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刺齐王纳谏》检测与反馈2一、基础题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邹忌( )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孰视之( ) 窥镜自视( ) 谤讥于市朝( ) 期年之后( ) 皆朝于齐( )2.“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表并列 、表修饰 、表承接 、表转折 、表因果 、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3.“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4.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5.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写出三组类比齐威王情况的句子。①臣之妻私臣—②臣之妾畏臣—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二、发展题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以”和文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C.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2.解释文中两个“于”的含义: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②皆以美于徐公( )3.以下三句是从原文横线处选出来的,它们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③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34.“王之蔽甚矣”的正确意思是(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 D.大王您隐蔽得太深了。三、提高题淳于髡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1.解释加点的词语:沉湎不治()朝诸县令长()2.翻译句子:数使诸侯,未尝屈辱。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3.将此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淳于髡与邹忌在劝谏的方式上有什么异同?讲学稿答案:自主学习:1.长;受蒙蔽。2.(1)B;(2)A3.我和徐公谁漂亮?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合作探究:1、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所以他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2、P337教师用书3、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日日清答案:基础:1. 3 2.①A ②C ③B ④B ⑤E ⑥C ⑦F ⑧D 3.①的人 ②的原因 ③人的 ④的话、的事情 ⑤的原因 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 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 ⑧的禾苗 4.A5.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朝廷之臣莫不畏王③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发展:1.C 2.①介词,向 ②介词,比 3.D 4.B提高:5.治理政事;朝见,(君王)使……(大臣)拜见自己。6.多次出使诸侯国,不曾有过受辱没;这种鸟不飞则罢了,一飞就冲上天;不鸣叫则已,一鸣叫就会使人震惊。7.同:进谏的方式比较委婉,先说他事,进而与君王进行类比。异:邹忌以自身事例,进行同类推理,直接点出齐王弊病;淳于髡用设喻进行类比,不点出齐王弊病,更加隐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