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情感。2.引导朗读,背诵全诗。3.通过了解诗中的对仗、对偶,掌握这两种修辞手法。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所所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有关《长征》的精彩片段;毛泽东的有关资料;长征的有关资料(文章、地图、宣传语等);课文磁带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汇报、交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①引导学生理解“五岭”是指五岭山脉;“乌蒙”是指乌蒙山,山势险峻、雄伟。②理解“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腾”:向上跳跃。“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泥丸”:指泥泞的道路。③“五岭逶迤”侧重写山岭长,“乌蒙磅礴”侧重写山高,“五岭”和“乌蒙”是“千山”的代表。④理解诗句的意思:五岭山脉连绵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气势雄伟,在红军眼里就像泥丸在脚下滚过。⑤作者列举“五岭”和“乌蒙”是为了什么?(突出长征途中的困难)⑥红军把“五岭”看作“细浪”,把“乌蒙”看作是泥丸,突出了什么?(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烘托出红军的豪迈气概)3
⑦指导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方法自学,逐字逐句理解。①观看或讲述《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巧夺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金沙江形式险要,敌人控制很严,但红军在渡口俘获了过江侦察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侯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军发觉赶来时,我军已经安然到达江北。】“金沙江”和“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②“暖”有两层意思:(1)金沙江水日夜拍打在云崖上,似乎把云崖都拍打发热了。(2)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充满胜利喜悦的心情。③“寒”使人想到什么?使人想到大渡河两岸悬崖峭壁,令人心惊胆寒,另一方面想到红军浴血奋战,惊险悲壮。④一“寒”一“暖”,相互映衬,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又突出了红军旺盛的斗志。⑤引导学生朗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①理解“更喜”、“尽开颜”——心情喜悦,个个逐开颜笑。②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引导学生朗读。二、品读诗文,了解对仗。1、品读诗文,(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明读)2、找出文中的对仗。(学生先找对仗句,再找对仗词、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3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三、总结升华,拓展思维。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ting)、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了)、甘肃、陕西等11个省,用了12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红军在长征时,红军是不是只过了五岭山脉、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这些山山水水?在这首诗中,毛主席是怎样概括的?(万水千山),那么万水千山与五岭山脉、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是什么关系?(概括与具体,总写与分写)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