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答案】D【解析】“婚丧祭祀”等属于宗法,而“赋役征派,狱讼治安”等又属于行政职能,所以秦汉“乡里”既履行宗法又履行行政职能,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汉是中央集权制度,“乡里”并非自治机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汉“乡里”属于社会政治组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书中提到:“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主旨的是A.“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最主要特色B.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C.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D.按知识标准用人体现传统政治的尊智性【答案】D【解析】“中国的传统政治……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足以证明材料的主旨就是强调传统政治的尊智性,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所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科举制度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而非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体现的是体现的是传统政治的尊智性。3.-10-从南宋开始盛行的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全面实行于元代,到明代依然被保留下来,明代文献中的军户,灶户(制盐)、乐户,果户、菜户、渔户,捕户等,随处可见。这一长时段的现象可以佐证南宋以来A.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B.政府对专业民户人身控制加强C.分户经营稳固了小农经济D.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基本停滞【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大量手工业户种从农业分离出来,出现了职业划分,改变了社会结构,说明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的特点,故答案选A项。题干没有体现人身控制加强,排除B项。CD项中的“稳固”“基本停滞”说法错误,排除。”4.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答案】B【解析】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船只减税,对运米船只免税,说明清代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B项正确;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A、C两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D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5.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从材料“1893年”“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中可以看出,清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民主革命是20世纪初出现的,故-10-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外加状况,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加强”。点睛:解题的过程中注意材料“1893年”“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6.读《河北定县、高阳织业平均每家织业收入在全收入中的地位(1932年)表》全收入分组(元)定县高阳家数织业收入占全收入的%家数织业收入占全收入的%1—49.950—99.9100—149.9150—199.9200—249.9250—299.9300—399.9400—499.9500—599.9600—699.9700—799.9800—899.9900—999.91000—1409.91500—1999.92000—2499.9总计4536561223522821—1————27425.222.524.221.815.118.615.83.40.51.1—0.5————13.59595553412121756611221134476.671.470.474.582.475.381.686.784.880.295.0100.091.597.361.292.082.6从表中数据可推知A.农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快B.农村家庭手工业呈现分散性-10-C.集约化生产在农村中产生D.地方政府农村扶贫成效初显【答案】B【解析】据材料“河北定县、高阳织永平均每家织业收入在全收入中的地位(1932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家织业收入在全收入中的比例并不能说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快,故A项错误;在全收入分组的各个收入组别中织业收入的比例都比较平衡,这说明当时农村家庭手工业呈现分散性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数据无法体现集约化生产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地方政府农村扶贫成效的问题,故D项错误。7.1941年,在国民政府第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遭到拒绝后,民盟领导人没有再出席会议,以示抗议。这表明民盟A.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B.主张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C.努力进行民主政治监督实践D.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从材料“1941年”“国民政府第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中可以看出,当时民盟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8.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议论“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1984年该口号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这种变化反映了A.领导人的决策决定了社会意识B.“左”倾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C.市场经济理念是改革开放的关键D.认识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过程性【答案】C【解析】材料内容是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由批评到肯定的变化,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故C项正确。选项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决定”一词错误。选项B,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纠正了“左”倾错误所以“仍占主流”错误。选项D关于认识的观点正确,但是和题干变化反映的内容无关。-10-9.“民主”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人民的权力”;“共和国”一词中的“公共”源自拉丁文“人民”,在古罗马,共和国被视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进入帝国时代,“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材料反映了A.社会契约论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B.君权神授理念取代了人民主权思想C.古希腊罗马的政体在不断发展创新D.罗马帝国的立法重视体现君主意志【答案】A点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0.下图为《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宣言》修正观点的依据是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B.德国立宪政体的完善C.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D.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答案】A-10-【点晴】题干是对两个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变化的分析,需要结合其内容的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特别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11.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B.马歇尔计划C.关贸总协定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随着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黄金储备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故A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错误;关贸总协定是1947年成立的国际贸易组织,宗旨是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普遍现象,虽然在不同时期国家干预的力度有所不同,但迄今为止仍在使用,D错误。12.2022年1月7日,法国政治讽刺报纸《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袭击,自认是世界现代主流文化部分的《查理周刊》的工作人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标准就是世界应该信奉的标准,忽视伊斯兰教不允许随意捕绘先知的文化传统。这表明反对恐怖主义应( )A.尊重思想自由-10-B.信奉伊斯兰教的标准C.尊重正当的言论自由D.尊重文化差异【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反对恐怖主义应尊重文化的传统、文化的差异,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思想自由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反对恐怖主义也不应信奉伊斯兰教的标准,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统、文化差异而非言论自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等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干对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1)根据材料一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10-(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代朝贡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答案】(1)特点: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具有等级色彩;崇尚睦邻友好,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原因: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国力的衰落;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等。(2)不同:前者追求“万邦来朝”的天朝意识(中心意识);后者致力于探索互利共赢新模式,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理解:世界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今国际关系演变。从朝贡贸易、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方面来分析概括。(1)从材料“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中可以概括出朝贡体系的特点。从材料“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朝贡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2)从材料“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中可以概括出古代朝贡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支柱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20世纪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10-结合材料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从四大支柱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探讨这个(些)要素与西方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要求:自行拟定论题,围绕该论题展开探讨。论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自由市场与西方兴衰密切相关。探讨:自由市场是西方近代经济发展历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18世纪中叶,在亚当·斯密自由主义思潮引领之下,西方国家逐渐确立了比较完备的自由市场,自由竞争成为社会共识,为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进入20世纪以来,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点日益明显,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放大了这些缺点。这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的大萧条,甚至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西欧的国际地位因此一落千丈。综上,自由市场应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完善。【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四大支柱指的是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公民社会,然后最好任选一个去论述这些要素与西方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即可,主要突出这些支柱既能让西方兴也能让西方衰,最后强调任何一个支柱都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地区挺进,揭开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此前后,蛟洋、赣西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蛟洋农民银行、江西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等金融组织。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7月发行纸币和银元,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统一流通。纸币上多设计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口号。临时中央政府加强货币管理,保障币值基本稳定。1933年9月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币值,但终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1934年10月后,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摘编自罗华素《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1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意义。【答案】(1)特点:货币发行从分散到统一;维护币值基本稳定;货币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时间短;货币设计体现苏维埃政权的特色;受革命形势的影响。(2)意义: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宣传了革命思想;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货币积累经验。【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货币发行、币值稳定、特定的范围、发行时间、苏维埃政权的特色、革命形势的影响等方面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2)本题根据材料“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巩固苏维埃政权、为今后发行货币积累经验等方面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意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