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n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排查第二步精析精练能力提升第三步家国情怀素养培育\n价值引领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课标要求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n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排查\n知识梳理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客观的物质性社会的产物\n变化和过程存在方式承担者绝对运动相对静止\n本质的、必然的尊重规律违背规律利用规律\n自主练习1.判一判:(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分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分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n(3)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4)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分析:×。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分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n(5)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6)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分析:×。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分析:×。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n2.连一连:\n3.选一选:下列属于规律的是________。①乌鸦报丧,喜鹊报喜②价值规律③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④价格涨落⑤苹果落地⑥万有引力定律⑦春夏秋冬四季更替⑧水往低处流②⑥\n第二步精析精练能力提升\n核心考点一 物质和运动考点精析·突出综合性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原因自然界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人类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n提醒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n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概念\n提醒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n(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n3.把握物质、运动、静止三者之间的关系(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关系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n(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两种情形: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性质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n提醒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n命题探究·突出创新性考点分布命题风向全国卷五年未考考情分析:复习时,关注有关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的成语故事、古诗词等,并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矛盾观结合起来。关注焦点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碳达峰碳中和\n考向一世界的物质性典例1[2021·浙江6月,27]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③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④气候治理规律比气候变化规律更难掌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未体现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故③不选。材料未体现气候变化的规律难以掌握,而且气候治理规律与气候变化规律二者无法比较哪一个更难掌握,故④不选。故本题选A。\n[训练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n解析: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即是物质,考察的知识点是世界的本质问题,①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应是有条件的,②表述错误;③中的“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表述错误;④符合题意。故选B。\n考向二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典例2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一说法()A.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承认运动常在事物可变C.把意识当作世界的终极存在D.只见绝对运动不见相对静止答案:B解析:“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强调变化,“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强调运动,这一说法承认运动常在事物可变,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排除。\n[训练2]风筝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③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n解析:风筝作为一门艺术体现“普遍性”,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流派体现“特殊性”,故①入选;风筝从用于军事、娱乐到成为一门艺术并流传至今,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入选;②的“规律”与③的“发展道路曲折”均与题意无关。故本题答案为B。\n易错点1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训练1研究发现,人类感染的疾病超过60%都是动物源性病毒,是由野生或者家养的动物身上的病原体引起的,与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非法狩猎和滥食陋习不无关系。这给我们的警示是()①作为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要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②自然受人类主宰,人类要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③构建新的生态思维,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④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让自然更好地顺应人类的需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自然界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不能说自然受人类主宰,人类要敢于征服自然,也不能说让自然更好地顺应人类的需求,②④说法错误。\n澄清思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n易错点2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训练2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基于嫦娥四号任务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这也是人类首次揭开月球背面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④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①错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④错误。\n澄清思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n核心考点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1.准确把握规律(1)规律的含义\n提醒①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②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n(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n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提醒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n命题探究·突出创新性考点分布命题风向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2020·Ⅱ卷T21、2020·Ⅲ卷T21、2017·Ⅰ卷T23考情分析:通常是以名言、漫画、现实中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事例、科研成就等为背景,设置选择题或非选择题来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关注焦点问题:“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n考向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典例1[2020·全国卷Ⅲ,21]“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一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们对待时间态度的统一性④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n解析: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如果不抓,时间稍纵即逝,这体现了人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时间,②④符合题意。时间的价值是由时间自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决定的,具有客观性,①错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是统一的,③错误。\n典例2[2020·全国卷Ⅱ,21]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n解析: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是因为其尊重了客观规律,这说明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②③符合题意。认识规律是改造世界取得成功的前提,但不能说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故①错误。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故④错误。\n[训练]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却在中国南海变成了现实。陈宏和他的团队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功掌握无性繁殖珊瑚技术,种下16万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使我国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表明()A.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B.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客观世界D.人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答案:B\n解析:陈宏和他的团队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功掌握无性繁殖珊瑚技术,种下16万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使我国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表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不强调只是服从、尊重客观规律,A排除;C说法绝对化,排除;规律的制约不能突破,D排除。\n易错点1误认为人可以改变规律训练1物理学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叫作惯性。下图的现象表明()A.惯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永恒的B.惯性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造或消除惯性D.惯性是一种偶然的联系答案:B\n解析:惯性是物体的静止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A说法错误。惯性作为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其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符合题意。惯性作为一种规律,是客观的,不可创造或消除,C说法错误。惯性作为一种规律,是必然的联系,D说法错误。\n澄清思维规律是客观的,不可创造或消除。\n易错点2混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位训练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n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说明他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①③当选;军事行动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而非真理性认识,故②错误;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不起决定性作用,故④错误。\n澄清思维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n第三步家国情怀素养培育\n“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情境材料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n获取信息信息①:……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信息②请你在情境材料中标划出来信息③请你在情境材料中标划出来信息④: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解读信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固有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或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n[创新训练]能力素养1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能力;科学精神素养1.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们在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方面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上述观点()①体现了现代人尊重生命的绿色价值观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依赖于人类的一种存在物③表达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本质诉求④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角度诠释了人是自然界的征服者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n解析: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错误;“人是自然界的征服者”说法错误,④排除。\n能力素养2探究与建构、推理与论证能力;科学精神素养2.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表明()①人类改造自然必然造成对自然的破坏②人类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应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④认识规律,才能实现对自然的征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n解析:人类改造自然必然造成对自然的破坏,这一说法绝对,①排除;“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表明人类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表明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②③正确;征服自然的观点错误,④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