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水循环环节和水量平衡知识系统\n典题精讲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7题。图2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000毫米B.约为2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答案】6.C7.A【解析】6.根据题干文字信息材料:“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可知当地为干旱地区,该闭合流域为内流流域,即然闭合,就不用再去考虑外地流入,本地流出之类的水收支问题了。再来看一下设问中的条件信息:“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此内流流域多年水循环过程中水量平衡(当地储水变化量为零),即: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因此选项C正确。\n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来源:学#科#网Z#X#X#K](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答案】(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解析】(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课后巩固\n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沙丘1-2米深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A.坡顶>坡中>坡脚B.坡顶>坡脚>坡中C.坡中>坡脚>坡顶D.坡脚>坡中>坡顶【答案】1.A2.D【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和位置差异,植被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的生态作用,需要抓图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1.根据材料,该地冬季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积雪冬季不会融化,而在春季气温回升后,积雪消融,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含量高,A正确,D错误。该地夏秋季节气温高,蒸发量大,因此土壤水分含量小,B、C错误。2.地下水是可以流动的,坡脚处地势最低,水分最容易汇集,因此水分含量最高,而坡顶地势最高,因此水分含量最少。从图示直奔分布来看,坡脚处植被最丰富,也说明水分含量最高,坡顶几乎无植被,因此水分条件最差,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土壤潜在蒸发量是指土壤在供水充分条件下,由蒸发作用所消耗的水量。下图是某地土壤水量平衡各月收支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题。\n3.该地5-11月土壤实际蒸发量()A.等于降水量B.大于降水量C.大于径流量、降水量之和D.等于径流量、降水量之和【答案】3.A【解析】3.读图该地5-11月土壤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线重合,即二者相等,故A对,B错;实际蒸发量应小于降水量、径流量之和,故CD错误,所以该题选A。地表蒸散指地表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是土壤一植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运动的重要过程,是植物及农作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水分和能量来源,是陆面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下图为祁连山海拔2600~3800m内某流域不同地表实测蒸散对比和降水季节分配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4.该流域林地地表蒸散低于草地的主要原因是A.林地海拔高于草地B.林地温度低于草地C.林地降水少于草地D.林地风速大于草地\n5.影响该流域内8月草地地表蒸散相对较低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坡向C.天气D.风速【答案】4.B5.C【解析】4.地表蒸散是指地表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主要受气温的影响。气温高,蒸散大,气温低,蒸散小,草地覆盖在地表,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林地植被保温作用弱,故林地温度低于草地,B正确。祁连山是西北-东南走向,影响祁连山的夏季风为东南风,降水差异主要体现在祁连山的东端和西端的差异,而坡向的水分差异主要受蒸发与降水对比的影响,东坡水分充足一侧生长森林,西坡水分较少,生长草地,故林地降水多于草地,且林地和草地分布海拔差异小,故AC错;因风速越大越利于蒸散,林地风速大于草地会导致林地蒸散大于草地,与已知结论不符,故林地风速大于草地不是林地地表蒸散低于草地的主要原因,D错。故选B。5.读图可知,该流域8月份降水多,阴雨天气多,气温相对较低,光照时间短,从而导致草地土壤在8月份蒸散相对较低,C正确。故选C。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下面小题。6.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答案】6.B【解析】6.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28%,下渗到地下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n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地表蒸发只有28%,A项错误;根据图5,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C项错误;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米-3400米应该没有固态水,D项错误。白头山是我国东北地区最高峰,山顶的天池湖面海拔2189米。综合水资源输入和输出因素,正常情况下天池水量平衡公式为P-R-E=0。(P为多年平均降水量,R为多年平均径流量,E为多年平均蒸发量)。下图为长白山天池及附近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7.科学研究发现,长白山天池水量平衡出现P-R-E<0的情况。据此推断,天池的补给水源还来自A.雨水B.地下水C.积雪融水D.冰川融水【答案】7.B【解析】7.从水量平衡公式可以知道,P为降水量,说明天池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包括雨水和降雪),因此天池补给水源不可能还来自雨水或积雪融水,排除A、C。材料信息表明,长白山天池位于山顶,湖面海拔为2189米,天池周边的海拔也不会很高,不会出现冰川,因此当地无冰川融水,排除D。天池周围比天池湖面高,地下水位有可能比湖面高,因此周边的地下水可能补给天池,因此天池的补给水源还来自地下水,选项B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