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第八单元第二讲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读下图,回答1~2题。1.图中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A.a B.bC.cD.d2.图中聚落分布特点主要表现为( )A.分布较分散,无规律可循B.沿湖分布C.沿交通线分布D.沿等高线分布3.下图所示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内河航运和公路运输的发展B.工业生产和金融贸易的发展C.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D.城市管理方式和环保的要求读图,回答4~5题。4.下列关于图示地区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处到乙处聚落形态明显呈带状分布B.甲、乙、丙、丁四处聚落规模相差无几C.由甲到丁聚落越来越密集D.乙处为山前洪积扇、冲积扇区,聚落稀少6\n5.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商业网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商业网点越密集越好B.从甲到丁,商业网点越来越密集C.丙处商业网点基本上均沿河流分布D.丁地同等规模的单个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最大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回答6~7题。6.关于交通条件对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③交通线的发展对城市形态没有什么影响 ④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7.早期沿运河发展的城市,历史上商业贸易很繁荣,但后来发展速度明显变慢,其原因是(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B.商人大量外迁C.长江水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下图是江汉平原某地村庄杂货铺分布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8~9题。8.图中杂货铺的布局符合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 )A.交通最优B.市场最优C.经济最优D.便民最优6\n9.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商业网点的规模大、密度小B.平原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比山区大,与交通条件无关C.从商业网点布局的位置分析,杂货铺A的经营规模比杂货铺B的可能大一些D.交通线的变化对集市的兴衰没有影响读“我国某市城区规划图”,完成10~12题。10.有关图中富居家具城选址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布局符合交通最优原则B.靠近居民区,便于扩大销售范围C.靠近家具生产厂,以减少运输费用D.靠近国道,便于产品出口11.图中百货大楼、裕鑫大厦、鲁门商场布局最突出的优势是( )A.接近银行,便于金融流通B.位于市中心,消费人群集中C.相互靠近,便于互通有无D.该处地价高,可显现企业实力12.图中夜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货源充足B.人口集中C.交通便利D.金融市场活跃二、综合题(共40分)13.下图是“东亚某沿海地区示意图”,图中乙是传统的港口城市,丙是新建港口城市。读图完成问题。(18分)6\n(1)推测甲城早期至近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说明原因。(6分)(2)制约乙城港区进一步发展的自然原因是 ;丙城是以装卸、仓储、造船为主的港口城市,其港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4分)(3)A线和B线是连接甲城和丁城的公路选线方案。较合理的是 线,简述你的理由。(4分)(4)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判断图例①为 区,理由是 。(4分)14.读某地区聚落及商业网点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1)图中A、B两处聚落空间形态各有何特点?(6分)(2)图中C、D两区域商业网点的密度有何差异。试分析其成因。(8分)(3)图中E处河港曾经是该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枢纽,盛极一时。后因泥沙淤积和公路发展,该河港最终废弃。试述该种变化对E地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8分)6\n详解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解析:第1题,交通最为便利的聚落最容易发展为城市。第2题,由图可知,聚落有的沿河流分布,有的沿铁路线分布,因此均沿交通线分布。答案:1.B 2.C3.解析:原城区沿河流伸展,新城区主要是在铁路的辐射带动下不断向外扩展,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推动了城区空间形态变化。答案:C4、5.解析:第4题,图中显示,甲、乙位于山区,聚落形态受地形的影响,分布比较散乱,丙、丁地处平原,聚落规模一般较山区大,且密集。第5题,商业网点的密集程度与人口的密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答案:4.C 5.B6.解析:由图可知该城市1950年前沿运河发展,1960年往铁路线方向扩展,1990年后又向长江沿线扩展。答案:D7.解析:早期交通运输方式单一落后,运河地位凸出,后来随着铁路的出现以及长江水运的发展,运河航运地位下降。答案:C8.解析:A、B两杂货铺均位于道路交叉口,交通便利,符合商业网点布局的交通最优原则。答案:A9.解析:该地具有乡村商业网点分布的一般特点,即规模小,密度小;平原地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从图中箭头所指的客货流来看,A地的流动量大于B地,所以A地的商业规模比B地大;交通线的变化能够引起集市的兴衰。答案:C10、11、12.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知富居家具城靠近城市边缘交通干道,符合交通最优原则。第11题,百货大楼、裕鑫大厦、鲁门商场等布局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群集中。第12题,夜市以日常消费品交易为主,需要靠近居民区。答案:10.A 11.B 12.B二、综合题(共40分)13.6\n解析:第(1)题,图中甲城市位于河流干流沿岸,早期以河运为主,城市应沿河发展;后期随着铁路的兴建,城市沿铁路拓展。第(2)题,乙城港口水位较浅,且位于河口,泥沙容易淤积;丙城港口水位较深,同时有铁路经过。第(3)题,A线经过山脊,沿线起伏大;B线沿线地势平坦,工程量小。第(4)题,从甲城市的空间结构来看,①位于铁路沿线,应为工业区。答案:(1)城市面积扩大;由沿河分布向沿铁路线分布发展。原因: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2)水位较浅,大型船只易搁浅 水位深;有铁路交通线可深入内陆(3)B 地势起伏和缓,工程量小。(4)工业 在城市外围;沿铁路线分布14.解析:第(1)题,读图中可知,B地聚落沿河分布,A地聚落主要沿公路分布。第(2)题,C地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聚落较多,商业网点密度较大;D位于山区,情况与C地相反。第(3)题,交通线衰落之后,聚落形态基本不变,且发展缓慢,同时会沿公路有一定的发展,商业网点将减少。答案:(1)A处聚落空间形态沿公路线扩展,B处聚落空间形态沿河流伸展。(2)C处商业网点的密度大于D处。 C位于平原,D位于山区: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3)E地聚落空间形态将保留沿河流伸展的特点,同时沿公路发展。 其商业网点密度将会减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