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3物质和运动(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神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哲学中的物质①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7\n(4)意识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①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②运动的普遍性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③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c.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d.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2)相对静止的含义和特点①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②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17\n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和联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1)规律是一种联系,也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2)事物的联系有现象联系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联系。规律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无法直接感知。如种瓜得瓜是现象,背后隐藏的遗传才是规律。(3)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4)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是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①规律的客观性a.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b17\n.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②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4)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①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规律的必要条件。!易错提示区分规律与现象(1)规律比现象更深刻,现象比规律丰富。规律体现的是事物本质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现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觉到的,而规律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规律和现象统一在同一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并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客观存在的规律。考向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17\n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区别①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②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①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②随着实践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结构和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联系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以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没有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提供的科学事实,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不断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正确性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为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典例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①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②是对物质现象共性的反映③是物质世界万事万物的总和④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考向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志只能影响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17\n(2)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来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3)从人类社会的本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图示:【典例2】由于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化石,人类“走出非洲”说一度占了上风。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发现的那些化石。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主旨的是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答案】D考向三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17\n(1)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如图所示:(2)关于世界的物质性还有以下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3)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典例3】造林绿化被视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首要手段,因此受到高度重视并得以快速推进。然而,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美观,将适宜本地栽种的乡土树种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土豹子”,却热衷于调运跨纬度且价格高的“洋树种”。这种做法①旨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②违背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性③有利于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④是主观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的表现A.②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答案】C考向四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17\n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提示】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①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而言的。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唯一特性。【典例4】“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答案】A 考向五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17\n特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典例5】“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C.运动是有规律的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答案】A【解析】这首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A。考向六正确理解规律(1)图解规律的概念(2)理解规律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17\n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①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不等同于具体规律;②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规律和现象①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②现象浮于事物表面,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③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现象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①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②有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这种偶然联系就不是规律规律和联系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③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提示】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不是规律,它们都是主观的,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典例6】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木。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题中材料告诉我们A.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答案】D考向七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物质运动规律17\n区别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③要在物质的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④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典例7】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早归,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中蕴含的哲理有①物质世界是运动的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③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固有规律④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所不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的知识。题目寓意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说法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故选A。1.2022年5月21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扬州论坛上指出,宇宙中90%的物质是看不见的,被称为“暗物质”。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暗物质”。材料中的“暗物质”①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反映②是能被人类所认识的具体的物质形态17\n③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④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很多时候,我们在做别人思想工作时常常要说“不忘本来”,“本来”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存在”范畴,是指事物及其产生,发展的本源、来源和背景。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①意识具有第一性②社会存在具有客观性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物质和意识都可以是世界的本原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3.自从有了人之后,世界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但我们还是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客观实在”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客观实在是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②客观实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就不是客观实在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④客观存在的东西,就是客观实在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4.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者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从哲学上看,这是说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5.当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现象是一种“客观实在”,实实在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下列对“客观实在”的理解正确的是A.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是人类社会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17\nD.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6.当地时间2022年9月19日下午,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发生7.1级地震。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①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②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④就存在方式来说,物质是静止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我国生物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发现三个疾病相关基因,华中农大转基因棉通过鉴定,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具有普遍性B.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C.规律是不稳定的联系D.人们可以创造规律8.“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一命题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诡辩论B.否认了运动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C.夸大了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9.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这是基于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B.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D.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17\n10.2022年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谋划深入抓好各项改革试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探索、大胆实践。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其依据是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③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改变的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022·上海政治)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2.(2022·广东文综)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需要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2022·江苏政治)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17\n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22·海南政治)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①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②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③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④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参考答案】【考点冲关】17\n1.C【解析】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暗物质”,材料的“暗物质”是能被人类所认识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C【解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材料中强调了“事物及其产生,发展的本源、来源和背景”其实是强调了社会存在的客观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故选C;①不选,因为物质第一性;④不选,因为世界的本原只能是物质。4.C【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马克思强调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说明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C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没有涉及物质的特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D不符合题意;人的意识可以超前于客观物质世界,“永远落后”说法过于绝对,B说法错误。5.D【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的知识。这种“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D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A不符合题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领域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也不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C不符合题意。6.A【解析】“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①③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②说法错误;就存在方式来说,物质是运动的,④说法错误;故选A。7.A【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材料中强调了我国的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果体现了规律的普遍性,A符合题意;B、C、D均说法错误。8.D17\n【解析】机械运动中的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是承认相对静止的表现;机械运动中的物体在同一瞬间不在这个地方,是承认绝对运动的表现。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这是强调了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所以题中观点正确提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D正确。其他选项都没有正确分析这一命题。9.D【解析】题目中,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D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排除。B中“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说法错误,排除。C不符合题意,排除。10.A【解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其依据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故①②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改变的,③说法错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总是统一的,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④说法错误;选A。【直通高考】1.D【解析】四川人民经过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D符合题意;“人定胜天”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成功,没有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不符合题意。3.A【解析】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③错误;“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①符合题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4.A【解析】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③错误;④中“决定于”说法错误,排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①符合题意;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符合题意。故选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