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探究案【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 2、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3、总结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特点【考试大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大众传媒的发展【合作探究案】 体验理解探究 材料一 1895一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 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午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