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0青山不老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用15年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看到课题,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郁郁葱葱的青山,优美逶迤的山段落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青山俯瞰足下,云雾弥漫山间,环观群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芙蓉出水。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默读课文,提取有关老人的信息,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手拿旱烟的瘦老头已经八十一岁拄着拐杖种树创造了这块绿洲
整体感知结合提取的信息,你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
互动课堂默读阅读提示,明确第一条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时间之长面积之大
这个奇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呢?读第1、2自然段,说说山沟的大环境有什么特点。
背景知识山西,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之说。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是沙尘暴高发区。山西的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掩埋,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强劲季风,还会吹向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形成强烈的沙尘暴。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默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老人院子的小环境是什么样的。
简朴、单调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在这十五年里发生了哪些事情?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山沟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呢?
用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侧面描写衬托创造奇迹之难。感悟奇迹的了不起,体会老人的伟大。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为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展,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默读阅读提示,明确第二条学习要求: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高贵的品质和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青山不老”还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主题概括课文紧紧抓住三个问题来展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以及“青山不老”的含义,且逐层深入地感受老人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拓展延伸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课堂演练一、补充词语。三(番)五(次)(风雨)同舟如(诗)如(画)(生)命(垂)危日月(同辉)(世外)桃源滔滔(不绝)(龙)盘(虎)踞(纷至)沓来
二、缩写句子。1.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老人创造了绿洲。2.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老人迈进小院。
3.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座巨人的宝库。小兴安岭是宝库。4.一位七十多岁、面色红润的老人从屋里走出来。老人走出来。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学习了一位山野老农,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课后作业1.阅读《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了解马永顺身上发生的故事。2.结合内容,对比发现马永顺和课文老人可贵的相似之处。
谢谢观看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