示出一种极度感伤的悲苦情怀;“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的意思是:今后的归计未知而自身年纪已老,只见长安城里九衢双阙夜色苍苍。尾联寓情于景,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尾联诗人表示前程未卜之时又念及年已渐老,最后以街衢宫阙一切都是黑沉沉作结,突出人生不易,岁月沧桑,感叹自己前程悲苦的哀愁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同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觉悟。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诗句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结尾诗句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作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结尾诗句的作用,回答时要从抒情手法是,结构上,表现手法等方面结合有关的诗句来回答。81.BE82.(1)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2)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3)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4)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解析】8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DE项考核手法,BC项考核内容,其中B项,“诗人批评了‘野水’的无情,赞美了‘水边花’的美丽”错。E项,不是用的反问修辞,而是设问。8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注意根据诗中的“野水无情”分析“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不觉老从头上来”分析“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根据“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分析“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根据“蒙邑先生最有才”分析“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第88页共88页\n83.D84.①“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中的“桃李”喻指考取功名之人;“旧处”是指权贵之家。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了考取功名者仍然是那些权贵人家的子弟。②此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举考试被权贵把持的黑暗现象,把矛头直接指向唐末科举和豪门贵族,指明了讽喻的对象,点明了本诗的主旨。③这是诗人对自己多年不第生涯的痛苦思索和总结,表现出对命运不公的不满与愤恨。【解析】8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D项考核手法,BC考核内容,E项考核情感,其中D项,“运用想象”说法错误,颈联所描绘的全是实景,而且也不是写自己考取功名后欣喜的宏大场面,而是指科举考试结果出来后的宏大场面。E项,“其语言与白居易的讽喻诗一脉相承,明白如话”解说不当,本诗虽是讽喻诗,但语言却深沉婉转、含蓄。8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从手法、情感的角度作答,从手法看“桃李”喻指考取功名之人;“旧处”是指权贵之家。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了考取功名者仍然是那些权贵人家的子弟。从情感看此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举考试被权贵把持的黑暗现象,表现出对命运不公的不满与愤恨。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85.AE86.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解析】85.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诗人批评了‘野水’的无情,赞美了‘水边花’的美丽”错。E项不是用的反问修辞,而是设问。第88页共88页\n8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理解是人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本题范围是全诗要逐联分析,首联写流水总是无情流去不复返,水边盛开的花儿又是为谁盛开的呢?结合注释①可看出人生失意的感伤;颔联写只知道事物一个个从眼前离去,没有发现变老是从头上开始的,抒写人生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颈联用典“休叹息”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世事无常,不必纠缠于穷达;借对庄周的称赞“最有才”,含蓄地表达了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之情。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87.BC88.①首联写一年两度游览锦江,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之情。②颔联和颈联写景寄情,抒发了诗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③尾联“今日因君试回首”,离别之时频频回头,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解析】8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颔联……用了……夸张、动静结合等手法”有误,这是对诗歌技巧的分析有误,“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颔联没有夸张、动静结合等手法。颔联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C项,“颈联写……故乡的山水,带着离情,牵绕别恨,让诗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有误,从诗中来看,诗人不是离别家乡,而是离别锦江;使人魂牵梦绕是锦江的山山水水。第88页共88页\n8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情感真挚,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首联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次写离别友人及告别锦江山水之怅恨,“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颔联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尾联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89.AD90.首联:借黄河的水无法澄清,来暗示当时科举考试的虚伪,揭露官场和黄河一样混浊;颔联:表面说黄河通天是因河道曲折,实际指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须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科举之初就混浊不堪;颈联:用典,指出封建贵族世代霸占朝廷爵禄,求官之人一经援引很容易平步青云;尾联:借“黄河千年一清”,没人能等到,揶揄朝廷和科举的黑暗也是改变不了的。【解析】89.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首句是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全部倒进去,也无法改变黄河的混浊,暗示官场亦如此。D项,“读书人入仕的希望永远渺茫”错,原意是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把持朝政的封建贵族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第88页共88页\n90.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借对黄河的描写有所揭示和抨击。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先要明白何为“讽喻”手法,再逐一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讽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语言方式,用比喻进行讽刺。可结合诗下注释。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回答该题时,要一联一联回答,除了回答诗句的表面意,还要结合题干中的“讽喻”答出诗人借黄河,揭露官场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混浊不堪。点睛:政治讽喻诗反映国事民生,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对政治黑暗进行揭露,对统汉者进行规谏和讽喻;另一类是反映民生疾苦,特别是人民的苦痛,对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政治讽喻诗,抨击统治者的荒淫奢侈,揭露政治的弊端,表达了内心的怨恨与不满,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艺术特色上:以叙事为主,穿插有精辟的议论,表明作者的立场;运用简练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语言浅近通俗;常用对比手法,有时运用比喻,强化或形象的表现主题。政治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1.思想情感:揭露黑暗政治,批评朝政得失,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2.内容题材:恶政(赋税徭役过重;官吏欺压百姓;权贵骄纵豪奢)、民情(百姓艰辛的劳动和凄惨的生活)3.手法:对比;比喻(象征);叙议结合,卒章显志。4.语言:朴质平实,语含讽刺(或委婉含蓄)。91.AC92.(1)是全诗的诗眼,点明旨意;(2)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屡试不第而登楼远眺的激愤惆怅;(3)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4)统领全诗,为下文吊古伤今,抒写羁旅之愁、怀才不遇之苦做铺垫。【解析】91.试题分析:A项,“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理解不妥,注释中有“五胡乱华”“边塞战士死伤极多”,此联主要是借古伤今,隐含对唐王朝衰败的指责和讥讽,沉郁的感情与上下联相吻合;C项“情感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理解错误,尾联虽有投笔从戎之意,但不是抒发其壮志,而是发其余悲,虽棱棱有骨,却不免衰颓,表达的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愤懑无奈,终是晚唐风调。第88页共88页\n92.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的作用,是考查诗歌的语言的炼字。题目明确要求回答字的作用,这和一般的炼字题目又有区别。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理解首联。首联写作者登上城楼的心情。用寒、猎猎、独、危等字极力渲染出苍凉、高阔、孤独的意味,而“怅”字则集中点出主人公此时的心情,既引出下文,又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这是一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激愤之诗,全诗吊古伤今,故“怅”统领全诗,为下文吊古伤今,抒写羁旅之愁、怀才不遇之苦做铺垫。这样作用就基本出来了,答题时选用恰当的语言分点作答。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本题只要求分析作用。93.(1)AE(2)颔联借景抒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表现了对锦江山水的赞美留恋和离愁别恨,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详解】(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句的内容。首先要借助注释读懂诗,了解所运用的艺术手法。A项错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东风”是借代春天。E项“语言朴实无华”错。(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对颔联作简要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首先要读懂诗,了解颔联和上下联之间内容和情感上的联系,再抓住“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这一特点,指出颔联的写景手法即作用急了。首联叙自己游览锦江之事,流露喜悦之情。颔联是全诗最富有诗意的句子。极写锦江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这两句分别承首联的“前值东风”与“后值秋”,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象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颔联表现了对锦江山水的赞美留恋和离愁别恨,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第88页共88页\n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94.BC95.第一问:运用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手法,抓住桃花红艳、芬芳的特点进行描写。第二问:以乐景衬哀情,为诗人的情感表达作铺垫。一、二两联着力表现桃花的红艳、芬芳,与后两联桃花无人欣赏、迟疑怅望、风雨时至的孤独、凄凉形成鲜明对照,为作者以桃花自喻,抒写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做铺垫。【解析】9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是“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答题关键词“正确”,选项中,A项‚用拟人手法的分析不正确,“漠漠香”写桃花散发的香气,“暖”是桃花给人的触觉,并没有把桃花拟人化。D项分析强加因果。本联前一句写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后一写有时下雨后更让人感觉凄凉,注意“有时”二字,游人寥寥并不是因为风雨,所以是强加因果。E项分析无中生有。诗歌末句是感伤自身,从诗歌前两联来看,桃花东风中开得正艳,可惜无人欣赏,东风并没有摧残桃花。故选BC。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原诗对每个选项中的词语赏析进行比较判断。如A项‚“漠漠香”写桃花散发的香气,“暖”是桃花给人的触觉,并没有把桃花拟人化。D项,本联前一句写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后一写有时下雨后更让人感觉凄凉,注意“有时”二字,游人寥寥并不是因为风雨,所以是强加因果。E项,诗歌末句是感伤自身,从诗歌前两联来看,桃花东风中开得正艳,可惜无人欣赏,东风并没有摧残桃花。所以本项分析属于无中生有。第88页共88页\n95.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把握情感能力。解答时要从分析手法入手,概括出景物特征,并从中体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从而分析出其作用。解答时要注意写景运用的手法,前两联有直接有间接,写“梅”“柳”为对比反衬,写“文君”“宋玉”为虚写,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这两联突出了桃花的香、艳、美。回答第二问要结合律诗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间的关联,一般而言,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本诗写景为乐景,抒情为哀情,可扣住“怅望”“断肠”来思考,答题时把这些组织进去。96.BC97.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边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拘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解析】9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错,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东风”代指春天。C.“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错。诗的中间二联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可见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间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故选BC。9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写作特点(炼句)的能力。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可见属于拟人修辞。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把大自然的风物当成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行为、情态。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反语),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第88页共88页\n98.运用拟人,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话反说亦可)99.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以景作结,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情思,情韵悠长,余味无穷。【解析】98.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立足颔联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芳草”“白云”写风景之美,表达了对锦城景色的赞美;“碍马”“遮楼”暗写离别,运用了拟人手法,移情入物,表达了对锦城的留恋以及友人的怀念。据此并结合颔联具体内容分析即可。99.本题应结合尾联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今日因君试回首”一句“因君回首”表达对友人的怀念,点明了主旨;“淡烟乔木隔绵州”写景,“隔”字表达离恨,“淡烟乔木”以景结情,起到了情意绵远、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100.C101.C102.B103.第(1)段先从“物”的“韬晦”说起,指出动物隐藏踪迹是出于躲避外敌的本能;第(2)段由物及人,指出那些所谓的英雄高喊“救彼涂炭”,实则欺世诳众。第(3)段由“英雄”推及“常人”,指出以“英雄之言”掩盖不洁内心已成为社会的普便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三个段落由物及人,由特殊到一般,层层推进,因此不可互换。【解析】100.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这里主要考查“于”字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则曰牵于寒饿”句意:就说我这是被寒冷饥饿牵绊。“于”是介词,表被动,译为被。A项,句意:大概都出自这吧。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自”或“由”。第88页共88页\nB项,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于,介词,比。C项,句意:不受时俗限制。于,介词,表被动,译为被、受。D项,句意:向我学习。于,介词,向。故选C。10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态度、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结合题干要求,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准确理解作者态度;最后认真分析选项,作出选择。首先阅读翻译原文,找出关键语句“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其大意为: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所以作者说的“英雄”实际是欺世诳众之徒。故选C。10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用词、句式、手法等角度分析其语言特点;最后一一分析选项,作出判断。本题要求选择“对第②段的语言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根据题干要求,细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结合语句“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可知,这里是整句,整段整散结合。“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可知其语言洗练犀利、凝练含蓄。故选B。103.本题考查分析、评价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抓住各段关键词句,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结构,认真分析内容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分析解答。第88页共88页\n文章第一自然段先从物的“韬晦”写起。动物韬光晦迹,是本能。这种本能是出于防范外敌,保存自身。揭示了这一普遍规律后,以“故人亦然”一语即切入本题。然后第二自然段写人的韬晦,也是“防乎盗”。而“盗亦人”,盗只是人性的异化,不能始终保持谦退、正直、廉洁的本性,那就成了“盗”。盗玉帛的,说是被饥寒驱迫;盗国家的,却说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受饥寒之迫,不必苛责;说救民于水火,按理应以百姓之心为心。可是那些以救世主自居的英雄内心究竟如何呢?以刘邦、项羽为例,指出他们都是见到帝王靡曼、骄崇的生活想据为己有、取而代之,。他们高喊“救彼涂炭”,实为欺世诳众。文章第三自然段,由“英雄”推及“常人”,点出人多向往“峻宇”“逸游”,只是人们往往以“英雄之言”掩盖其不雅、不洁、不仁的内心罢了。罗隐这篇《英雄之言》,结构上层层推进,指出以救民为号召的英雄们,其真正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已。据此可知三段顺序是不能调换的【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物品的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所以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了;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人呢?因此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为人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104.B105.B106.(1)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2)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为人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107.(1)攻破秦,并可取而代之。(2)项羽于是向西进军,对咸阳宫殿一路烧杀,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破坏的,秦国人民大失所望,但是因为害怕他,不敢不服。第88页共88页\n【解析】10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本题中,B项,根据句意,“谢”应译为“道歉”。题干中的解释错误。故选B。105.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B项,“四关”中,东指“函谷关”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关中,地名,是指“四关”之内,东指潼关。故选B。10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比如:(1)诽谤者,批评朝政得失的人;偶语者,相聚谈话的人;族,灭族;弃市,处以死刑;(2)是以,所以;峻宇,高大的宫室;逸游,放纵的游乐;为……所,表被动;窥,觊觎;鲜,少。10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锁定答题区间,然后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材料(二)中认为楚籍之“谋”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概括其入关后的具体表现。根据文本“楚籍则曰‘可取而代’”,可知,楚籍之“谋”是指攻破秦,并可取而代之,自立为王。根据文本“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可知,项羽入关后,向西进军,对咸阳宫殿一路烧杀,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破坏的,秦国人民大失所望,但是因为害怕他,不敢不服。故由此可得出答案。第88页共88页\n【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一)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晏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zhǐ,纸)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本来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祥。”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在关中称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的秦朝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是要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现在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第88页共88页\n项羽于是向西进军,对咸阳宫殿一路烧杀,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破坏的,秦国人民大失所望,但是因为害怕他,不敢不服。项羽派人把关中情况向怀王报告。怀王说:“按照原来的约定办。”项羽怨恨怀王不肯叫他与沛公一同向西入关,却叫他往北去救赵国,因而使他失去了原来所定的约定,后于沛公入关,得不到“王关中”的权利。于是,就说:“怀王是我的叔父项梁立的,他并没有战功,怎么可以当定约的盟主?原本打定天下是诸位将领和我项籍呀!”于是,项羽表面尊崇怀王为义帝,其实却不听从他的命令。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在梁、楚地九郡称王,定都彭城。怀王也违背约定,更改立沛公为汉王,在巴、蜀、汉中称王,定都南郑。(二)物品之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像秦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为人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第88页共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