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石榴【学习目标】1、通过寻找关键语句,能归纳说出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2、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3、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品析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难点】通过寻找关键语句,能归纳说出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课前小阅读]1、走进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预习板块】1、给加点字注音。奇崛() 枯瘠()玛瑙() 柔媚()金罍() 丰腴() 争妍()皓齿()盎然() 束缚()2、解释词语。奇崛:枯瘠:忍俊不禁:争妍斗艳:3、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表现。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或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这类文章常用、、等修辞手法。4、(1)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作者按“”的思路结构全篇【探究板块】21、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例:(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运用手法,把石榴的与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3)2、主题探究:本文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的描绘,赞扬了怎样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坚定信念?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文字的内容。 4、结合全文内容,文中几次写到“炎阳”、“太阳的威力”的作用是什么? 5、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事物(例如“风筝”、“大海”……),写一个既符合事物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例句:(1)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