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学常识填空。1.《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__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_____所作,是研究我国__________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____________著作。2.春秋时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等爵位。二、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夜缒而出(在夜里)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4.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58.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因人之力而敝之D.失其所与,不知10.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从之。辞曰 辞:推辞B.许之许:答应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赏赐D.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11.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3.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1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既知亡矣既然B.亦去之离开C.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15.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苛政猛于虎也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吾谁与归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烨然若神人16.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泰伯5B.(郑伯)许君焦、瑕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厌之有 厌:讨厌B.若不阙秦阙:侵损、削减C.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D.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焉用亡郑以陪邻B.①郑既知亡矣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①且贰于楚也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①无能为也已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三、课文分析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5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5.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示例: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郑伯请烛之武出面说退秦师,烛之武推辞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从选文第二段看,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请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 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第________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第________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l编年史左丘明先秦历史散文l公侯伯子男二、基础巩固1.A(厌,满足)2.C(唯,希望)3.D(假如没有)4.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C(A项,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D项,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6.C(行李:出使的人)57.B(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8.C9【解析】 A项,“已”同“矣”;B项,“共”通“供”;D项,“知”通“智”。【答案】 C10【解析】 赐: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答案】 C11【解析】 ①③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这件事,指秦、晋围郑这件事。【答案】 A12【解析】C项,都是“有帮助,有好处”的意思。A项,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请客的主人;B项,出使的人/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项,那人,指秦穆公/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答案】 C13【解析】C项,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答案】 C14.A15.C16.C17【解析】 厌,满足。【答案】 A18【解析】 A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B项,副词,已经。C项,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D项,①动词,做;②动词,给予。【答案】 B19【解析】 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答案】 D三、课文分析1.B2.C3.【解析】 C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答案】 C4.【解析】 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答案】 D5【解析】要能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答案】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7.(1)点评: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2)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3)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