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永济市涑北中学高三历史复习:世界史二轮复习策略二轮复习时间紧,距离高考越来越近,复习策略也应贴近高考,直击高考考纲及命题原则,以高考为指挥棒,制定复习方法。1.高考命题依据及原则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脱教材),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生成新结论),古今贯通(同类事物的纵向联系)中外关联(历史的横向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这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即二轮复习应加强大专题、通史复习,适当补充初中知识。要求:二轮复习与第一轮复习最主要的区别是:在一轮夯实双基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网络体系,实现知识的重组与整合。将历史知识概括、简要化,将教材主干知识“由厚变薄”。以通史的体例整合教材,并注意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2.二轮复习策略首先,应具备通史复习理念,纵向专题史;横向文明发展通史。(以时间维度为纵轴,以文明维度——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为横轴)形成通史知识结构。其次,形成二级结构复习法,第一级结构乃是教材知识的简单整合,第二级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升华出认识,提炼出精神、灵魂、规律。二级结构共构成一个“知·识”的体系、“史·论”的系统,与试题的设计更为吻合,应试策略性更强。再次,培养三种历史意识,即“通史意识”“世界意识”“现代意识”。“通史意识”要求从人类文明史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世界意识”要求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别是近现代)放到世界发展的背景中来考察,立体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现代意识”要求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切入。用历史眼光来看社会现实问题,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找到历史依据。总之,应依据考纲、突出主干、模块整合、建构体系,实行专题到通史加专题的逆向复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思维能力-4-\n二轮历史复习也可以从历史的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制定复习的计划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形成通史体系构建学科结构)中观: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关注阶段特征凸显主干知识)微观:把握历史史实、概念、历史史观(重视史观引导培养思维品质)二、二轮复习方法今天我们以以下三个模块为基础,以世界历史的复习为例,与各位同仁交流二轮复习的一些心得形成通史结构构建学科体系关注阶段特征凸显主干知识重视史观引导培养思维品质形成通史结构构建学科体系文综高考命题组历史学科负责人杨宁一教授曾经说过:“历史学科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体系和基本知识点等。学科知识体系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了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在考试测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科知识体系,才能保证考试测量在历史观念方面的价值取向,保证考查的是主干知识”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高考的考试说明编写是通史体例。但是历史教材的编排,却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专题加模块”的教材编排设计,淡化时序特点,历史跨度过大,思维跳跃性强,综合程度高,编者以全球史、以文明史、现代化史观为编写理念,以主题史为编写框架,围绕文明的特征,用一个个知识点来说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各个具体文明的特征,打破了原先以时序、事件为主线的编排设计,注重选取教学所需关键知识点,凸显重大历史史实,忽视事件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这对于历史基本知识储备严重不足、通史基础十分薄弱的高中学生就是一大困难,也成为制约高考取得较好成绩的瓶颈。}一般来说,专题学习一般到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才可以进行,在高中应该以通史形式学习为主。在新高考试卷命制中,历史科目试题的呈现方式还是按照通史编制的。”举例:见ppt世界史通史复习基本思路I.一级结构:基本史实——一轮复习的成果再现及通史体例的整合见ppt超级链接以时间维度为纵轴,文明发展维度为横轴组合教材世界古代部分:古代西方政治和文化世界近代部分:以世界市场为主线1、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2、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3、电气化时代(世界市场最终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世界现代部分:横向通史断代扫描:1、二战前(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2、二战后政治、经济、文化Ⅱ、二级结构:基本认识——二轮复习的升华例1:古希腊罗马专题例2:英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哪些特点?见ppt通过对教材的整理与资源的开发,能较好的弥补学生通史基础薄弱的弊端,能较清晰的凸现历史学科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教材资源再进行第二次开发,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帮助学生形成完整史实印象,构建历史结构体系,从而使被分割、肢解的破碎历史知识能形成有机结构体系。并在二级复习过程中提高理解问题,升华能力,培养思维的能力。-4-\n在通史复习的两个结构中,还应重视在日常的复习中串联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是知识内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示例⑴同一时期中外历史的联系:1949-1956年⑵世界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线索见ppt关注阶段特征凸显主干知识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揭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横向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如果没有对事件个别特征的分析,没有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没有对事物共同点的概括,就无法揭示时代特点。因此,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高考示例见ppt阶段特征梳理见ppt超级链接重视史观引导培养思维品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素养培养,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为线索,编排设计新课程、新教材,而在历年高考中也重视对新史观的考查,示例见ppt(一)革命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史观(二)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4-\n(三)近现代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性,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①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四)文明史观:①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②: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文明的分类纵向:(1)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2)工业文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3)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五)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示例:用三种角度对殖民扩张的进行评价第一、文明史观: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在这里可以举中国为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第二、全球史观: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伴随着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更加扩大了范围和规模,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日益紧密。第三、现代化史观:可以看成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在这里,体现出来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出来的是资本的扩张性。相对而言,伴随着殖民扩张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各国的封建生产方式要先进得多,也更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才会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和普及。提示:关注热点及“社会史”考查复习时要在课本中为热点问题“寻根”。要关注社会时政、史学研究、课程改革、命题角度多元化等社会热点。在社会时政热点中要关注整数年、长效热点、突发热点等类事件。 2022年要重视这些时政热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革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核扩散问题;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问题;国际合作;民主法制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关注民生问题等都是高考重点和热点问题。此外,辛亥革命、民国史、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2022年3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