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词语积累1.易混辨析:(1)偶然·偶尔【辨析】都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都表示不经常性。但我们平常使用的时候对“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与“必然”相对;对“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与“经常”相对。(2)爱好·嗜好【辨析】都含有喜爱的意思,但二者的程度和感情色彩不同。“嗜好”的喜爱比“爱好”程度深,是“特殊的爱好”。“爱好”是褒义词;“嗜好”多指不良的爱好,譬如酗酒、赌博等。(3)弥漫·迷漫【辨析】21,“弥漫”强调(烟尘、雾气、水等)充满。“迷漫”强调漫天遍野,茫茫一片,看不分明。如果一事物既具有“到处都是”,又具有“看不清楚”的特点,那么两词可以通用。(4)博闻强记·见多识广词语释义辨析博闻强记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多用于书面语 见多识广见过的事情多,知识面广博。形容阅历深,经验多多用于口语(5)短小精悍·简明扼要【辨析】①“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着重强调篇幅(短而精)。②“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白,能抓住要点。着重在内容(简而明确有要点)。2.易错识记:(1)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2)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3)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极点。(4)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泛指文章做法。二、词语运用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21,(1)我经常在江北采访,偶尔到中国的江南水乡,很喜欢喝绿茶的我,在江南此地能喝到最地道的碧螺春,纯属采访中的偶然。(偶然·偶尔)(2)自2000年以来,已有30位科学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除了钻研科学外,这些科学家也不乏个人爱好,如太极拳、书法、绘画、诗词、围棋、打麻将、看电影等。(爱好·嗜好)2.判断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正误。(1)国学大师钱钟书,博学多才,博闻强记多国语言,毕生“横扫清华(图书馆)”。(×。语法功能不当。“博闻强记”不能带宾语)(2)回望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脱贫攻坚奋斗历程,“人民至上”是这段历史最鲜明、生动的注脚。(×。“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多用于人。此处可用“气势磅礴”)(3)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鼓舞。(√)三、语基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字音、字形或词语运用方面有误,请改正。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瞻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shù)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气势磅礴的人物,莅(wèi)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瞻仰—景仰 戊(wù) 气势磅礴—叱咤风云 莅(lì)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1, 梁启超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______________。 A.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B.这样自负同时又这样谦逊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C.很难得听到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D.很难得听到这样自负同时又这样谦逊的话【解析】选A。梁启超的两句话,前者表现谦逊,后者表现自负,据此排除B、D两项;依据陈述对象的前后一致性,排除C项。四、内容感知1.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是如何记梁任公先生的那次演讲的?请简要梳理。参考答案: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第5至9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背诵方式、表演情景以及演讲效果等。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到梁先生是戊戌变法的主角,又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是想说明他不仅学术造诣很高,更是一个政治勇士。B.文章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主要是为表现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C21,.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用意既是突出其演讲的精彩,也是为了表明梁先生思想感情所在。D.梁任公先生在演讲时,引证了许多作品,这些他几乎都能背出来,就是一时想不起来,最后也能敲头背下来。【解析】选A。文章应主要是突出梁先生的学者身份。 一、魅力作家“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闲适文人——梁实秋生平: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人。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是新月社主要成员。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等杂志,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大、台湾师范学院教授、院长等职。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成就:他的散文平淡中寓幽默。一物一事,微不足道,他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皆成文章。古今中外,逸闻趣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一生著述颇丰,有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品:21,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散文集《北平年景》《雅舍小品》等;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的“三个条件” 梁实秋曾说:“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他必须没有学问,如果有学问,他就去做研究、考证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须没有天才,如果有天才,他就去做研究、写小说、诗和戏剧等创作性工作了;第三,他必须能活得相当久,否则就无法译完。很侥幸,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我才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 二、背景回眸维新失败,专注学术梁启超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等一系列的打击后,变得心灰意冷,于是专心从事教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1922年,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本文记叙的是清华学校第一次请他演讲的相关情况。 三、拓展链接维新派领袖、国学大师——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他曾经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21,17岁时,梁启超考中举人。后师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发动“公车上书”运动,后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又任长沙时务学堂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 四、文体知识演 讲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演讲词的特点 (1)针对性。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演讲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不同的场合,演讲的内容不同,讲法也不同。 (2)鲜明性。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以鲜明的观点影响听众,给听众以鼓舞和教育。21, (3)条理性。要使演讲的内容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4)通俗性。演讲的语言,总体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 (5)适当的感情色彩。演讲既要有冷静的分析,即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五、脉络梳理六、内容概览 本文以简短的篇幅,生动而又饱含情感地记述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外貌、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成功刻画了一位学术界的风云人物,表现出梁任公忧国忧民、学识渊博、文采飞扬、率真热情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先生的景仰之情。鉴赏点一:理解文中关键语段的作用21,1.文章开头一句话写道:“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这句话有何作用?【明确】(1)交代主人公身份,领起下文。尤其“专心学术”一句统领了全文内容。(2)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梁任公先生是戊戌变法主角之一,开头一句却突兀而起,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明确】文章最后写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有两方面的作用:(1)总结全文,交代写作此文的原因,使文章结构严谨。(2)突出主旨,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鉴赏点二: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人物形象特征3.文章在塑造梁任公先生这一形象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直接描写,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特征。【明确】文章中对梁任公的直接描写主要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描写方法与例句人物特征肖像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①身材短小精悍眼神光芒四射步履稳健,气质潇洒语言描写“启超没有什么学问——”②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21,动作描写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③自由洒脱、幽默风趣、率真奔放神态描写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④激情澎湃、感情充沛4.认真阅读下面句子,请谈一谈它们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1)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2)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明确】这两个句子用了侧面描写,借助听众的反应表现梁任公先生演讲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和钦佩之情。5.结合全文,概括梁任公先生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先生的感情。【明确】梁先生严谨细致,有才华,有修养,稳健潇洒,卓越不凡,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开朗直爽,博闻强记,富有感染力。作者表达了对梁任公的欣赏、敬仰和赞美之情。1.有人认为本文给人一种过简过省的感觉,好像没有充分展开,对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应再充分一些。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点拨】观点一: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本文确实做到了简练、传神,全文没有无用的材料和多余的话。像本文作者这样追求文体简洁美的作家以前就不多,现在就更少了。21, 观点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限度,语言的简洁也是如此。本文的确给人一种没有充分展开的感觉,首先材料不够充分、丰富,其实除了直接写演讲,还可以写与演讲有关的事或其他的事;其次语言过于简、过于省,像梁任公这样精彩的人物形象,用语可以多一些,描绘应该更充分一些。2.课文最后一段中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但文中并没有写梁任公先生的热心助人,你对这里的“热心肠”如何理解?【点拨】①“热心肠”是指梁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不做作,不掩饰。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②“热心肠”是指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感情真挚、丰富的人。文中说他演讲时“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③“热心肠”是指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怀有炽热的爱国心的人。他用他的学术、演讲感动了学生,教育了学生。1.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共引用了100多篇诗词歌赋,而梁实秋偏偏只选择了三篇:“一篇讲丧夫之痛”,说的是《箜篌引》,“一篇写亡国之痛”,说的是《桃花扇》,“一篇既写亡国之痛又写光复之喜”,说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梁启超的人生经历说说作者这样选的原因。我的思考: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这三篇其实有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体现了梁任公先生的一片爱国情怀。《箜篌引》,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他明明知道是送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要这样义无反顾地奔赴死亡呢?梁启超先生,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讲这首诗的时候忆起的是那段峥嵘岁月,想到的是自己和如自己一样奋不顾身的革命者,所以才能演绎得如此精彩。《桃花扇》作者是孔尚任,主角是侯方域和李香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彻底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率真,奔放,激情澎湃。2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安史之乱末期,杜甫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河山、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2.在你求学的道路上,一定有很多老师的肖像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借鉴以上刻画肖像的手法的任意一种,来刻画一位老师,2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第一次见到他,实在很难将他与我心中的老师形象联系起来:他有一张职业拳击手才具有的脸——脸上肉不多,但整个脸上的骨骼与肌肉都棱角分明。况且,他脸上还有一道长长的疤痕,平添了几分煞气。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还伴随着压抑。再则便是那双眼睛,一双不怎么漂亮的眼睛暗藏在茶色的眼镜片后面,那眼皮永远是耷拉着的,似乎表示他很疲倦,但只要你走近跟前去感受他那逼人的目光,便会知道所谓“疲倦”绝对是个错觉。记得当时,他穿一身洗得发白的牛仔服,一股原始而粗犷的气息从他体内溢出。然而,人不可貌相,他是我遇到过的最和蔼最可亲的老师。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2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21,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地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21,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梁启超的“儿女情长”张 剑 1948年,梁思成以“主持中国营造学社多年,研究中国古建筑物,实地搜求、发见甚多”当选首届“中央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学”唯一院士;他的弟弟梁思永因主持大规模之殷墟工作,又发现华北史前文化次序之实证,与李济、郭沫若、董作宾荣膺“考古学”院士。当年全国人口4亿多,总共遴选81名院士,真可谓凤毛麟角。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同膺院士,更是绝无仅有。他们学术成就的取得,除自身的努力之外,自然与他们的父亲、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风潮的梁启超有关。21, 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他给孩子的书信和相关家书中。这些家书早在丁文江、赵丰田编撰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已有不少披露,但大多是节录、择录,难窥全貌。近年来坊间也有多种以《梁启超家书》为名的选编本,如张品兴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梁思成续弦林洙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等。这次由中国近代史和戊戌变法史研究专家、正主持编撰《梁启超全集》的汤志钧及其儿子汤仁泽编注的《梁启超家书·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皇皇43万余言,可谓“梁启超家书”的最新整理成就。“家书”部分以1994年中华书局影印《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为基础,兼收了《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的一些信函;“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则收录了最近公布的梁启超、梁启勋兄弟北京故居南长街54号所藏梁氏档案中梁启超函札241封,虽然主要是梁启超致其弟弟梁启勋的信函,但也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晚清民初“家事、党事、国事无不令人气尽”的感受。 “家书”部分,集中体现了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作为人父对儿女们的关爱之情。在一般家书的家常“唠叨”与人伦情感之外,他更多是与儿女们谈学问、聊人生,为他们的未来进行谋划。 梁思成留美习建筑,梁启超认为他毕业后应与林徽因到欧洲一年或几个月,“开开眼界”,并为此筹措经费,详细规划行程。他害怕梁思成所学太过专门,不利于生活与交友。太过专门会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因此,他希望梁思成毕业后,花时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某个方面。 梁启超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热爱。当其他孩子在美国、加拿大留学期间,只有被爱称为“老白鼻”(老Baby)的小儿子梁思礼在身边,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被梁启超看在眼里,并告知远方的哥哥姐姐,如老白鼻“天天自己造新歌来唱,有趣得很”,老白鼻“专做韵文,隔几天便换一首,也没有人教他。他总是在那里哼哼”。“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中兄弟情深之外,也有不少内容关于孩子们。如1927年7月1日致梁启勋函中,谈论的主要是梁思成、林徽因“行庙见礼”时,各位亲戚的礼物如何准备。21, 家书因具有私密性,有时更能反映梁启超自己的思想及其变化。例如他对因北伐战争而引起全国性杀伐就很是痛心,“据各方面的报告,最近三个礼拜内双方党人杀党人——明杀暗杀合计——差不多一万人送掉了,中间多半是纯洁的青年。可怜这些人糊里糊涂死了,连自己也报不出账,一般良民之入枉死城者,更不用说了”。因此,他坚决反对梁思忠回国,到北伐军中去“冒险”。而且面对如此局面,他“天天在内心交战苦痛中”,他实在讨厌政治生活,但“完全旁观畏难躲避”,良心又过不去。 中国有“家书”传统,《傅雷家书》①《曾国藩家书》②曾以各种版本行销多年而长盛不衰,我们相信“梁启超家书”也将步入这一行列,成为中国“家书”传统的重要内容与延绵不绝的重要一环。(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相关链接】①《傅雷家书》出版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②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国藩复杂的内心世界,该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B21,.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著述颇丰;在劝龙济光反袁时,力挽危局;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C.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很多都体现在家书和给孩子们的书信中,最早见于《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D.梁思成留学美国,梁启超担心梁思成拘泥于所学专业,希望他毕业之后,多涉及文学或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解析】选C。C项,根据原文“这些家书早在丁文江、赵丰田编撰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已有不少披露”可知,C项中“最早”属曲解文意。2.(思维发展与提升)试根据《梁启超的“儿女情长”》文本内容,分析“家书”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来概括“家书”的作用。第二段说“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他给孩子的书信和相关家书中”,那么我们可找出梁启超对其子女的教育作用,如指导孩子多花时间学常识,和子女谈学问、聊人生,为他们的未来谋划;分享孩子的趣事,增进家人的感情。从倒数第二段又可概括出家书具有私密性。从最后一段可看出家书对后世有教育意义。答案:①对于后辈们的人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②21,为增进家人情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③具有私密性,在特殊年代不至于招致政治问题。④具有对后世教育的价值,为现今教育观念提供了思路。3.(文化传承与理解)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看法一:我提倡像梁启超一样趣味生活。原因是:①这种生活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②这种生活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③这种生活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看法二:梁启超的这种生活值得商榷。因为这种生活有局限或不足:①在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②在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人们难以明晓他的宗旨和原则。(意思对即可)4.(思维发展与提升)《梁启超面面观》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答: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先在文本中找到引用梁启超话的句子,明确对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如对龙济光吼出的话,就体现出梁启超英勇无畏的性格;倒数第二段的话,就体现了其看重人生趣味的性格,并且这一性格特点,前文就有明确的交代。同时,还要注意引用梁启超的话对文本内容、读者等的作用。答案:表现了梁启超英勇无畏、重人生趣味的性格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21